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巨匠、改革先驱冯根生精益诚信的工匠精神、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深深根植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人——
诚信流芳大国医
本报记者 章卉
立冬之后,冬至将至。
11月18日。凛冽的风、连绵的雨,让杭城的人们一下感受到了冬的洗礼。这一天也是一年一度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节开幕的日子。记者裹着围巾走进这家创始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的国药号,却撞见了人头攒动、热火朝天的场面:名医坐诊、上公众号抽义诊号、跟药师现场学包药,现场居然还首次尝试了现场直播。
2017年7月4日4时16分,江南药王、国药工匠、功勋浙商、改革常青树……众多称号集于一身,胡庆余堂传人、中国青春宝集团的创始人冯根生溘然长逝,走完了83年的人生旅程。
河坊街上,很多老街坊、老主顾的心中,他似乎从未离开。
戒欺祖训、拨正商道,国药新生、筚路蓝缕……斯人虽逝,其贯穿一生的奋斗,折射出的浙商精神,犹如一味醇厚的膏方,让后人受益匪浅。今天我们再次缅怀这位伟大的企业家、胡庆余堂传人、青春宝集团创始人冯根生,希望“戒欺”和锐意改革的精神开出传承和创新并举的花朵,流芳后世。
往事如昨
留下一城满满记忆
行走在胡庆余堂国药号在杭州河坊街的总店,头顶高悬的“戒欺”两个字,刻在唯一一块朝内悬挂的匾额上头。从14岁到胡庆余堂做学徒开始,曾经的掌门人冯根生就常常在这块匾额下驻足。
诚信,成了他和他公司员工骨子里的人生信条。
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想去胡庆余堂购买燕窝,殊不知这家百年老字号只有“白燕”,不见“血燕”。
人太多,断货了?非也。
这背后有个故事。那是2008年,这家百年老字号主动停售“血燕”,放弃了一年上千万元的营收。
2011年,“血燕造假”事件爆发,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了全国唯一一家不售“血燕”的药号。
“从历史记载包括老药工传下来的经验,血燕非常稀少,那可能会存在制假的可能性,我们这一块生意就不做了。我们一直想的就是质量第一,就是品牌信誉不能抹黑。” 胡庆余堂国药号副总经理叶建华说,在冯根生看来,胡庆余堂的金字招牌比经济收入重要得多。
都说商人重利,可冯根生的身上没有商人的算盘,大是大非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义利并举”,甚至做赔本生意。
2003年春天,杭城遭遇“非典”。冯根生连夜从福建赶回杭州,代表青春宝集团、正大青春宝药业公司下属的所有公司、药店向杭城市民保证:所有有利于预防“非典”药品一律赔本让利出售。
冯根生还通过媒体向全省医药企业发出倡议:尽自己所能,投身到这场与疾病的殊死搏斗中去。当时,冯根生对着镜头动情地说:“企业体现自己光荣的社会责任感的时候到了!”
2017年9月9日,浙商总会在杭州举行了“冯根生先生追思会暨追授荣誉称号仪式”。浙商总会追授青春宝创始人冯根生“国药冯”称号。正大青春宝总裁冯鹤代表亲属从马云手中接过了“国药冯”的牌匾,百感交集。“这座城,这里的人们没有忘记爸爸!”
