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特别报道

世界互联网大会分论坛首设“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主题

“地球村”,如何打造安全共同体

  本报乌镇12月4日电 (记者 翁浩浩) 当下,网络犯罪和恐怖主义不时侵害互联网这个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村”该深度联手了!4日上午,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举行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国际合作论坛,来自联合国、亚洲—非洲法律协商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中国、俄罗斯、土耳其、伊朗、丹麦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侃侃而谈。大家都表达着同一个心愿:通过更广泛而紧密的国际合作,构建目标一致、有效协同的打击网络犯罪和恐怖主义国际治理新机制。

  据了解,这是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举办以“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国际合作”为主题的论坛。

  当前,互联网进入“大安全时代”,面对跨国界网络攻击时有发生、网络犯罪日益多样化,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方略,同时指出,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论坛上,联合国毒罪办官员Neil Walsh说:10至15年前,相关部门在调查有组织犯罪时通常会知道威胁来自哪里、将走向何方。但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时很难发现真正的威胁来源,因此需要实现更加密切的国际合作,克服单一国家执法部门认识能力和处置能力的局限性,形成应对网络犯罪的最佳机制。

  2001年11月,由欧洲委员会的26个欧盟成员国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南非等30个国家在布达佩斯所共同签署的《网络犯罪公约》(布达佩斯公约),成为全世界第一部针对网络犯罪行为所制定的国际公约。但俄罗斯外交部新威胁和挑战司司长Rogachev Ilya Igorevich认为,《网络犯罪公约》的部分条款已跟不上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步伐,需要结合实际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公约。

  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吴沈括介绍,近年来,我国网络犯罪已占犯罪总数近三分之一,且每年以近30%左右幅度上升。网络犯罪呈现出犯罪主体日趋年轻化专业化、犯罪形势日趋多变隐蔽、犯罪活动日趋组织化集团化三大特征。“整体而言,目前中国及全球其他主要国家的网络犯罪应对体系呈现技术先行、风控为重和多方参与的机制性特色。这为加强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我们探寻网络犯罪治理国际体系指明了努力方向。”吴沈括认为,互联网治理的中国实践,将为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提供更多有益经验。

  论坛上,与会嘉宾还分享了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经验和举措,倡议国际社会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反恐合作。


浙江日报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特别报道 00009 “地球村”,如何打造安全共同体 2017-12-05 5930899 2 2017年12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