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大上海的“细功夫”

  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说起上海,年长的人喜欢说“大上海”,年轻人称它“魔都”,就是因为这个城市始终以排头兵的姿态行进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

  不过,在上海采访的四天里,让我惊喜的是上海之“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提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在全国各地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中,我感受着上海“必作于细”的坚守和追求。

  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普陀区曹杨新村,我看到的是现代大都市里老住宅区的“重生”。一群撸起袖子干的社区干部,孜孜不倦地在“螺蛳壳”里为居民营造更好的居住条件。面对违建,他们分类推进、综合施策,精细化服务广大居民。社区干部说:“多摸摸居民的手,把工作做细一点。”社区居民都赞叹:“拆违不拆心,拆墙不拆情。”

  在上海城市更新历程中史无前例的工程——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我发现最大的变化是曾经黯淡的北外滩亮了。那里曾经老工厂、老码头林立,上海城市管理者意识到要还公共空间于民,北外滩由此转变成丰富有趣的街区,可亲近、可玩耍。在整个贯通工程中,上海不断把公里数增加、把完工时间前移,到今年底,我们就可以一路散步、骑行、跑步在黄浦江畔。

  上海的未来愿景中有一句“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采访中我也看到了真实的案例。这个世界级的超大型城市,它正以绣花针的细致,关注、实现着人们多样和多元的需求,善待、呵护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期待,城市因此也越来越有人气、有生机。

  “城市越来越大,我没有越来越小。”《我们的上海》这样唱道。我想,大上海之“细功夫”,凝结着对“人”的彰显,这正是上海对新时代的一种回应,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一种回应。


浙江日报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00002 大上海的“细功夫” 2017-12-05 5913930 2 2017年12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