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钱塘江

“两山”故事甘醇至美

  窗外大雨。透过茫茫雨雾,安吉余村秀竹繁茂、溪水缠绵、白茶漫坡,美如织锦的绿水青山,犹如一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山水画卷,在我眼前静静展开。

  余村位于浙北的湖州市安吉县,安吉之名取自《诗经》“安且吉兮”。余村村口竖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字体鲜红如霞。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余村村委会的小会议室给余村干部指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此后的12年,安吉人关停矿山,还家乡绿水青山,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余村乃至安吉十多年的巨大变化中,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构想和重大意义,十分清晰又极为具体地得到了印证。美丽中国建设由此发轫,千百个像余村一样的美丽乡村正装点着我们伟大而全新的时代。

  人类发展史上,总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浪花”,开启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1927年,井冈山茨坪村,毛泽东写下一行遒劲有力的大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沿着这一方向,用20余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人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年,凤阳小岗村,一群农民以“歃血为盟”的形式,在一份分田到户的“草根宣言书”上画押……之后的中国,拉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幕,亿万人民从此走向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而今,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指引下,美丽中国的崭新画卷又徐徐展开。同时,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中国的绿色发展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显示出中国领导人的胸怀、眼界、魄力与韬略。

  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那山,那水》以安吉为例,紧紧抓住时代命题,投入饱满热情,积极反映时代精神,将“两山”科学论断艺术地呈现给大家,发掘安吉在“两山”科学论断指引下,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根源和非凡业绩,生动诠释了“两山”科学论断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生命力。如果说安吉的实践是对“两山”科学论断的现实诠释和解读的话,《那山,那水》就是对“两山”科学论断和人民群众实践的文学解读、剖析与诠释。

  作为一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用一腔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造就了《那山,那水》的品质和美学意蕴。作品以散文化的笔墨,穿针引线般的结构,溪水般流畅的气韵,耳语般亲切的问询,用心用情精心酿出了白茶般甘醇、清香、至美的文学大作。整部作品像是一首诗,一段情,一幅美轮美奂、摇曳生姿的长轴画卷。

  贴着老百姓的故事就会感染人,就会有温度。这部报告文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写人的故事,写老百姓的故事,有大量真实的人和事,有很多动人的情景与故事。随着文字的展开,读者可跟随作者走进安吉余村、溪龙乡、鲁家村、目莲坞,结识村干部俞小平、鲍新民;贴近致富能手胡加仁、春林和春花、俞金宝;聆听任卫中讲述“生态农居”建设、陈永兴讲述“永裕竹业”开发、赵德清讲述如何吸引《卧虎藏龙》剧组来安吉拍摄的故事;探访种茶能手林盛有、刘益民、盛乾坤,白茶仙子潘春花、宋昌美、叶海珍;品尝“春林山庄”“老树林”农家乐的土家菜,体验在余村溪漂流的乐趣,还可以在每一片茶园、每一户农民家的客厅里品茶歇脚。在充满诗意的“江南天池”、别具一格的“五峰山度假村”,超现实主义风格的“零碳星球”纵情欢畅;在崔世豪的“中南百草原”“湿地竹林”感受每一个村子、每一户农家创业成功的喜悦。

  虽然写的是小山村、大竹海、农家乐、生态人,但作者思想丰厚、眼界宽广、格局宏大、眼光独到,从而使主题站在了时代思想的制高点上,形象地展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时代精神风貌,让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之间的深刻联系,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看到了生态文明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的现实。

  何建明讲述的安吉故事生动别致,没有丝毫阅读上的疲倦。首先,作者通过安吉各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提出了极为严肃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路在何方?并艺术地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安吉县委领导曾经提过几个数据:整个安吉,至少有3000家农家乐,从业人员达30万人,收入嘛,呵呵,还是不说的好,藏富于民嘛!

  想想看,假如每户农家乐一年赚二三十万元,3000家总共应该是多少?换成金子银子放在你面前,有没有金山银山的感觉?

  仅此一项,村民们就已经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样的描写既朴素简洁,又生动接地气,读来亲切自然,让人欣慰动容。

  其二,将现象学上升到美的观照之上。作者发现村民们蕴藏在劳动天赋中的创造力,在愉悦、兴奋中观照生态文明建设给村民带来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空气、阳光、小溪、竹林给予的幸福感,还有人类发展进程中深层次的归属感。

  《那山,那水》犹如一滴折射灿烂朝霞的露珠,让人看到了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体会到了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满腔热情,这正是何建明创作《那山,那水》的初衷。他热切地期望,通过他所描述的安吉余村父老乡亲对“两山”科学论断的不懈追求和生动实践,激励人们久久为功、砥砺前行,建设美丽中国。

  何建明是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是报告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讲好中国故事,让报告文学记录美丽中国的伟大瞬间,展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气象,是他一贯倡导的创作方向。在繁忙公务之余,何建明挤出宝贵时间全力以赴投入《那山,那水》的创作。他五入浙江,深入生活、扎根群众,捧着笔记本进行田野调查;走村串户,吃住在乡里,沉浸式采访普通村民和干部,获取了大量带着田野芬芳的第一手资料;夜以继日,奋笔疾书,汪洋恣肆,一气呵成。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中国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每天都在发生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这个伟大的时代也在感召和期待中国作家去学习,去发现,去表现。2014年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期间,我多次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并从中受益。2017年8月18日,由何建明倡导的全国首个“中国故事写作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正式成立。《那山,那水》的出版,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刻含义。

  《那山,那水》开篇于数万年前的洪荒时代,落笔于安吉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的12年,定格于安吉人勤劳的双手、美丽的心灵、无穷的智慧。人民性和文学性结合,时代感和责任感并重,使《那山,那水》具有独特的文本价值。“好山好水加好人”,在何建明笔下所向披靡、气吞山河,又娓娓细说、婉转如歌,让我们分享了“两山”科学论断强大的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见证了中国人勤劳顽强、奋斗拼搏的创业精神。

  《那山,那水》讲述的故事、阐释的主题必将在中国未来社会发展进程中,显示出愈加隽永的璀璨光华。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4 “两山”故事甘醇至美 2017-11-05 5218636 2 2017年11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