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群众满意度 跑出改革加速度
象山:“最多跑一次”
改革向纵深迈进
跑出群众满意度 跑出改革加速度
象山:“最多跑一次”
改革向纵深迈进
改革,以一持万,普惠民生。对群众和企业而言,“少跑腿”是“最多跑一次”释放的利好;对政府而言,“最多跑一次”则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决心。
“最多跑一次”的意义不仅限于其内容本身,更是从服务、政策、制度、环境多方面优化政府供给。
自“最多跑一次”改革发令枪打响以来,象山各级各部门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创新方法,在商事登记、投资项目审批、民生事项办理、数据共享等环节和领域全力解痛点、疏堵点、破难点,改革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不断提升,为全省改革持续输出“象山经验”。
同时,象山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撬动各方面各领域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全面增强象山发展的牵引力和驱动力。
便民加速度 一个窗口办成“一件事”
家住象山影视城附近的曹先生打算把自己3层楼的房子改造成民宿,出租给影视城的拍摄剧组。但是自住房屋如何变成一个用于出租的民宿呢?曹先生对如何办理手续一无所知。
为了搞清楚手续和所需的各种材料,他专门致电象山县服务中心综合窗口进行咨询。原来象山在去年就推行了民宿行业 “一体化”审批模式,提供全程审批指导和服务,民宿业主足不出户即能办领证照,审批时限由60天缩短为15天。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需要更加有效的“加减乘除”办事公式。今年,象山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商事登记领域对涉及多部门办理的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创新审批流程,集聚部门资源,强化部门联动,推行“一窗受理、一表申报、联合踏勘、一网审批、统一出件”,实现“一个事项”的最多跑一次向“一件事”的“最多跑一次”升级。由审管办牵头在基本建设项目审批、商事登记、不动产登记、社会民生事务四类综合服务区设立综合受理窗口,受理人员由审管办统一管理,以“一件事情”为单位,实行“一表申请”,综合每一审批“事情”涉及审批部门的审批表格,梳理形成一份涵盖所有相关审批部门需要信息的申报总表,申请人只需填写这张总表,无需再填写各审批部门的申请表。
围绕“办成一件事”的要求,县审管办梳理整合涉及2个及以上部门审批事项80余项,整合优化开办餐馆、娱乐场所、民宿等68个行业“68件事”联合审批标准,归类整合各部门受理、踏勘、验收、发证等重复环节,按照“一表申报、一窗受理、一网审批”要求,对申请人一次性提交审批事项涉及的所有部门的申报材料实行“一体化”审批,实现多部门联合与同步审批,实现“走进一窗办成一事”。以娱乐场所(如KTV)设立审批为例,原先业主要跑6个窗口、排6次队、填6张表,推行“一件事情最多跑一次”改革之后,只需跑一个综合窗口、排一次队,填写一张涵盖各职能部门所需信息的表格,10个工作日内就可以收到开店所需的6本证照。截至目前,餐饮、娱乐场所设立等68件事实现“最多跑一次”,精简材料240余份,办理1300余件次,少跑160余次腿,提速90%以上。
全力打造“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象山样板,以高效率、高品质、高标准的政府服务,换来群众的好口碑、用户的好体验、生活的好环境。从“跑断腿”到“跑一次”,象山县行政服务中心各个窗口的全新整合成为了办成“一件事”的改革窗口,也成为了象山“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缩影。
服务零距离 改革触角向基层延伸
“自从镇里将村级重大事项报备工作统一纳入便民服务窗口以后,村里的各项事务审批速度快了好多,既方便又省力,必须给个赞!”近日,墙头镇雷港村村民代表前来镇便民服务中心审批外出学习考察事项,三天内便得到了审核。
该镇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将村级重大事项报备统一纳入镇便民服务窗口,实行前台专人管理服务、解释政策、指点填报,后台建立例会制度、限期审核,紧急事情三天确认审核,重大事情七天确认审核,让村干部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谋划村庄发展上。截至目前,重大事项报备窗口已审核6个村13件事项。
近日,墙头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已梳理完成乡镇现有服务审批事项和村级代办事项,全面清理办理事项的受理窗口、申请主体、承诺期限、申请材料及流程图等内容,制作好统一的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再升级。
“综合服务窗口办理的项目涉及部门较多,对窗口工作人员的要求提高了,对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就抽调骨干,组成一支8人的团队,专门负责群众和企业办理事项的窗口受理工作,强化人员保障,使每项业务群众‘问有答声、办有回声’。”墙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墙头镇按照“3+X”的模式,实现“一窗式”受理,下一步,该镇将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各办代办员、村级代办员的业务培训。
