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专版

文章导航

以拆促建,打造美丽新泰顺

——温州市泰顺县“无违建县”创建纪实

  以拆促建,打造美丽新泰顺

  ——温州市泰顺县“无违建县”创建纪实

  江维海 刘 佚 范晶晶

  早在2013年,泰顺县就积极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三改一拆”工作部署,以城乡人居环境改善为目标,大力实施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违建拆除行动。

  从2015年开始,泰顺县以乡镇为责任主体,开展“一户一档、一楼一档”全域存量违建普查,到2016年,泰顺创新现有房屋普查方式,在全省率先利用“航拍图、地形图、天地图”三张测绘成果对全县现有建筑物进行定位、实地核查、合法性比对、分类依法处置。

  通过抽调“五团百狮”攻坚干部实体化集中办公,截至目前,泰顺实现违建处置率达98%,以拆促建,真正实现把“污点”变亮点,“拆”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拆”出了美丽新泰顺。

防违控违 一靠铁腕,二靠人心

  清晨,在违建拆除后建起的泰顺县城金湖广场上,市民有的悠闲地跳着广场舞,有的在路边长椅上休憩聊天……对当地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在十几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这是拆出的新天地,改出的新面貌。

  有当地老百姓评价,现在的村庄才是真正的美丽乡村。而这样的美丽乡村,离不开“三改一拆”的铁腕治违。

  泰顺“无违建县”创建工作,一开始就形成了从县主要领导、责任领导、部门乡镇负责人、包村领导、驻村干部到村干部的一条线责任体系、一张网管理格局。该县坚持“一把尺子丈量到底、一个标准执行到底、一个政策贯彻到底”,严格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三带头、三不准、六必拆”机制,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有效消除“三改一拆”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和矛盾。

  抓责任落实,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制度约束。泰顺率先推出“一票否决”制,将“三改一拆”工作与其他工作“捆绑”,规定新建违建的发现、预警、挂牌整改、摘牌程序,以行政村为责任追究单元,推行在规定时间内“一票否决”不得参加评优评先,停止安排农村建房用地指标、集体林木砍伐指标、建设项目申报、资金审批等。

  另外,该县因地制宜推出“平改坡”政策,允许用户根据自身需要,在政策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将原来部分违建的屋顶改为永久性坡面斜顶,县财政给予“平改坡”户每户6000元补助,达到了拆违行动与百姓防漏需求的共赢。

  同样,根据地方实际出台的农民建房管理办法,附属房、农用房改造计划,也充分考虑当地群众实际,拆违的同时,“拆”出了民心,“拆”出了群众支持。

  截至11月11日,全县累计拆除(处置)违法建筑5637处、面积114.49万平方米,存量违建处置率达98%,拆后土地利用率达85.11%;改造旧住宅、旧厂区、城中村717.24万平方米。

以拆促建 改善环境,关注民生

  “按照‘即拆即清、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建则建’的原则,结合小城镇综合整治、城中村改造、旧厂区改造等改造提升工程,我们把拆后土地优先用于园林绿化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泰顺县生态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刘录之说。

  从菖蒲垄拆违打响“无违建县”创建第一枪,到拆除仕阳六家磨粉厂重现胡氏大院和谐古民居风貌,村里腾空的土地或复垦或复绿,路侧碍眼的违建重新成为美丽的风景。据介绍,泰顺县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投资4.2亿元打造罗阳文祥湖公园、凤凰山公园、龟湖现代廊桥公园以及百丈体育时尚镇等项目,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2015年以来,泰顺县财政继续全力支持实施生态大搬迁工程,全力建设无区域生态移民区、15个抗震安居小区、18个乡镇异地避灾小区“三个1.5万”平台,推进生态大搬迁项目建设,泰顺的山区城镇化由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司前畲族风情园三期施工现场,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地基的填挖。据了解,这个占地20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小区将于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届时,160套崭新的套房将安置500多位受台风、地震、地质等灾害影响的群众。为了解决重建户的后顾之忧,生态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还积极争取及时拨付补助资金,解决重建户资金短缺难题。

  畲族风情园三期工程是泰顺县生态大搬迁的一个缩影。“目前我们抗震安居15个小区、18个安置点在全面动工,18个避灾小区、30个点正在前期政策处理或者已经进入地基的填挖。”项目负责人表示,全县共累计落实地震灾后重建对象5161户20257人。部分购房业主已完成装修并乔迁入住。

