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聚焦水利

文章导航

蝶变三年创美好

——写在浙江省第二十一届水利“大禹杯”揭晓之际

  蝶变三年创美好

  ——写在浙江省第二十一届水利“大禹杯”揭晓之际

  黄丽丽 郑盈盈 林 锐

  “大禹杯”是浙江省水利工作最高综合性奖项,设立于1995年。这一由省政府设立的竞赛活动,旨在弘扬大禹治水精神,鼓励先进,促进水利事业全面发展。自2014年起,“大禹杯”由一年一评调整为三年一评,日前,经调整后的最新一届“大禹杯”即第二十一届“大禹杯”揭晓,德清县等6个县(市、区)分获金、银、铜奖,杭州市等12个市、县(市、区)获提名奖。

  本届“大禹杯”考评的2014~2016年,正是我省水利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三年。在“五水共治”“河长制”“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等重大决策部署下,全省水利投入迅速增长,建设项目大幅度增加,一大批工程设施相继建成。2014~2016年全省完成水利投资1557亿元,居全国首位。

  这三年也是我省水利发展理念发生重大变化的三年。从防洪排涝为主的安全水利,到治水与生态、造景、美村、富民的多元结合,水利已经不单是满足传统防汛防台、农田灌溉的需要,而成为转型升级、建设美丽浙江、创建“大花园”、发展全域旅游等的支撑和基础。

  这三年亦是浙江水利人勇立潮头、改革创新成果卓著的三年。从率先实施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到引进社会资本,从创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机制到推进“最多跑一次”水利改革,我省以问题为导向,再创体制机制优势,打造了现代水利升级版。

  三年蝶变,三年拼搏,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浙江正大步走在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征程上,水利支撑美丽浙江、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能力与水平正在快速提升。

从“防洪排涝”到“美丽浙江”:水利发展理念不断升级

  浙江,水网纵横,江河浩荡。

  走进广袤的浙江大地,一道道50年一遇、100年一遇不等的防洪生态堤犹如不断延伸的长城,为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安全屏障;一条条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流再现了江南水乡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大大小小的水库和堰坝、机埠等农田水利设施为人民生活和万物生长提供了“生命之源”……

  如果说,以前修筑堤坝只为了防洪的需要,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只为了传统农田灌溉,那么今天,浙江水利工程的建设已经与造景、美村、富民相结合,从防洪排涝为主的安全水利向生态、经济、景观、人文水利转变。

  仙居永安溪边,一条长达数百公里的生态绿道沿河而建,串联起两岸无数绝美的自然风光。以打造浙江省最美的“生态绿飘带”为目标,仙居人民对永安溪开展生态修复、立体治理,使永安溪修复工程成为集防洪排涝、生态景观于一体的河道示范工程。走在永安溪边,溪水潺潺,碧波荡漾,远处群山叠翠,近处绿树葱茏,山、水、滩、林构成的一幅绝美的山水画,水清、岸绿、流畅、滩净、鱼欢、景美、业丰是永安溪的真实写照。

  永安溪的美丽蝶变只是一个缩影。通过河道综合整治和河湖库塘清污(淤)工作,我省涌现了一批像仙居永安溪、柯城庙源溪和石梁溪等为代表的美丽河道,成为“两美浙江”“大花园”建设的基础支撑。

  “以前的防洪堤都是水泥浇筑的,植物无法生长。现在我们实行堤岸生态治理,将原堤顶泥结石路面改为高透彩色路面,这样就能长出植物,形成一条景观花带。”在浦江,面积约196万m2,总投资3.1亿元的浦阳江生态廊道景观工程正改变着浦江大地的风貌。通过植树造林,打造集河道、绿道、廊道和江边湿地四位一体的绿色通道,往日单调的防洪堤,如今成为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浦江县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也从治水前的全省倒数第1位提升到全省第4位。

  “浙江水利已经从原来一个个单项工程的建设向成片性、全面性、全流域的治理转变,并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基础。”浙江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浙江水利工程建设带动了以“农家乐”“洋家乐”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经济,使水生态资源变成了水生态资本,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解。

  在开化,依托马金溪生态河道建设和特色源头文化,以滨水岸线为纽带,水景观公园为点,将沿线旅游景点、人文景观、滨水公园串珠成线,正打造“百里黄金水岸”。而今,沿马金溪已建成20多个滨水公园、15个3A级景区村、1个4A级乡镇,形成了戏水游、特色民宿、动漫游、农事体验游、花卉观赏游等旅游新业态。去年百里黄金水岸带共接待游客340万人,营业收入超20亿元。

