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经济

IPO严审的意味

  11月7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当日上会的6家首发上市企业5家被否,过会率仅为16.67%。这让不少市场人士惊叹:“新一届发审委为史上最严”,更有声音认为IPO严审风暴来了!事实果真如此吗?IPO严审又意味着什么?

  早在9月13日,发审委审核7家上会企业,只有3家通过,过会率为43%,媒体惊呼“IPO遭遇史上最严发审”!谁知这一“史上最严”纪录很快就被打破。10月31日6家企业上会,仅2家通过,过会率进一步降至33%,11月7日的过会率更是降到了16.67%,完全可以说是“没有最严,只有更严!”从这个角度看,新发审委对IPO的严审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企业上市难度增大了。

  十九大报告提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IPO越来越严是不是与这个要求相违背了呢?当然不是。众所周知,IPO为企业带来了直接融资通道,受到企业欢迎,正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佐证,但此前IPO却在市场上广受诟病,问题出在不少企业带病上市甚至欺骗上市,最后甚至成为了某些大股东的提款机,给市场和投资者都带来巨大伤害。要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就必须从源头上抓起,严把上市公司入口关,让金融产品为实体经济输入有益健康的养分。

  今年7月,证监会发言人常德鹏就曾强调,继续按照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的工作要求,严把上市公司入口关,防止企业带病上市。IPO严审,有利于保护普通投资者利益,更可以从源头上净化市场环境。不仅如此,严审IPO还有利于金融资源的合理分配,让好公司脱颖而出。IPO不是大锅饭,在目前IPO加速的大背景下,如果IPO过度宽松,势必会出现一些资质普通甚至低劣的企业获得本不应当取得的资金,对行业内的好公司形成冲击,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这对于股市资源分配功能也是一种严重伤害。

  目前金融监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IPO严审对防范金融风险同样意义重大。在刚成立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会议强调强化金融监管协调,提高统筹防范风险能力,更好地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保障国家金融安全。IPO严审,意味着证券长期监管尺度和理念的变化。只有对带病上市零容忍,才能为A股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石。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7 IPO严审的意味 2017-11-14 5641494 2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