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深读·经济瞭望

勇立潮头鲁冠球

  人物名片

  鲁冠球,男,1944年12月出生。万向集团创始人、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创业55年,经营万向48年。他不忘初心,以艰苦奋斗的本色和开拓创新的勇气,率领员工,追求事业,永不懈怠,实现了企业的一次又一次飞跃。他爱党拥党,坚持听党的话、跟党走,把企业目标融入国家目标,始终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保证了万向的持续稳健发展。他心怀感恩,承担责任,回馈社会,几十年间,不断创新方式,为慈善公益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共同富裕为自己的使命。

  10月的最后一天,和往常每一个晴朗的秋日一样,和煦的阳光照耀着萧山宁围万向路一号的一幢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六层办公楼。

  走进老楼,静谧依旧。上三楼,左拐,推开一扇镶着玻璃的单薄木门,穿过秘书室,就是万向集团创始人、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用了31年的办公室。

  办公室不大,仅能容纳一张办公桌、一排书柜、三把椅子,外加一台电视、一只小冰箱……

  玻璃台板下是家人的照片,墙上挂着“2017年万向重点创新工作计划表”,主人用软笔一笔一划写下的便签、公司文件整整齐齐码在案头……一切都和往常一样,仿佛主人从未离开过。

  只是那本台历,永远停留在了2017年10月25日。

  在鲁冠球住院治疗的日子里,工作人员每天都记着翻台历,“等着他回来。”

  办公室书柜上,有4只形态各异的雄鹰雕像。鲁冠球喜欢鹰,他常用鹰和鸡的对比来告诉员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要像小鸡一样,只是在地面寻找眼前的食物,而要像鹰,学会在空中居高临下地巡视食物。”

  让很多万向人没有想到的是,鲁冠球这次就像雄鹰一样,一去不回地飞向了苍穹……

  1944年,鲁冠球出生在钱塘江边宁围的一个农民家庭。地如其名,宁围系钱塘江围垦区。钱塘江赐予宁围人土地,也赋予了他们勇于弄潮的文化性格。

  鲁冠球,这位从田野走向世界的农民之子,以其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始终领导潮流的卓越业绩,名副其实地做到了“冠誉全球”。

  鲁冠球一生通过兴办企业创造了巨额财富,但他的价值远远超越了财富。

  在生前最后一次通过《浙江日报》发表的公开发言中,鲁冠球谈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体会时这么说:“《意见》激发和保护的核心紧扣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创业创新、服务社会’精神……从本质上道出了企业家与资本家、单纯的财富拥有者、获取者的本质上的区别,道出了企业家追求的目标和一种利他、奉献的精神。”

  这是鲁冠球对“企业家精神”的深刻理解,也是他一生践行的准则。

党员鲁冠球:“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共产党的企业家”

  鲁冠球一生荣誉等身,但在万向集团发布的讣告上,开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跟党走之时代先锋……”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鲁冠球一生最为看重的身份。弥留之际,鲁冠球还提出病床前能不能装台电视,以便收看十九大开幕会直播。

  “如果不是这场重病带走了他,现在他肯定要亲自组织我们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万向集团党委工作室总经理杨燕乐说。

  在外人看来,万向的成功是因为“有高度的经营智慧和政治敏感”。对此,鲁冠球在2016年万向纪念建党95周年的大会上说:“我没有政治敏感,就是朴实的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万向的今天,听党的话,跟党走,踏踏实实地干政府鼓励、政策支持的事,确保了万向始终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万向发展得好,就是因为在‘万’字上面加了一点,找准了‘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听党的话,按党的政策办事。”“一个家庭不能没有当家人,一个国家要有正确的领路人,这辈子我跟定共产党了!”

  鲁冠球经常结合万向几十年的变化来解释自己的政治信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农民认识到了自身利益并为之而奋斗,改写了命运,创造了历史。”“我只不过办好了一家企业,共产党却给一个国家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1984年,经过12年的申请,鲁冠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1年,万向成立党委,是浙江第一家成立党委的乡镇企业。

  丝绸之路控股集团董事长凌兰芳回忆,鲁冠球有一次在和他谈到企业家不能等同于商人时很认真地说:“要记住,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共产党的企业家!”

