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拔钉清障 拆改并进

“三改一拆”助推衢州打造全域大花园

  拔钉清障 拆改并进

  “三改一拆”助推衢州打造全域大花园

  金许斌 方 昭

  一座座独具江南特色的城、镇、村,镶嵌于都市和田野,在绿水青山间优雅绽放;一条条蜿蜒曲折的河流,连起平原和丘陵,在阳光下熠熠闪光。行走在浙西衢州大地,如同穿梭在一幅幅风景画中。

  成绩不是凭空而来。五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立足衢州生态优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持做好“三改一拆”工作,扫清全域旅游发展障碍,一举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全市累计拆除违法建筑3200多万平方米,实施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5700余万平方米。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十九大的召开,为衢州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本着“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紧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衢州对新一轮发展进行战略部署,纵深推进“三改一拆”工作,开始了美丽衢州建设的新征程。

拆改并进 打造全域大花园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初冬时分,漫步在柯城区九华乡的庙源溪边,一湾清水穿越山谷迤逦而下,村民沿河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的亮丽风景是九华乡村民曾经所无法想象的。曾经的九华乡以养猪闻名柯城,20000多的人口养了10万多头生猪。村民靠着养猪维持生计,却也难以避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不仅滋生出大量违法建筑,母亲河庙源溪也被沿河养猪户的猪尿猪粪填得满满当当。“风景藏在深山中无人知,环境被破坏人尽皆知。”副乡长龚鑫华的话道出了九华人的痛。

  近几年,柯城区加大对境内水环境的治理,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率先提出和实施了全流域禁养、全流域整治的“最美溪流”整治工程。投资2.77亿元沿石梁溪和庙源溪两条溪流建设“最美溪流”,在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提出把城市居民吸引到农村来休闲旅游,让农民可以通过开办农家乐,发展农业观光旅游,赚生态钱。

  生猪退养在所难免。九华乡各级干部上山进村,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通过养殖场违法建筑拆除倒逼养猪户转型。“我一年大概有两三万的收入,肯定不同意拆,但是乡、村干部反复上门做思想工作,让我意识到生猪养殖的确对环境有污染。”2014年,生猪退养后,沈宅村村民沈红良和妻子去上海投靠了经营生态农场的儿子。就在2014年中到2017年这3年,九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违建的拆除让污染源头被控制,庙源溪经整治后变成了Ⅱ类水。通过“三改一拆”工作着力打造田园风光型幸福小镇,通过大荫山景区的打造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光今年国庆假期,就来了15万的游客。去年年底,在得知家乡发生的变化后,今年64岁的沈红良回到沈宅村,和家人商量将老宅重新装修开一家农家乐。今年4月28日,沈红良的农家乐正式开张,国庆假期,平均每天4000多的收入让他惊喜不已。

  11月9日,行走在江山西山沿线凝秀南路左侧地块,波斯菊、柳叶马鞭草、千日红等花卉连绵成海,路过游客纷纷游玩拍照。而就在3年前,这个占地7万多平方米的花海还是违建遍地、垃圾成堆的城市“伤疤”。2015年,江山通过“三改一拆”,对西山沿线华顿服饰等22家企业实施异地搬迁改造,共拆除企业用房5.1万平方米,不仅大大改善了江山的城市面貌,更拓展了主城区的发展空间。

  在衢州,以拆改倒逼产业转型,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大整治,打造全域“大花园”已然成为共识。

成片改造 助城市有机更新

  城中村,既是城市脏乱差的集中点,也是社会矛盾的交织点,更是私搭乱建等违建的重点区域,不仅直接影响居民生活环境,直接影响城市面貌,更直接制约浙商回归项目落地。改造城中村,是省委、省政府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事关发展大局和民生改善。近年来,衢州立足城市统筹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

