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让人才有舞台有归属

大江东:产业与人才“双链”融合

  让人才有舞台有归属

  大江东:产业与人才“双链”融合

  包 勇 王 景

  沿着钱塘江南岸一路向东,在杭州湾出海口,有一片427平方公里、三面环水一面环山的地方,这里是杭州的东门户——大江东。

  从2014年8月28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对大江东进行体制调整,三年来,大江东坚定不移地朝着做大做强产业的方向前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功能,全力打造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战略增长极。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围绕如何加快驱动产业集聚发展,大江东探索并走出了一条具有大江东特色的产业与人才“双链”融合之路。

产业集聚引入人才“活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短歌行》。在大江东,常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人才发展的高度就是大江东发展的高度”。

  自实体化运行以来,大江东就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全力布局以“智造”为主的实体经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等“7+X”产业园轮廓初现。

  目前,大江东已集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民营500强63家,涌现了长安福特、费列罗、西子航空、新松机器人、广汽、吉利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大江东坚持走“产业+项目+人才”之路,通过产业项目的落地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中科系产业项目来了,集聚了一大批科研创新人才;欧洲华人微电子论坛来了,留下了微电子人才;浙江大学航空智造高端装备研究中心挂牌,带来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者柯映林教授及其团队的100多名高端人才……

  浙江大学航空智造高端装备研究中心的落户颇费周折,面对诸多地方抛出的“橄榄枝”,柯映林教授最终相中了大江东航空航天产业基础。研究中心选址在大江东核心区,将于今年年底前建成。其带来的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将大大加速大江东核心区发展。

  产业集聚使得人才“磁吸效应”不断增强,大江东也已初步形成了创业创新的“新四军”——

  以福特、费列罗、广汽为代表的世界500强系;以吉利新能源汽车和西子航空为代表的浙商;以浙大航空研究院为代表的浙大系;以杭州空间信息研究院和中科领航为代表的中科系。

  同时,大江东还首次面向全球征集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掌握高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今年以来评审通过创新创业项目23个,产业匹配度很高,集聚了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人才。”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载体重“量”更重“质”

  “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说苑·建本》。一个个创新平台,如同一个个动力十足的发动机,为不同类型人才提供创新创业载体,让科技创新在大江东从未止步。

  有数据显示,大江东高新技术企业增幅每年均保持在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究其原因,大江东在搭平台、聚人才时,对各个创新载体的发展不仅重“量”,更重“质”的提升,努力构建一个涵盖科技研发、生产制造、金融服务等各个产业链条的完整生态圈。

  比如,大江东首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临江科创园,重点孵化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机器人自动化等符合产业主导方向的优质项目。

  江东科创园侧重产学研的成果转化;义蓬科创园将从新技术、新材料等高端研发、跨境电商等产业中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同时,大江东还与知名院所、高等院校,共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光机所、上海微系统所、上海技物所、计算机所、生命健康院营养所等“6朵金花”在大江东播下创新“种子”。

  截至目前,大江东已拥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1家,省级研发中心21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56家。大江东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初具规模,科技创新逐步迈入常态化。

  “多个创新载体成为集聚‘高精尖’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一块‘磁石’。”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义蓬科创园已聚集了10多名博士、硕士以及海外留学高端人才创办的科技型企业。

  这些入驻的企业都是通过由名校教授组成的评审专家团“严选”出来的。在整个“严选”的过程当中,除了前期实地走访和行业调查,现场答辩评审是企业能否正式入驻义蓬科创园的最后“关卡”。

  未来,大江东将为怀揣梦想的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随着智慧谷、智造谷、科创谷等更多平台投入使用,空间聚人才的聚变效应蓄势待发。

政策红利

辐射各类人才

  “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

  今年8月,大江东一项人才政策受理工作受到广泛关注。这项政策受理就是针对大江东主导产业紧缺人才发放薪酬补贴,发放对象不仅有硕士、博士研究生,高级专员技术人才,还延伸到了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每年给予0.5万元~4万元不同的补贴,补贴时间为3年。有近400名人才申报了该项政策。

  大江东不仅着眼于引进培育“高精尖缺”人才,更注重立足产业人才实际需求,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政策保障。比如近期大江东与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联手,研究制定《大江东智造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确立高端制造业精英人才集聚行动、传统制造业主体人才提升行动、生产性服务业新型人才培植行动三大行动计划,量身定制人才政策支持,有效推动产业“制造”向“智造”转变。

  针对技术人才这一助力大江东制造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大江东创新推出了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机制,企业自主命题出卷组织考试,实现人才与企业岗位实际相匹配的技能人才评价标准。

  “有的企业由于行业特殊性,虽然员工掌握精湛技能,但难以获得行业技能等级的认可。”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让更多拥有精湛技艺的“工匠”得到认可,享受到各项高技能人才补贴政策。

  截至目前,大江东已受理高技能人才一次性奖励453人,评定技能突出人才3名和重点人才10名,评定“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累计拨付补贴资金近6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大江东的人才一年可以享受30多项多元的政策福利。这么多福利,申报也不是很麻烦。为响应“最多跑一次”改革,大江东建立了人才政策“一门受理、内部流转”机制,由人才服务平台统一受理各类申报材料,再转至管委会相关部门审核,彻底解决了政策多头、人才多跑的问题。管委会人才政策的兑现率和执行力成了大江东人才“有口皆碑”的赞誉。

家的归属

让人才创业不再艰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深知创新创业道路的不易,大江东以有热度的感情和有温度的服务关心呵护人才,让人才感受到在大江东这片热土创新创业不再艰辛。

  “在国外,技术人员更多依靠个人能力,这好比游泳,能力强则游得快,而大江东却有着归属感,这里为人才们造浪,让更多人才在海中冲浪,迅速成长。”吉利研究院总工程师朱凌多次在朋友圈中为大江东点赞。

  2014年,朱凌选择从美国来到大江东,子女入学、社保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他的面前。让朱凌感到意外的是,大江东安排工作人员与他一对一对接,让他一来到大江东就可以安心做研究。

  “除了生活中的贴心服务,工作上,大江东又帮着对接资源,寻找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助推项目落地。”朱凌又打了一个比方说,一个技术人员像一台电脑,大江东如同中间的纽带,将多台电脑连接形成了互联网,激发出更大的能量。

  正如朱凌感受的那样,为了让人才在大江东“畅行无阻”,大江东抽调各部门专业人员组成“店小二”服务队伍,通过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事无巨细”为人才提供高效、精准服务。

  比如,对人才项目开辟绿色通道,2小时完成企业注册办理;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由政府买单为人才提供金融、税收、法律等创业咨询和导师培训;每年组织开展人才疗休养、节日慰问等活动,以组织情牵人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大江东坚持推行的7x24小时伴随服务,贯穿人才及项目招引、落地、发展全过程,做到人才需求诉求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反馈。正是这种真正“以人才为本”务实高效的服务赢得了越来越多人才在大江东落地生根的心。

  此外,大江东还专门请人才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服务态度等内容进行无记名测评打分,以“人才满意与否”为标准,检验人才工作成效,为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氛围。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大江东:产业与人才“双链”融合 2017-11-07 浙江日报2017-11-0700005;浙江日报2017-11-0700007;浙江日报2017-11-0700016;浙江日报2017-11-0700013;浙江日报2017-11-0700009;浙江日报2017-11-0700014 2 2017年11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