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有好景 处处展新颜
衢州乡村 迈向强富美
时时有好景 处处展新颜
乡村 迈向强富美
落日散发余晖,河流、小山、农田,都浸润在这片黄金色泽之中,农人结束手中的农活,缓缓地踏上回家的路,一切是如此宁静,如此美好。
行走在衢州乡村,树木忽然变得明亮,原野豁然开朗,乡情乡趣,美山美水,“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时间,清澈的水,流动的风,在这钟灵毓秀间,似乎都慢慢静止。
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让衢州乡村如诗如画、令人神往。
近年来,衢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建设“强富美”乡村的目标,努力做好农业绿化、农村美化、农民转化的文章,推动“三农”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衢州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产村人”融合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努力使衢州乡村成为美丽富饶的“大花园”,与全省同步实现“两个高水平”。
柯城山水明秀、龙游桃花十里、江山古道苍郁、常山柚香满园、开化水岸绵延……衢州乡村的美丽到达了新的高度:不仅拥有1868.3平方公里“步步皆景、村村若画”的和谐统一,更塑造了363个行政村“移步换景、争奇斗艳”的各种风情。
美景从何而来?从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衢州坚守生态大本底,以“治乱”为导向,呵护美丽生态,打造品质环境。着眼“全域提升、全境整洁、全民获益”,高标准推进“三乱整治”,对农村进行全面“整容”。
整治农村“脏乱”。在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基础上,衢州对所有行政村整治乱堆乱放、拆除乱搭乱建、规范乱粘乱挂,并全面构建村庄环境保洁网格化、管理一体化、考核精细化机制。比如开化县强势推进“大干三个月、环境大提升”行动,实施各类项目3421个,投入资金近3亿元,1/3以上直接转化为农民收益,干出了声势、治出了成效。
同时,打好乡村治理“建房乱”、乡镇治理“集镇乱”的农村环境整治组合拳。
要治乱,更要美化。
衢州坚持“美村”导向,聚焦美丽主题,描绘全域画卷。以“一县一带”和“四级联创”两个载体为抓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转型升级,使衢州各县(市、区)的乡村风光既保有个性,又能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将“盆景”变成“风景”,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一县一带”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县(市、区)主抓一条美丽乡村示范带。而“四级联创”则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了市、县、乡、村、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机制。
功夫不负有心人,衢州扎实推进6条美丽乡村“一县一带”创建,辐射全市35个乡镇(街道)363个行政村。持续抓好“美丽乡村”四级联创工作,江山市、开化县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18个乡镇、56个村分别跻身省级示范乡镇和特色精品村行列。在这两大抓手引领下,衢州实施环境再造“五个一”工程,做好“提升、延伸、成网”文章,拓展“四级联创”内涵,创建了一批美丽庭院、扮靓了一批美丽村口、培育了一批美丽村庄、打造了一批美丽廊道、提升了一片美丽田园,形成“一院一景、一村一品、一线一韵”浓厚的乡村田园风貌。
在龙游县大街乡贺田村,青山绿水之间,有淙淙溪流,有秀丽竹林,一排排房屋整齐清爽、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面纵横延伸、联通村庄。一尘不染的贺田村,成为城里人都艳羡不已的理想空间。
垃圾分类的大难题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破解。贺田村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创造性地建立了“垃圾源头分类可追溯、减量处理再利用”机制,把全村分为5个卫生责任区,再分设23个垃圾投放点,要求各家各户在每天上午8点钟前和下午5点钟后到指定点投放垃圾,同时,垃圾必须严格按有机垃圾、建筑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类。
为了落实责任到人,村里特制了一款有“身份证”的垃圾袋,黑色普通型不可焚烧,黄色环保型可焚烧,每只袋子进行二级编码,一级代码表示卫生责任区,二级代码系户主代号。这样一来,如有农户垃圾分类不到位,或者不按时投放垃圾,卫生监督组便可追溯到户主,进行批评教育。
除了扔垃圾有法则,村级还建立考评机制:每月评分上报,得分高的农户可获奖励,年度最高分得主就是“卫生示范户”。几年下来,贺田村的垃圾总量减少了80%,“垃圾革命”大获成功,被认定为“贺田模式”。
有了好模式如何全面推广?衢州充分发挥妇女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创造性地开展“百万妇女学贺田”行动,工作经验得到省领导的批示肯定,各地干部群众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东华街道张王村运用科技化手段,推广“村情通”手机APP软件,构建“互联网+垃圾分类”的信息化管理服务新平台,有效地促进了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哪里乱堆垃圾,哪里就会‘响’起警报;哪家门前屋后‘三包不到位,户主就会上‘评比栏黑榜’;谁家被评上月度‘最干净户’,就能到村委会领肥皂、毛巾等奖品。”龙游县东华街道张王村党支部书记袁平华说,“自从有了‘村情通’APP,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更高了,村子更加整洁明亮了。”