  11月9日,笔者走进衢江区阳光新屋里小区,高端大气的楼房以及标准化的物业管理,与周边新建的楼盘难分伯仲。连日来,通过城中村改造乔迁新居的村民陆续搬进了套房。

  衢江区“三改一拆”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打通衢江和衢州市区的“大动脉”——信安大道,以及加快衢江新区建设,2013年12月,该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中村改造正式启动。衢江区城中村改造涉及樟潭街道的卢家、樟树潭、茶埠、沈家4个行政村,2395户,6675人。边征迁边安置。衢江区目前在建城中村改造安置小区3个,分别为阳光新屋里小区、龙潭嘉苑小区为公寓式安置和缪家小区。目前已签约1781户陆续搬进新家。

  茶埠村村民张卫国一家三口近日刚搬进阳光新屋里小区。张卫国告诉笔者,原来的茶埠村位于衢江区郊区,村民以外出务工和养殖为生,人居环境的脏乱差让村民苦不堪言。再加上茶埠村20年前就已“控规”,20年造不了新房的茶埠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破旧”。如今,茶埠村的村民通过城中村改造迎来新生。原先张卫国一家三口住80平方米的平房,如今搬进了90多平方米的套房,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与衢江区连片改造同步,衢州发展的另一个战略要地,衢州新城区西区一期14平方公里、高新园区36平方公里、衢江区城区9.5平方公里已实现征完、搬完、拆完,为下一步的整体谋划、整体开发、项目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五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发挥“三改一拆”攻坚克难、拔钉除障作用,重点突破城中村和旧住宅区,全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十大专项”,加快建设现代田园城市。

改旧换新 旧住宅凤凰涅槃

  有着1800年历史的古城衢州,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算是一座恒久的地标。这里是衢州传统风貌建筑最为集中、历史文化遗存最为丰富、街巷肌理保存最为完好、人文底蕴最为厚重的大型历史文化街区。

  该街区因被称为“天下三十六码头”之一的水亭门码头而兴,也随水运时代的落幕而衰落。随着历史车轮的缓慢向前行驶,水亭门边的房屋大都有上百年历史,岁月让这些曾经的豪宅渐渐破败。而下水道等设施的严重滞后导致街道一度变得脏乱差,让水亭门历史街区渐渐和城市格格不入起来。

  2013年起,占地为9.37公顷的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开始改造,成为浙江省“三改一拆”重点改造项目。在改造过程中,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采取“收购先行、同步征收”的房屋征收政策,四个月内完成388户居民的征收工作,为项目的快速推进打开局面。

  通过保护和修复,将历史建筑遗产融入社会发展的背景中,发掘其社会经济价值,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双赢,成为衢州市旧住宅区改造的典型,为彰显文化特色、留住乡愁记忆、改造人居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7年春节来临之前,改造了四年的水亭门掀开了神秘的面纱,露出了那张美丽的面孔。修缮一新的徽派古宅、宽阔精致的老街、金碧辉煌的佛塔,让衢州市民惊喜不已。

  水亭门改造项目是衢州全面推进旧住宅区、旧厂区改造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衢州结合绿色转型发展,创新旧厂区改造方式,把处置低效闲置土地和“僵尸企业”作为旧厂区改造重点,加大低效闲置土地提升利用和“僵尸企业”兼并重组、资产转让盘活的力度,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通过旧厂区改翻建、异地搬迁、退二进三、退二优二等方式,衢江区先后完成了对浙江金鸡公司、通天星公司、中莹选矿厂、衢州民心炭业有限公司、浙江阮氏食品有限公司、衢州大通锅炉厂等土地能效低、低环保企业的改造,打造了一批诸如美丽东城等高品质现代化小区以及国金大厦、东方香舍等特色商业圈,上马了志高机械、美卓矿机等高新企业,集聚了衢江新城的商气与人气,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

  如今,“南孔圣地、五路总头”正以更坚定更踏实的步伐向前迈进,更大的雄心已跃然纸上。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拔钉清障 拆改并进 2017-11-20 浙江日报2017-11-2000004;浙江日报2017-11-2000007;浙江日报2017-11-2000011;浙江日报2017-11-2000013;浙江日报2017-11-2000018 2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