哀悼、缅怀,是为了深刻思考冯根生等一代浙江知名企业家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工匠精神
诚信戒欺方得始终
“戒欺”匾由创始人胡雪岩在胡庆余堂开业之初亲笔写成。完整的86字匾文,胡庆余堂的员工人人烂熟于心。
“戒欺”的理念贯穿于胡庆余堂生产、经营和服务全过程。胡庆余堂能够屹立百年而不倒,靠的是一代代掌门人所秉持的诚信。
在胡庆余堂员工余笑笑的记忆中,冯老先生“戒欺”的故事实在数不胜数。冯老生前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戒欺”就是他的“圣经”。他认为,“戒欺”就是一种道德,一种诚信,做人如此,做企业也同样应该如此。而要做到“戒欺”,那就必须做到没有私心。
胡庆余堂切药技师赵勤人称“赵一刀”,能把一颗弹珠大小的槟榔切成108片,片片薄如蝉翼。从学徒到现在身怀绝技的“刀工大师”,他见证了胡庆余堂选药的严苛。
“没有好的药,再好的处方也没用。说明中药炮制的重要性,一定要严格把关,才能达到病人所需要的效果。”而今,赵勤也是一直遵守祖训。
锐意改革
敢做改革“出头鸟”
在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的记忆中,冯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这一点,在冯根生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均表现突出。包括产品创新、经营模式、企业管理、产权制度各个领域的创新突破,他都走在前列,在浙商群体中、在行业中,很多时候,冯根生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样的精神,在老一辈浙商中非常难得,值得新生代的浙商去继承、去发扬。
穿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风浪,胡庆余堂这条大船依然稳健航行,靠的是“舵手”冯根生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
上世纪80年代,前身为胡庆余堂制药厂的杭州中药二厂产值不足200万元。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青春宝”成为全国第一个投入大手笔广告的保健品,也是第一个采用片剂型的保健品。
一个美丽活泼的女孩,和一位焕发着青春活力的老人在一起打网球,女孩身穿白衣、短裙,手拿球拍纵身一跃,然后回眸一笑:“迈着青春的步履,沐浴着明媚的阳光,这生机盎然的世界,都是因为有了青春宝……”而今手捧保温杯泡着枸杞的中年人,大多看过这个电视广告。
“把中药做成口服剂型的,我们也是全国第一批。”胡庆余堂的药师告诉记者,好比丸散膏丹是传统剂型,制成汤药,不论是颜色、味道,还是口感都不佳,所以冯老先生大胆创新,把中药做成口服剂型。
1983年,杭州中药二厂年产值已达到2400万元。担任厂长的冯根生在全国率先试行干部聘任制,推行员工“合同制”。
“我厂长订合同,下面职工就没话讲,全部合同制。第一个实行合同制,打破‘大锅饭’,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
不到5年,冯根生“掌舵”的这家国企已经成为年产值1.7亿多元的“明星企业”。此后,冯根生还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与泰国正大集团进行合资,成立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1995年,合资公司的年销售收入达到4亿元。
大胆合资
精心保留民族品牌
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胡良勇1980年就进了厂里。他也有缘成为陪伴冯根生年代最久的后辈。
“当时厂子地处市郊,来回并不方便,但大家都能看到冯根生的劲头依然十足。”在胡良勇眼中,从一个中药铺的学徒拜师学艺开始,冯根生应该是一个很传统的人,但让大家想不到的是冯老却是厂子里最创新的人。
传统中药都是膏方、汤汁的形态出现的,正是在冯根生的倡导下,现在的中药剂型已经很多,包括片剂、冲剂、颗粒等等。胡良勇回忆说,自己进厂的第一个岗位是提取工,当时杭州第二中药厂对中药制作流程进行改革,引进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当时的“多能提取锅”就是一个创新,而胡良勇当时就是从事这个工种。
1984年,冯根生在杭州第二中药厂搞了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优胜劣汰机制。“当时在杭州工人文化宫开了一个大会,决定全员实行劳动合同制,干部则是聘用制,两年一聘。”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提到改革的“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冯根生觉得又一个改革的时机到来了。能不能引进外资,搞中外合资?当时的青春宝产品在亚洲国家很受欢迎,而企业的外贸自主权并不大,有的甚至被收回,如果成立中外合资企业,那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几轮来回商讨,最后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立正大青春宝公司。
胡良勇透露,当时尽管合资,但是青春宝的母公司仍然保留,这样也保留了“青春宝”的品牌。“这是冯老很巧妙的一个股权设计”。
最好怀念
金字招牌传承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胡庆余堂这个百年老字号正是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创造出了新动力,为下个百年打下基础。
时至今日,创新的血液依然流淌在企业的血管中。2010年,胡庆余堂拥抱互联网。今年“双11”,光网络平台就为这家百年老店带来了上亿元的营收。杭州市胡庆余堂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彤十分欣喜,电商板块好比是搅动胡庆余堂的一条鲶鱼,让各个板块的资源都得到了更优整合。
胡庆余堂集团总裁刘俊说:“我们的体会是求新求变,用新的观念去想一些问题,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想一些问题,这样我们觉得会更适合今天的形势。”
“戒欺”匾额依然高悬,创新的精神得到传承,而冯根生的背影却已无处追寻。
吴晓波说,冯根生身上充满了第一代浙商的精神,“敢于改革”“勇于突破”的气魄长存:“这一代人都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一批。这一代人对这个国家进步所作出的努力,已经记录到了历史中。他们成为了改革的一部分,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