  万向每年必开三个大会——纪念建党、纪念建厂日和年终表彰。作为万向集团党委书记,鲁冠球从2000年至2016年,年年都要给党员上一次党课。

  在鲁冠球的重视和引领下,万向创造性地建立了“党员办实事”“党员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区”“党员政治生日勉励”等制度,把党建工作做实做细。

  万向重视在干部、科技人员和一线员工中发展党员,如今集团有1606名党员。鲁冠球还倡导“在党员中选拔干部,在干部中发展党员”,现在万向各级正职干部中党员比例高达90%。

  在万向,党员每年都要向组织填报一张“党员重点工作计划(总结)表”,对一年来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作为党委书记的鲁冠球也不例外。

  杨燕乐给记者找出了鲁冠球今年的党员总结表。“这是书记在病房里坚持自己手写的,他不让旁人代笔。” 杨燕乐说。

  在这份党员总结表“今年最满意的事”一栏中,鲁冠球写的是:十三辆乘用车自己设计制造,经国家检测通过并批准。“最不满意的事”一栏写的是:创新聚能城未开工建设……

  万向还是中纪委的“全国廉政文化建设联系点”。鲁冠球常常说:“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想要治理好,就一定要形成廉洁的文化。”

  在内部管理上,万向的高管人员每年要申报家庭投资、因私出国时的国外活动、遵守法纪情况等十类重大事项。在对外交往上,鲁冠球要求“事可以不干,但党纪国法的红线绝对不能踩。”

  分管全国各地多家公司的集团副总裁管大源,始终记得鲁冠球对他交代的话:“不要去和人家争什么,不需要争。干不成没关系,红线不要踩。我们争不过人家,但干可以干得过人家。遵纪守法,安排更多的就业,上缴更多的税收,这是对一个地方最好的回报。”

改革者鲁冠球:“再一次‘异军突起’的时代机遇已经到来”

  在2016年纪念建厂47周年的大会上,鲁冠球发表了一个题为《时代的契机等待我们把握》的讲话。

  在这次讲话中,鲁冠球回顾了万向的创业史,从1987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说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讲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强调的三个“没有变”……

  他说,“经济旧常态已破,新常态在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新旧交替之际,历来都是大机遇到来之时……再一次‘异军突起’的时代机遇已经到来,所不同的,不是乡镇企业在中国的‘异军突起’,而是中国企业在世界的‘异军突起’……关键看谁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

  “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被认为每一次都能“引领潮流”的鲁冠球一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1969年,25岁的鲁冠球带领6名农民,倾4000元全部家当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厂。

  到管大源1980年进厂工作时,农机厂已改名为万向节厂。为什么要改名?因为1979年鲁冠球看到了《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是关键》,决定专攻万向节——一个汽车底盘上不起眼的零部件。

  事后鲁冠球说,为什么选择万向节,就是因为看到了交通业的发展是大趋势,汽车配件是个大市场。

  为了做出合格的产品,鲁冠球带了技术人员跟司机师傅低头哈腰,只是为了能在晚上汽车闲置时,可以钻到汽车下面研究万向节!

  好不容易研制出了万向节,可免费送都没人要。产品大量积压,职工发工资都成问题。

  得知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在山东胶南县召开,鲁冠球带着产品直奔胶南。却因为是乡镇企业没资格进场。鲁冠球一发狠,说:“那我们就在场外摆地摊”。

  正当鲁冠球和他的下属阮胜利等一起卖力推销产品时,有人从楼上泼下一盆冷水,在冷冽的冬日把他们浇了个透心凉。

  “那个冷啊,真是冷到了心里。”阮胜利日后常常忆及此事,感慨万千。

  1983年8月17日,萧山万向节厂,第一次登上了《浙江日报》。报道中说,尽管是社队企业,万向节厂仍一丝不苟地按高标准逐条对照,猛打自己落后面的“板子”。年底验收,得了99.4分,比一些全民企业和大集体企业的得分还高。工厂不仅没有被淘汰,还被部里定了点。

  1984年,拥有世界上最多万向节专利的美国舍勒公司代表在广交会上看中万向,决定下3万套订单。但定价太低,万向做下来要亏不少钱。鲁冠球最终同意了,他说:“3万套我们亏损,等到30万套怎么还会亏?”当年,万向的产品第一次卖到了美国,鲁冠球也以“第一个到访美国的农民企业家”身份,参观美国舍勒公司。

  走出国门一看,鲁冠球被深深震撼了:舍勒公司250名员工年产400万套万向节,而万向公司上千名员工才生产100万套。鲁冠球开了眼界,也下了决心:一定要把企业办好,为国家增光添彩!

