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之水润泽实业之田
——我省积极转变金融发展方式
本报记者 袁华明 章卉
记者从11月23日举行的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获悉,我省金融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有忧”的态势。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扎实做好区域金融风险防控和处置工作,进一步激发金融改革发展活力,推动实现金融改革发展稳定互相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省紧紧围绕三项任务,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保障金融安全。
我省金融产业持续发展、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创新扎实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金融之水”灌溉“实业之田”,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金融支撑。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省把金融产业作为八大万亿产业之一,加大培育扶持力度,金融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增加值由2010年的2284亿元增至2016年的3051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达到2403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12.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5%,同比增速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我省正在着力推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提升发展,全力打造浙商总部金融、私募金融、互联网金融、草根金融等产业,加快建设金融要素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科学布局区域特色金融产业。
在金融改革方面,我省围绕实体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契合度高、关联度紧的地方金融改革试点,形成了多层次、网格化、广覆盖的区域金融改革格局。金融创新方面,我省规划建设钱塘江金融港湾,打造金融发展战略平台,构筑国际新金融服务枢纽;大力推进以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为代表的金融特色小镇建设,畅通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联结渠道。积极发展金融科技、私募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集聚了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形成了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创投风投、私募证券等多层次私募基金体系,私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占全国8%左右,杭州成为全国第四大私募基金集聚城市。加快建设金融要素市场,建立了涵盖股权、产权、金融资产、大宗商品等的区域性交易市场体系。
积极争取区域金融开放先行先试,进一步提升金融开放发展水平。特别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在金融创新、金融服务开放、跨境人民币业务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支持企业“走出去”国际化布局,推动境内上市公司开展境外并购,引进高端项目、技术和人才。大力支持舟山自贸区建立以服务油品、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自由贸易为主体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杭州、宁波、舟山、义乌等地在个人贸易外汇管理、跨境人民币业务、跨境电商结汇等方面进行探索。
构筑更好的金融生态,我省不断完善地方金融法规政策、监管和社会信用体系,营造公平透明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下一步,我省还将抓住经济稳走向好的有利时机,持续加力、标本兼治,强化政银企协同配合,化旧控新、化圈解链,加快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化解和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发挥资本市场和各类金融机构在企业兼并重组中的作用,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债转股等方式优化企业债务结构,果断处置“僵尸企业”,加快市场出清。省金融办正在研究建立全省金融风险“天罗地网”监测防控体系,通过整合线上、线下金融风险管理资源,与“一行三局”、公安、工商等部门现有的监管系统有效对接、有机配合,实现对所有持牌机构、非持牌机构和各类金融活动风险的全天候、全流程、全覆盖管控。
省金融办主任张雁云表示,明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实现保障更有力、结构更优化、投向更精准,区域金融改革创新要进一步深化、经验进一步推广,防控金融风险要抓早抓小、完善机制,加快培育金融万亿产业,推动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的“凤凰行动”计划分解落实,建立更加完善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和防控金融风险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