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钱塘江

忆根生:修合无人晓,诚信有天知

  前段时间,胡庆余堂总经理刘俊先生托人交给我一份纪念冯根生先生的文稿,并嘱我作序。拿着这份文稿很是欣慰。

  冯根生先生逝世后,我去殡仪馆与冯老作最后的告别。临走时我对刘俊先生说,冯老是浙商的杰出代表,对他的去世,官方和民间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社会各界人士自发撰写了很多悼念和缅怀他的文章。这不仅仅是对冯老的纪念,也是胡庆余堂一笔宝贵的财富,建议把这些文章收集起来汇编成册,作为胡庆余堂的传家之宝。我的这一想法正好与他不谋而合。没想到这份文稿这么快就放在了我的面前。但要我来作序,是我没有想到的。纪念冯老先生这样一位德高望重人物的文稿,让我来作序,恐不合适。而刘俊先生一再坚持,说收集这份文稿是我和他们一起想到的。再则我与冯老相识多年,对他的情况也了解,由我作序是合适的。在他的坚持下,我也就答应了下来。

  翻看这份文稿,内容的丰富超出我的想象。其中的作者,有商界精英、社会名流,也有同事朋友、普通百姓。有的称颂他的高风亮节,有的缅怀他的精彩一生,有的回忆他的为人处事,也有的记录他的警言妙句。尽管平时与冯老多有接触,对他的一部分事迹也耳熟能详,但看着这些发自内心、出自肺腑的朴素语言和滚烫文字,心里还是不时生出一阵阵的感动。一位退休八九年、已经淡出公众视野的老人,去世后在社会上仍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有这么多的人怀念他、感恩他、称颂他,冯老该有多大的人格魅力!

  我和冯老先生相识20多年。1994年冯老受邀为中纪委、监察部杭州培训中心讲课,那时我和他就有所接触。后来他被特聘为该中心教授,我分管过这个培训中心,与冯老接触也多了起来,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可以说,他是我打心眼里佩服的一个人。

  与冯老接触,感受最深的是他的为人谦逊。在冯老面前,我算是个晚辈,认识他时,他已是名满天下的企业家。但是,在我这个晚辈面前,他非但没有半点架子,反而谦虚有加。每次相聚,谈做人心得,谈经营之道,谈中药材炮制,他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醇,让我受益良多。与他相聚交谈,总是一件很愉快的事。记得在2008年,听他讲了一些胡庆余堂的传奇故事后,我竟产生了为胡庆余堂写一篇文章的冲动。为此,我曾多次打扰,他都在百忙中抽时间接受我的访谈。在他的帮助下,我完成了长篇散文《风雨庆余堂》。文章写成后,又请他审阅,他很认真地作了修改。后来,《钱江晚报》用一个整版刊登了这篇文章。记得古希腊一位哲人说过,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我想,冯老身上许多优秀的品德,都是从谦逊这个根上产生的。

  讲究诚信,是我从冯老身上感受到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他不止一次跟我说,诚信,是做人成功的要诀,也是企业成功的要诀。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2000年省纪委主办的 “抉择’2000—浙江省反腐倡廉电视专题晚会”上,冯老作为晚会嘉宾接受采访。当节目主持人问他的座右铭是什么时,他用那带着浓重杭州口音的普通话响亮地回答:“认认真真做事,规规矩矩做人。”全场顿时响起了热烈掌声。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胡庆余堂,他指着那块著名的“戒欺”匾额说,这块匾之所以挂在大厅,就是给自己人看的,它时时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欺人。他深谙胡雪岩“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经营之道,经常对人讲,“戒欺”就是他的原则。我也清楚地记得,冯老说起接管濒临倒闭的胡庆余堂时,在第一次全体职工大会上,一开始乱哄哄的会场,在冯根生提出重振胡庆余堂雄风的目标,开出“换机制、擦牌子、理摊子”的九字改革“药方”时,会场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胡庆余堂之所以连年亏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采购人员以次充好,药品质量严重下降。冯老一上来就狠抓药品质量。为了做到货真价实,在原料控制上坚持“采办务真”,全厂原药仓库、细料仓库、半成品仓库等主要部门都安排经验丰富的老药工分兵把关,并组成“老药工鉴定组”,对一些真伪难辨的药材进行最后辨别;药品制作上,坚持“修制务精”,精制细作。正是由于发扬光大了“戒欺”这一祖训,第二年,胡庆余堂便实现了销售额、出口额和出口利税的三大突破,迅速扭亏为盈,此后胡庆余堂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巅峰。冯老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冯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他的勤勉认真。他受聘担任中纪委杭州培训中心的特聘教授,并不只是挂个名,而是认认真真把它当作一件事来做。他备课认真,讲课有观点,有事例,语言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他的课一直是杭培中心最受学员欢迎的课程之一。更令人感动的是,尽管他是个大忙人,但中心请他讲课,除了出国等特殊情况,他每请必到。有时出国回来,时差还没有来得及倒,第二天就出现在中心的讲坛上。

  一个人分文不取讲几堂课并不难,坚持一两年也不难,但是从1994年到2008年退休,他整整讲了14年,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杭培中心的员工每每提及冯老,都充满感激之情。说起认真做事,冯老曾对我说,他当学徒那会儿,一天要干16个小时,365天天天如此,什么苦累都受过。当煎药工,每天要煎300帖,两年时间,十几万帖中药从手下流过。做学徒时经常要在寒冬的深夜临时为咳嗽病人烤沥止咳的“鲜竹沥”。每当这个时候,他都要强忍着困倦,从刚有暖意的被窝中爬起,把竹子劈开,用火将其中的竹油一滴一滴地烤沥出来。哪怕眼皮困得睁不开,哪怕根本无人知晓,也不敢往竹油里掺一滴水。这种严谨认真的作风伴随了他的一生。一位与冯老共事40年的同事曾回忆说,冯老做事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严谨细致,中药材进来他都要尝一下,材料好不好,是不是原产地的,他心中有数。我想,一个人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国药巨匠就是在这样的认真严谨中磨练出来的。

  与冯老交往,还能感受到他身上有一种敢为人先的闯劲。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办事风风火火,为人快言快语,很难不给人留下印象。他多次对我讲青春宝集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他是有名的国企改革“出头鸟”,也以此为荣。上世纪70年代末,他大胆引进人才,百号员工的企业,一下从全国各地引进了30多名各类人才,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80年代中期,率先打破“铁饭碗”,搞干部聘任制、全员合同制。上世纪90年代初,面对名目繁多的国有企业厂长考试,他公开宣布“罢考”,掀起轰动一时的“罢考风波”。苦于机制之困,他成立中国青春宝集团,引进泰国正大集团与杭州中药二厂合资成立“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90年代末,率先推行职工持股,按规定,他必须持2%的股份,折成人民币要拿出300万元,引出了著名的“冯根生难题”。为了推进改革,他向银行贷款270万元,加上所有的积蓄,买下了股份……正是他身上这股永不枯竭的闯劲,书写了从学徒工到一代著名企业家的传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一代浙商的标杆。

  冯老做了一辈子的国企“保姆”,70多岁才从岗位上退下来。也许是积劳成疾,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饱受病痛折磨。冯老住院期间,我去看过他几次。最后一次,他已经不能说话。我紧紧握着他的手,贴着他的耳朵,大声说着祝他早日康复。据他身边的人说,我走后,冯老紧闭的双眼流出了两行泪水。我想,我和他的心是相通的。这位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我国企业改革的风云人物,浙江企业界的一棵“常青树”,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4 忆根生:修合无人晓,诚信有天知 2017-12-10 5985657 2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