  不久,他提出通过吸收员工入股解决资金问题,自己拿出家里仅有的5000元钱带头入股。这是浙江乡镇企业中最早的股份制。

  1988年,鲁冠球率先实践乡镇企业与乡政府“政企分开”,“花钱买不管”,界定了与政府的产权关系。1989年,“万向”成为“全国十家股份制试点企业”中唯一的乡镇企业。

  1990年,万向成为国内第一家乡镇企业集团;1994年,“万向钱潮”股票在深圳上市交易,成为国内第一家异地上市的乡镇企业。鲁冠球当年成为美国《新闻周刊》杂志的封面人物。

  2000年,万向整体收购了舍勒公司。2001年8月28日,万向又收购了美国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公司,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万向在美国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并购案,入选哈佛商学院的教材。

  从一个小小的万向节做起,一路做到今天横跨十大产业、年营收超千亿元、利润超百亿元的跨国公司,鲁冠球说, 敢“创”才能出“新”,敢为人先、与时俱进是万向一直的追求。“对于万向来说,改革的实质就是创新。有人说改革就是给企业松绑,但我说,松绑不等于获利,松绑之后跑不跑,跑多远,完全取决企业自己。”当年,我们“异军突起”,不是打败了别人,而是战胜了自己。现在,面对再一次“异军突起”的机遇,我们需要超越的,仍然是我们自己。

  今年7月8日是万向厂庆日,在医院治疗的鲁冠球只能通过视频向员工发表讲话。屏幕上的鲁冠球消瘦了许多,讲话也不再像原来那样中气十足、声音洪亮了,但他的语气仍然是那么坚定和自信:习总书记说,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大家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从“零”开始,去掉光环,再立新功,“勇立潮头,勇敢地去创造历史。” (下转第13版)

  (上接第12版)

企业家鲁冠球:“企业家注定是要创造、奉献、牺牲的”

  鲁冠球不喜欢别人称他为商人,以至于有点“偏执”地不愿意参加任何带有“商”字的社会活动。记者曾当面问过他个中原因,鲁冠球一下严肃起来:“我不是商人,我就是个企业家。企业家要赚钱,但不做钱的奴隶,企业家注定是要创造、奉献、牺牲的。”

  记者问过管大源、曾岳祥等几位鲁冠球身边的高管:“你们觉得作为企业家的鲁冠球,身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坚韧”。

  在“只讲计划”的年代,厂里原材料要断供了,鲁冠球骑车过江去杭州城找,搜罗人家大厂用剩的边角料,回到厂里常常已是半夜……

  1984年万向开始搞股份制,用了10年时间,“万向钱潮”上市,期间曾多次面临中止、放弃、夭折的危险,鲁冠球自己手写的关于股份制汇报的材料就有“一牛车”……

  “我不造汽车,我的儿子也要造!”鲁冠球的这句名言可谓众人皆知。为造汽车整车,鲁冠球从20多年前就开始谋划布局,2002年成立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2015年收购美国电动乘用车公司菲斯科……期间“烧”的钱数以十亿计,但他痴心不改。

  追求事业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鲁冠球从不怨天尤人。2015年,有记者问他:“万向电动轿车现在是不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生产牌照)?”

  鲁冠球回答:“不是欠东风,是我们自己怎么去适应市场的需求。牌照真的没问题,你达到标准他怎么会不给你?牌照真的没问题,千万不要怪人家,关键是我们自己这个产业链上下游要建起来。”

  2016年底,万向被认定符合新能源车准入标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获批……鲁冠球的“造车计划”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临终前,他还嘱托儿子鲁伟鼎:“要把公司照顾好,特别是新能源汽车。”

  万向造车的漫长历程也反映出鲁冠球办企业的又一特点——“要做就做最好的”。

  1980年,万向将3万套不合格的万向节卖给废品收购站的事情已经广为人知。那几年适逢国家对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也涉及到了乡镇企业。但鲁冠球把这视为提升企业的机遇:以往我们厂就像灌满水的池塘,深浅不知,如今外部环境一吃紧,好似池塘抽干了水,鲤鱼也露出了“脊背”。我们可以来好好整理一番“池塘”了。

  “别人都是躲着考核检查,但万向是主动要求考核检查。”管大源对记者回忆,只要是有利于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万向都主动找上门去。

  由于地处钱塘江边,万向注册的商标叫“钱潮”。有人告诉鲁冠球,这两个字的拼音首字母“QC”,正好是“质量控制”的英文缩写。鲁冠球很高兴:“这个好!信誉就是企业的生命,这个标志要印到每个万向节上。”