  今年以来,泰顺县深入推进“大拆大整”专项行动,加快推进无区域生态移民区、抗震安居小区、乡镇避灾移民小区“三个1.5万”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县里将改善生态环境与防灾搬迁相结合,引导山区群众进城入镇。”据介绍,这样的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可落实4.5万名群众安居。截至目前,该县已完成安置落实以宅基地置换到罗阳镇无区域生态移民区项目,罗阳后山安置小区、司前畲族风情园、筱村镇枫林尾农房集聚点等8个项目已完工或主体完工。

  对灾后重建、重大工程政策处理、历史违法用地未依法处置等历史遗留违建进行分类,出台《违法建筑认定标准与处置规定》,对于违法建筑不再是一律拆除,能补办尽量补办,避免资源浪费。截至目前,依法补办处置787处、面积9256.39平方米,处置率100%。

  对农村农民房前屋后搭建的唯一附属房,建筑规模一层、建筑面积20平方米以下,且不影响村庄规划、占用消防通道、占用道路设施,经当事人申请、村集体研究、公示无异议后,经适当改造后作为附属房使用,并由乡镇组织验收备案。全县共改造农村附属房857个,统一规范安置面积超16283平方米。

  对农村屋顶防水防漏的乱搭乱建,推行“平改坡”政策,由住建部门设计、县财政每间按6000元补助、乡镇统一改造,共投入专项资金约3717多万元,改造屋顶“平改坡”2587个16.9万平方米。

生态搬迁

集中整治,统一改造

  一个政策,一项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

  泰顺县按照“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的原则,委托设计单位加快编制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规划,梳理制定整治项目清单,循序渐进进场施工。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同时,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乡镇。

  “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也是泰顺县生态大搬迁的最高标准和要求。

  “泰顺县正在大力度地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我们以‘旧厂房’拆改为契机,实现了产业集聚。”泰顺依靠“拆”和“建”,引导33家分散在居民区的木制玩具企业入园集聚,腾出老城区的发展空间。

  在当地,建筑石材和工业石材,是相对较大的矿产产业。仕阳镇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仕水碇步核心控制区内石材加工厂、龟湖镇德鑫石材厂、罗阳南院社区石材加工厂等35家石材加工厂,占地面积854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6548多平方米。拆除后,将先后迁入位于司前、龟湖、罗阳镇南院社区等的三个小微企业园。

  同时实现生态大搬迁的,还有当地的老大难问题——“城中村改造”。针对部分老城区存在规划不统一、管理不到位等情况,该县通过拆除违建,改建升级,让城乡环境换新颜,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成功拆除了罗阳镇泰分路与泰寿路交叉口东侧地块内房屋67户,总面积9712.77平方米,其中违法建筑1860平方米。仅县城罗阳周边,就完成了5个自然村的整村拆除,并统一安置到新的安置小区。

  对罗阳老城区爱民路、泰寿路、新城大道等道路逐一整治、逐条整改,全力做好违法建筑拆后利用,提升城乡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在强力拆违基础上,落实县、乡镇、村三级防控体系,强调群防群控,实施即查即改,新增违建处置率100%。

  让广大群众真实感受到“无违建县”创建带来巨大变化。截至目前,泰顺县属辖19个乡镇全部通过“无违建乡镇”市级复评验收。

  在全省率先出台《泰顺县农民建房审批管理办法》《泰顺县农房建设遗留问题处置细则》《泰顺县关于切实加强农民建房质量管理和批后监管工作的通知》等规定,结合“四个平台”建设,将农民建房纳入监管,从源头上防止违建发生。逐村编制农民建房实施方案,明确建房名单、规划选址、时序安排及保障措施。建立完善农房设计通用图集制度,委托中介机构设计了25个通用图集,全面落实农民建房带方案审批,突出“泰顺厝”民房建筑特色,切实改变泰顺传统“火柴盒”建房模式,通过放宽农户建房占地面积标准,限制层数,优化城乡风貌。推进农房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将农房审批、监管、处罚等权限统一下放到乡镇,解决农房审批、管理“两张皮”问题,从源头上杜绝新建违建。

  下步,泰顺县继续贯彻落实省市要求,按照“严控新增,有效处置,改用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无违建县”创建工作通过全方位提升,突出泰顺新特色,彰显泰顺新形象,打造“无违建县”新样板。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4 以拆促建,打造美丽新泰顺 2017-11-21 浙江日报2017-11-2100004;浙江日报2017-11-2100006;浙江日报2017-11-2100011;浙江日报2017-11-2100015;浙江日报2017-11-2100008 2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