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生态

大陈岛打造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鱼虾回游“蓝色粮仓”

  本报讯 (记者 沈晶晶 丁珊 区委报道组 林霞 吴景赟) 每天清晨,台州椒江区大陈岛渔业协会的10多名成员,都要轮流开着自己的船,环着海岛巡查一遍,一是看是否有违规生产船只,二是看海上是否有渔民需要救助。近日,随着大陈海域入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喜讯传来,他们工作内容也增加了一项,定期配合相关部门查看牧场区动态。

  “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发展海洋牧场,既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海产品的需求,也关系到海洋生态环境改善和海洋生物资源恢复。”椒江区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吴仁斌说,此次入选“国字号”是一个契机,将进一步推动椒江渔业转生产调结构,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据了解,大陈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主要由下大陈岛及其西部的竹峙岛、南部的洋旗岛等周边海域组成,规划总面积7.02平方公里,投资总额近1.5亿元。因台湾暖流、浙江沿岸流、大陆径流等三大洋流在这里交汇,示范区内出产的小黄鱼、带鱼等水产品300余种,品质优良。

  那么,人类能像经营牧场和牛羊一样管好海洋和水生生物吗?吴仁斌介绍,建设海洋牧场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苗种繁育、生态修复、渔业生产力提升、全过程管理等一系列步骤。

  潜水进入下大陈岛附近海域,每隔一段距离,就可看到一个四周开了不少“天窗”的方形物体。“这可不是普通水泥块,它们都是改造好的人工礁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礁体沉入深海,相当于盖了一间间牢固的房子,既能吸引海洋生物在礁体内活动栖息,还能通过破坏渔船拖网缓解海底荒漠化。

  自2004年以来,椒江区陆续投放改良式人工鱼礁426个,建成鱼礁规模10.5万空立方米。与此同时,当地还通过建设人工藻场、增殖放流等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据统计,截至2016年,大陈海域共建成藻场面积12.58公顷,放养大黄鱼、黑鲷、毛蚶等苗种7.46亿尾(只、粒)。声呐扫描与潜水调查结果显示,鱼礁建成区域已增加89.8吨附着生物量,并有鱼虾蟹类聚集。

  海洋牧场建设,海陆还需联动。在椒江入海口,陆地生活、工业污水全部纳管、处理后排放,部分中水,再经膜技术、反渗透技术处理后,使之达到可饮用标准。在大陈岛上,渔场“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与渔民转产转业相结合,鼓励海岛渔民发展近海养殖与休闲旅游产业,目前已发展农家乐、民宿22家,大黄鱼、厚壳贻贝等人工养殖面积2000余亩,年产值超过3亿元。


浙江日报 生态 00009 鱼虾回游“蓝色粮仓” 2017-12-13 6033853 2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