经过多年实践,衢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抓出了一批好做法、好经验:在分类模式上,探索了龙游“贺田模式”、柯城“墩头模式”、常山“二分+模式”等一批符合实际、简便易行的工作机制。在市场化运行上,如衢江区引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第三方公司运维机制,实现垃圾减量22.3%;在主体参与上,江山市积极鼓励居民出资参与垃圾分类处理,已有24个村筹资86.1万元,农民出资率在90%以上。
计划到2017年底,衢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基本实现“一减两覆盖”,“一减”即垃圾总量较2016年减少20%,“两覆盖”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基本实现中心村全覆盖。每个县(市、区)创建1个以上垃圾分类全域覆盖示范乡镇,每个乡镇创建3个以上示范村,全市累计建成300个以上示范村。到2020年,农村建立垃圾分类处理长效机制,实现“六个有”,即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突出的治理实绩。
“无乡趣不乡村”,一场轰轰烈烈的赤膊墙整治行动,不仅美了乡村,还意外增添了几分乡趣。
在衢州柯城区余东村的文化礼堂里,火红的橘子、金黄的稻穗,一幅幅农民画作色彩绚丽、别有生趣,而在村里1100米的村道里,还被设置了71块农民画作画区,农民画家用各色颜料创作出了极具乡土味的画卷。
这个“意外”收获源于沟溪乡政府 “三改一拆”行动。为了规范路边农户围墙,沟溪乡政府用鹅卵石砌成的新景观墙,中间留白部分则成了“画板”。
如此一来,既统一拆除了违章建筑,又将带有乡趣乡情的农民画搬上墙面,将乡村文化融入旅游发展中,沟溪境内公路沿线成为让人眼前一亮的风景线,描绘着田园风光,述说着乡村故事。
余东的“意外”收获不是个例,衢江区结合320国道沿线精品提升项目对赤膊墙进行整治并立面改造;龙游县将赤膊墙整治与乡村旅游、小城镇综合整治等有机结合,实现生态环境、村域着色、地方特色“三统一”。
赤膊墙整治行动掀起“粉刷造景、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得益于衢州的四大机制稳步推进。以“三包”机制为载体,凝聚上下一心抓推进的强大合力;以“四比四赛”机制为抓手,形成比学赶超赛成果的浓厚氛围;以“分类奖补”机制为保障,夯实心无旁骛抓落实的坚实基础;以“一户一册”机制为核心,构建科学规范有依据的档案体系。
这场形成大合力的赤膊墙整治行动,给墙面穿上新衣,为衢州乡村带来了美学升级。
在开化县芹阳办事处翁村村口的小公园里,大树下,鱼儿嬉戏,不时有鸟鸣叫声,这里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小公园的水是村里污水处理系统排出的,看,这处理后的污水变得多清澈。” 村支书余永庚说。
村支书介绍,村里的污水处理工程,采用了微动力PEZ高效污水处理技术。全村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收集到厌氧池进行处理后,经曝气系统充入空气,帮助污染物加速氧化分解。经过去氨氮等处理后,原先黑臭的脏水变得清澈,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这只是衢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衢州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部署要求,以“确保一江清水送下游”的政治责任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自觉,全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点多、面广、情况复杂、投资量大,工程建设管理整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五水共治’的成效和群众的切身利益。”衢州市农办负责人说,为统筹谋划好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衢州以县(市、区)域为单位,建立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七统一”工作机制,即统一工作机构、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招投标办法、统一监督管理、统一运行维护、统一档案管理。
有了工作机制的引领,衢州还引入农村工作指导员。
衢州市按照懂群众工作、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双懂”要求,从市、县(市、区)两级机关抽调干部,向全市每个行政村派驻生态指导员,实现“一村一员”全覆盖。生态指导员的主要职责是“一摸二定三抓”:摸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定整治方案、定“三年规划”,抓项目推进、抓集中整治、抓教育引导。生态指导员下派三年来的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在营造治水氛围、宣传动员群众、摸清污染底子、指导制定治污方案、推动治理工程实施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工程质量就是生命。为确保工程质量,衢州突出“五五”工作法,即突出抓好“工程设计、材料质量、施工单位选择、施工监督管理、竣工验收”等五个关键环节,在施工环节建立健全“县级巡查、设计单位跟踪、业主单位监管、监理单位第三方监理、群众监督”五位一体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高质量。
三分建、七分管,运行是关键。各县(市、区)都引进了第三方运维单位,实行专业化运维管理,形成了县、乡、村、户、第三方公司这5个实施主体各司其职的“五位一体”运维管理模式,确保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并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优胜市”,为衢州三夺大禹鼎做出了积极贡献。