象山“最多跑一次”向基层延伸触角,涉及12个部门的204个审批事项下放到镇乡(街道)和村(社区)。在18个镇乡(街道)设立代办服务站,配备专职代办员38名,为辖区群众和企业实行全程代办帮办服务,同时还在452个建制村建立村级便民服务站点,实行村干部坐班制,对群众委托的事项要求,采取即办、承诺时间办和告知不能办等形式,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着落”,让群众“一直在路上”到“最多跑一次”,目前已有49项服务事项和45件审批“事情”做到群众办事不出村、不出镇。
审批用减法
工业经济发展再提速
项目快速落地、企业满意度检验着“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成效。过去,一个项目从签约到落地建设再到投产,都需要办理一长串的手续,时间短则需要几个月,长则以年计算,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推进,象山的工业项目也跑出了审批加速度。
针对工业项目审批手续繁杂、办证时限较长、审批效率偏低等问题,象山首创多种审批新模式,在“材料一份不少、程序一个不落、公章一枚不缺”的基础上,让一个个工业项目搭上“象山速度”快速落地。
今年7月初,象山定塘镇小微企业集聚区统一打包审批的6家企业完成验收。“按原来审批政策,企业需各自申请,同样的程序要走6次,费时费力。在新模式下,项目审批时限大幅压缩,极大地推动了集聚区建设。”该镇相关负责人说。
对于小微企业集聚区,该县在宁波全市首创“五统一”审批模式,对落户同个集聚区的所有企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核算消防间距、建筑密度和绿化率,统一勘探设计、规划实施和竣工验收,并由其中一家企业出面统一办理报批手续,最后统一出具审批结果。截至目前,象山共有4个小微企业集聚区完成审批,提速率76%以上。
为加快竣工验收,推动工业项目早投产,同时帮助企业度过瓶颈阶段,象山在全市率先推行工业项目单幢工程先验制度:建设单位在主体(单幢)工程完成,而市政、绿化工程等附属设施尚在建设期间,只要满足相关条件,即可提出单幢工程先验申请。“润德机械制造”因资金等问题,一期厂房竣工后二期暂缓实施。单幢工程先验制度帮助企业及时投产,解决了资金流转难题。目前,象山已有14家企业的建设项目通过单幢工程先测先验,并完成不动产权登记。
此外,象山针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投资项目,创新实施承诺审批制。项目业主获得土地后,按照准入条件、建设标准和相关要求,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承诺,上报相关部门备案并进行公示,即可开展设计和施工。该模式把原有的环评、能评等5个审批环节后置到开工建设后进行审核,从“先批后建”变为“边批边建”“先建后验”。目前,象山已有4个项目确定实行该模式。
在审批“高速路”助力下,目前象山工业项目自摘牌取得土地后,备案类和核准类报审全流程由原先的129个工作日、147个工作日,统一缩短至23个工作日,分别提速82%、84%。
“互联网+”
智慧审批实现“零见面”
无需上门办理,一部手机便可申请和受理,而群众与工作人员就像网友般未曾谋面。近日,县行政服务中心商事登记办理区的窗口工作人员,对“陌生市民”张女士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事项成功受理。整个办理过程实现了“零跑腿、零见面”。
象山县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积极推进“互联网+审批”,全县36个审批职能部门的1018项事项全部入网。推进网上审批服务机制改革,提升四星级以上事项比例,9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均实现网上预审、网上申报、网上反馈和查询等功能,并建立“跨部门”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实行“一网审批”,提升公共服务便捷度。
“行政审批环节繁多,材料复杂,很多市民、企业对审批业务不熟悉,经常因材料不全、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来回奔波补办。”象山县审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去年起,他们在全市率先推出了一种全新的行政审批办理模式——微信预审批,实施材料预审、服务查询、虚拟移动边走边办等措施,让“网络跑”代替“群众跑”,用“互联网+”为申请人节省“脚力”。
微信平台导入了1631条行政审批事项和中介服务事项的承诺时限、申报材料、办理流程、收费情况等信息,供公众查阅,并建立由各窗口、分中心精通业务的联络员组成的中心政务微信服务群,专门处理公众的线上咨询。近日,微平台再添新“福利”——商事登记领域的13件事可实行微信“一键申报”,共涉及餐饮、机动维修、宾馆、娱乐场所、民宿等多个行业。
“通过微信‘一键申报’实行“一件事”联合审批,可以将涉及到的部门、需办的证照、所需材料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做到行政审批标准一体化、环节整体化、进度同步化、过程透明化,大幅度压缩审批时间,实现最多跑一次。”县审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微信行政预审批平台的应用,突破了原审批模式的时间限制和地域限制,整合了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并用快捷、高效、透明的行政审批服务,打造政府“便民、利民、惠民”的优质服务品牌,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提高了窗口办事效率。据悉,象山县审管办已梳理涉及23个部门、316项与企业、市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线上运行,截至目前共办理预审批事项近520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