  作为企业家,鲁冠球把诚信和责任看得无比重要。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后,鲁冠球给集团负责人写了一封信:“乳制品事件再次告诉我们,企业经营要以德为本,损人利己即自取灭亡。”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万向旗下的远洋捕捞公司出现数十亿元的浮亏。有人向鲁冠球建议:这个公司和集团之间是有“防火墙”的,这次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国际上破产的公司很多,为减少损失,我们也走法律程序破产清算吧?鲁冠球很坚决地说:“不能这么做!我们万向是一家负责任的企业。”

  鲁冠球把远洋渔业的债务剥离,成立“大洋世家”。如今,大洋世家已成为国内远洋捕捞行业中产业链最完整、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公司之一。

  “能让所有的合作伙伴和美国媒体都异口同声称好的企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国前财政部长鲍尔森曾这么评价万向。

  “万向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合作共赢,有事大家做。”鲁冠球说,“做事情一定要先了解对方需要什么,一定要想到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如果没有好处,他怎么会支持我?”

  万向刚开始“走出去”时,只是为产品找销路,后来逐渐意识到,这是发展壮大企业的重要途径。用鲁冠球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就是要在外国的土地上,利用外国人的资源,当外国人的老板,赚外国人的钱。同时,也为外国人创造了就业机会、贡献了税收。”

  2012年3月,陷入困境的美国A123破产拍卖,全球有25家公司有意出手。对允许中国企业收购美国这家先进的新能源电池企业,美国上上下下也有很多反对声。但A123最终选择了出价不是最高的万向。“因为万向方案可以使公司、职员和股东获得最好的利益。”A123副总裁表示,唯有万向承诺整体收购,承诺不裁员。

  在鲁冠球的办公桌上,除了他写下的一些思考企业经营管理的便签,最多的就是各类报表。

  “连我们每一条捕捞船的月度快报他都会看,看到有疑问的地方马上就一个电话追过来了。”大洋世家总经理曾岳祥告诉记者。

  鲁冠球喜欢报阿拉伯数字:“搞企业,阿拉伯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2009年,万向创立40周年。对万向前40年的创业史,鲁冠球总结为“完成了4个‘奋斗十年添个零’的目标”。但这一年万向却经历了史上最大幅度的下跌和上涨。

  “当年,万向的各种数字都不好看,能不能完成当年目标心里都没底。最后,我还是在最迷茫的时候拍板确定了最高的目标,把‘奋斗十年添个零’进行下去。为什么敢拍板?办企业一定要有长远打算、战略眼光。2008这一年金融危机抑制了很多市场需求,危机过去了,需求肯定要重新释放出来。我们制定十年目标,就是为了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取先机。”鲁冠球当时曾这么向记者解释为什么要续写“奋斗十年添个零”。

  “多数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少数人是因为相信而看见。”马云说,鲁冠球就是这样的少数人。

农民鲁冠球:“让农民成为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富足的巨人”

  在万向集团的网站上,对鲁冠球的介绍是: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民的儿子。

  别人洗脚上岸后对“农民企业家”这个称呼避之不及,鲁冠球却欣然接受:“农民有什么不好?!我本来就是农民,而且我就要在这里(宁围)把企业做大、走向世界!”“我的追求就是要把写在田野上的这篇‘大文章’——‘让农民成为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富足的巨人’——写下去,写好它。为此,我愿毕一生的精力。”

  知情人告诉记者,直到2000年后萧山宁围地区整体“农转非”,鲁冠球的户口才从农民转为城市居民。

  最初万向作为乡镇企业,职工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民。鲁冠球带着一群农民,靠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从田野走向了世界。

  创业不久,鲁冠球就从每年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给村里、乡里办点事。但他慢慢发现,要让更多农民过上好生活,还是离不开农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鲁冠球就惦记着“以工哺农”,试图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立体农业车间”、养殖鳗鱼、养猪养鸡……那些年,在投资农业上,鲁冠球似乎全无企业家应有的精明,可谓义无反顾,但总是败多胜少。

  冬天寒冷,有人怕鳗鱼冻死,就在鳗鱼箱里放了稻草,以为能保温,结果快速游动的鳗鱼鱼皮都被稻草蹭破了,死了不少。

  “失败了没关系,我还要继续干。”后来,鲁冠球在接待日本三菱商社的渔业合作伙伴时,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日方一位叫‘汤泽’的小伙子当场就流泪跪倒在地,以此来表示对鲁冠球的钦佩。让我们都吓了一跳。”当时在场的大洋世家总经理曾岳祥告诉记者。