美丽乡村不仅要看着漂亮,还要发展漂亮。“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始终在增加农民的获得感上,农民的获得感,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农民的收入问题。”衢州市农办负责人介绍,“衢州在农民增收上连续五年位全省前列,今年前三季度农民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一。”
衢州秉承“让美丽乡村带来美丽经济,造就美好生活”的理念,在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深挖“金银”效益,积极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
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当地种植面积最大、涉及农户最多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柑橘着手。
衢州谋划并实施柑橘产业“五五·三提升”工程(2016年全市淘汰“三低”橘园5万亩,流转橘园5万亩,建立大棚设施栽培橘园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橘园5万亩,推广优良品种5000亩。提升基地、提升品质、提升销价)和“三个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累计争取、安排资金超4亿元,取得积极成效。
衢州相继成为全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试点市、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创建单位、农业补贴综合改革试点市建设和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市,2015年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现场交流会在衢州召开,衢州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经验得到全国推广。
衢州培育打响了放心农业品牌,全市有效期内“三品”总数达533个,其中有机农产品215个,占全省总数的25%,居全省各地市首位。G20杭州峰会期间,全市有16个农产品入选,是除杭州市之外入选最多的市,G20杭州峰会效应使得订单纷至沓来。衢州将进一步拉高产业发展标杆,以五项试点市建设为平台,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衢州综合竞争力。
衢州的放心农业,更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业居游有效互动的方向延伸发展。
“十二五”期间,衢州实施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乡村休闲旅游业年均接待游客数和营业收入保持30%以上的高增速,共发展农家乐经营户(点)2570个,床位数5.44万张。衢州将再接再厉,补齐高端民宿缺乏的短板,促进高中低档农家乐协调发展;放大“千户连万户”的结对增收效益,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得到实惠。
值得一提的是,衢州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并探索出十个“带头”。
第一,农村干部要带头讲政治、守规矩。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凝聚基层干部队伍战斗力。
第二,农村党员干部要带头致富,带动致富。要带头创业致富,通过创办民宿农家乐、家庭农场,以及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电商、来料加工等方式实现带头致富。在此基础上,通过提供农户就业岗位、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等举措,带动身边群众共同致富。
同时,农村党员干部要带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头建设美丽生态家园、带头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带头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带头遵守农村建房要求、带头参与各项农村改革、带头履行村规民约、带头引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衢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实地去做的,这十个“带头”,成为农村党员干部的共识和主动自觉的习惯,形成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人人当先锋、事事作表率”的浓厚氛围。
在建设“强富美”乡村路上,衢州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发展党建强、产业强的美丽乡村,以党的建设引领和带动美丽乡村发展,努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
带动农民富、集体富的美丽乡村,把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遗余力发展美丽经济,不断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建设环境美、人文美的美丽乡村,以“钱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送下游”为己任,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衢州生态、人文等方面的优势,让衢州农村的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乡愁更加浓郁,百姓更加幸福。
“强富美”乡村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衢州美丽乡村,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