  从浙北平原到浙南山地,从城市到乡村,治水已经不局限于单个部门、不局限于政府,上下联动、全民参与成为浙江水利的新风尚。随着“五水共治”、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河长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工作领导小组相继成立,全省上下形成了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跟着一级干的治水兴水强大合力。

从“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标准化管理全面推行

  浙江,因水而兴,因治水而安。

  尤其是“五水共治”以来,浙江水利投入连创新高,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如今,浙江大地上分布着大小水库4000多座,万立方米以上山塘2万余座,水电站3200 多座,集中式农村供水工程3万余处……

  数量庞大的水利工程,为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也为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加大了难度。为了破解长期以来“重建轻管”的痼疾,浙江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各地以定职责、定人员、定标准、定经费为核心,因地制宜采取专业化、物业化等管护模式,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正在全面深刻改变着全省各类水利设施的面貌。

  诸暨石壁水库建于1958年,是浙江最早建设的八大水库之一,而今,石壁水库是全省首个通过标准化管理验收的大型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与职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相挂钩,大家都牢记《管理手册》内容并付诸实践,再加上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帮助,之前的粗放式管理一去不复返。”水库员工表示。

  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管理难度大。针对此类水利工程低小散特点,海宁创新水利工程社会化管理模式,重点在防汛抢险、排涝闸站、安全生产、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实行社会化服务管理,每年新增安排不少于500万元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盐仓海塘、长安翻水站获省级标准化管理“典型工程”称号。

  宁波市紧抓管理经费短缺问题,积极探索多元化创建和管护资金筹措办法。作为创新管护资金多元筹措机制的典范,余姚通过分级筹措的办法,共落实水利工程管护资金3500多万元,是标化创建前的4倍之多。有效解决水利工程管理管护不到位,资金筹措和配套能力不足、经费难以足额到位的“短板”。

  “水利工程管理的落实相当于在水利工程基础上为人民生命财产加了一道安全线。”为了补上浙江水利工程管理滞后的“短板”,浙江印发了《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意见》,明确2020年底,力争全省大中型水利工程、1000KW以上水电站、小型水库的标准化管理合格率达到100%;“屋顶山塘”等其他重要小型水利工程基本达到标准化管理要求。

  目前,全省10700个工程纳入标准化管理创建名录,4550个水利工程已完成创建。通过实行标准化管理,管理人员责任心大大增强,工程面貌大为改观,岗位职责设置合理,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制度台账规范完善,初步实现了工程管理的“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和美观化”。

从“墨守成规”到“问题导向”:体制机制之变激发澎湃活力

  浙江是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和排头兵,水利领域亦不例外。

  长期以来,水利工程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资金因素羁绊着建设步伐。浙江省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促进了水利加快发展。

  2016年底,温瑞平原西片排涝工程瓯海段动工建设。该工程估算总投资达24.6亿元,引入PPP模式后,其中的18.52亿元由民间资本先期承担。这也是当时全省最大的通过PPP模式投资建设的水利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升该区域的防洪排涝能力。同时,其率先采用PPP模式,也是水利项目拓宽融资渠道的有效探索,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示范意义。

  紧水滩水库是瓯江干流唯一具有调蓄能力的大型水库。为了提高沿线防洪能力,丽水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库区防洪保险制度,与人保财险丽水分公司签订了防洪调度保险项目协议,每年购买25万元防洪调度保险,防洪调度最高水位从原来的186.45米提高到188.05米,在原有防洪库容基础上增加6000万立方米,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浙江破冰试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全省首批5个试点县之一,平湖实行农业用水定额管理,建立分档水价、精准补贴和用水奖罚机制,引导农业用水户增强自主节水意识,努力改变农业生产粗放用水方式,并逐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良性运行机制,最终使村集体、放水员、农户三者受益,预计试点灌区将节水17万方,节电5024千瓦时,水稻增产约5%。

  在此基础上,浙江积极创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机制。德清以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为突破口,走出了“工程变资产、活权变活钱”的路子。在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完成了29宗山塘、水库经营权流转交易,交易额达7600万元;将4.96亿元农田水利设施经营性资产量化股权,人均新增股权1786元;完成水利资产抵押融资3单,贷款金额7.90亿元。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浙江,以其不懈探索和卓越实践行走在绿色发展的时代前列。浙江水利人将持续发挥新时期大禹治水精神,进一步创新理念、模式,为水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书写新的篇章。


浙江日报 聚焦水利 00014 蝶变三年创美好 2017-12-05 浙江日报2017-12-0500004;浙江日报2017-12-0500008;浙江日报2017-12-0500016;浙江日报2017-12-0500017;浙江日报2017-12-0500018 2 2017年12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