  屡败屡战,鲁冠球逐渐总结出了教训:不能以工代农,专业的事情还是要用专业的人来干。

  2002年,万向入主国企舟山远洋捕捞公司,当时公司总经理曾岳祥是从舟山市副市长任上调过去的,1989年曾作为渔业生产的全国劳模和乡镇企业劳模鲁冠球一起上台领奖。

  一见曾岳祥,鲁冠球就说:“老曾,渔业你是内行,你不来的话这个公司我就不要了!”就是这句话让曾岳祥下定决心加盟万向。

  今年7月5日一早,曾岳祥接到了鲁冠球的越洋电话。“电话里他交代我,大洋世家一定要成为行业的领头羊,要成为一家受人尊重的公司,要培养好团队。” 曾岳祥回忆至此,眼眶红了,“没想到,那是他打给我的最后一个电话。”

  差不多同一天,管大源也接到了鲁冠球的电话。鲁冠球交代他:“最近公司周边拆迁多,员工租房成本高了,今年员工收入分配对此要尽量有所考虑。”

  现在,万向旗下4家上市公司中万向德农、承德露露的主业是农业。以渔业为核心业务的大洋世家目前也在准备上市。

  兼任着承德露露和万向德农两家上市公司董事长的管大源,应该最能理解鲁冠球的农业心结:“鲁主席对我说,让农民富起来是他创业的初心。万向办农业,可以让更多来自农村的孩子解决就业问题,改善农家生活。‘通过资本市场进入农业、造福农民,万向现在总算找到了一条路,我不会放弃的。’”

  承德露露的原材料野山杏,产自北纬39度的燕山山脉,杏肉不能吃,杏仁可入药。原本是烂在地里也没人收的野山杏,被承德露露收购后,每年可让当地280万农民人均每年增收一两千元。万向德农,目前也在玉米种业领域名列全国前茅。

普通人鲁冠球:“一个人征服了自己,就征服了世界”

  在鲁冠球办公桌上,放着一本2014年的月历。翻开的那页,是他和妻子章金妹在院子里的合影。照片里,鲁冠球笑容灿烂,一旁的妻子满脸幸福。

  秘书告诉我们,鲁冠球很喜欢这张照片,所以这本台历2014年以来一直就放在桌上。

  九泉之下如有灵,鲁冠球应该有一件憾事:一直未能陪着妻子一起去看一看春天的西湖。

  妻子曾几次希望丈夫能陪自己去看看春天的西湖,但鲁冠球一直没能抽出身来:“别人陪她去,她不肯。我知道,她是希望我陪着去。”

  鲁冠球实在太忙了。一年365天,除了出差,每天的中饭只有大年初一这一顿是在家里吃的,其他都是在办公室解决……

  妻子是鲁冠球当年创业时厂里的“七元老”之一,一直在一线操作工的岗位上做到了退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鲁冠球请外地工程师星期天来厂里指导解决技术难题,招待都是带到自己家里解决。那时,他们家的家当全投到了厂里,有时想买点好菜都得借钱周转一下。于是冷言冷语来了:“没钱还请什么客!”章金妹为此没少受委屈……

  妻子默默无闻在身后支持了丈夫一生,所以丈夫生前交代儿子:“这次我若不能过关,身后事一切听你妈妈的。你妈妈一辈子听我的, 这次我听她的。”

  鲁冠球是典型的“南人北相”:健硕的身板,大鼻子、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是笑容满面……大家似乎从来没见过鲁冠球发脾气。

  在鲁家的冰箱上,有鲁冠球手写的一个小小的“忍”字;饭堂电视机后面的墙上,贴着一张半寸宽的小纸条,上面写着四个字:遇事不怒。

  身边人说,他真的很生气了,也会给自己做情绪管理——晚上到院子里散步,看月亮。

  鲁冠球只读过七年书,但他对文化有自己的理解:文化就是看一个人怎么对待自己,怎么对待别人,怎么对待环境。

  万向有一次要统一给员工做工作服,为了节省鲁冠球的时间,裁缝要一条他的旧裤子先量尺寸。家人拿来后,裁缝都难以相信这是一条“大老板”穿的裤子,“这么旧的裤子,普通老百姓家里也都要扔掉了。”

  鲁冠球一直视节俭为美德。有一年万向厂庆日,鲁冠球讲话的主题就是“勤以励志,俭以养德”。“勤奋而节俭,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习惯,也是一种精神状态。”

  “一个人征服了自己,就征服了世界。”鲁冠球这么告诫员工: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不健康欲望,远离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保持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

  生活中,鲁冠球也有自己的嗜好。他曾经一天能抽三包烟,但后来把烟戒了,为了企业。

  鲁冠球戒烟有个故事。当时在场的管大源告诉记者,1987年夏天,鲁冠球为解决万向节所需的特种钢原材料供应问题,去找杭州钢铁厂厂长。大家在开着空调的会议室里交谈,其中有几个抽烟的,会议室里云缭雾绕。不抽烟的厂长受不了了,就出去透透气。见厂长出去了几次,鲁冠球意识到了,马上向他表示歉意。厂长于是开起了玩笑:“你要是能把香烟戒了,我就给你保证供货。”鲁冠球一听,马上把兜里的一包“凤凰”掏出来扔到了废纸篓里,“好,说话算数。”

  烟不抽了,鲁冠球还有个嗜好——喝一两杯酒。过去一直喝白酒、黄酒,后来改成了白兰地。“他说喝点白兰地后酒气别人闻不出来,不像白酒黄酒,喝完酒气太大,对别人不礼貌。”管大源说。

  除了这些,鲁冠球的身边人都说不出他还有什么别的爱好了,“他是把工作当做他最大的爱好。”万向研究院总经理陈军说,鲁冠球有一阵子天天要给他打电话问汽车的事,他的来电几乎成了每天叫早的闹铃。

  对身边人,鲁冠球能够听得进不同意见。“他曾要求我们把冷库建得大一点。我给他解释现在社会上冷库资源很丰富,没必要自建那么大的冷库后,他就哈哈一笑,说‘这个你们是内行,反正最后我都听你们的。’”曾岳祥说,“但是他听不进别人劝他休息,说只有坐在办公桌前才踏实。”

  鲁冠球生前每天早上5点10分起床,在院子里收拾收拾小菜园子,有时还摘点蔬菜送给员工;6点50分到公司,晚上6点45分下班回家、吃饭;7点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8点处理白天没看完的文件,9点开始看书看报,零点准时睡觉。

  工作人员每天要为他广泛搜集信息,“每天至少提供三四万字材料”。看到不懂的地方,他直接抄起电话就问,“有时候会问我相同的问题。但他下次就记住了,即便那些很专业的电池材料学名词,他也能给客商说得头头是道。”陈军很佩服鲁冠球的学习能力。

  正是这样的高强度学习,让鲁冠球“嗅出”机遇,也能“嗅出”风险,让万向在每次危机前都提前做好了准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两年,万向的业绩很辉煌,但鲁冠球却没增加大的投资。“人人都能赚到钱,那不正常。”鲁冠球对高管们说。

  在金钱问题上,鲁冠球的口头禅是“财散人聚”。他曾和儿子鲁伟鼎认真说过这句话。企业上市前,从1983年到1993年,他放弃的承包奖金超过300万元。这些钱,要么修改承包合同变成集体所得,要么捐去建学校。“赚钱只是我们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种手段。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回报社会是企业家终极的思想。”

  从2000年开始,鲁冠球创立了万向“四个一百工程”,就是每年资助100名孤儿成长、100名特困生读书、100名残疾儿童生活、100名孤老养老。2006年起,“四个一百”扩展到“四个一千”,到2008年再次扩展为“四个一万工程”,目前万向用于各类公益慈善支出已超过12亿元。

  “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更要把周围的人带动着富起来。只有他们富起来,才能证明我们的事业是对的。”“一定要周围都好,你的企业才会好,农民都富裕起来了,你的富裕才会持久。为什么过去地主被打倒?他们是少数人。”对财富问题,鲁冠球看得很透彻。

  后记

  “一天做一件实事,一月做一件新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鲁冠球的这句话,写在万向公司门口的黑板上,让进进出出的员工都能看得到。

  鲁冠球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在采访中,记者不时听到这样的扼腕长叹:“再给他十年的时间,该有多好。”

  鲁冠球重病中曾这样安慰大家:“我每天工作16小时,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我已经活过120岁了。”

  这就是鲁冠球。斯人已去,精神不朽。


浙江日报 深读·经济瞭望 00013 勇立潮头鲁冠球 2017-11-03 浙江日报2017-11-0300015;浙江日报2017-11-0300018;浙江日报2017-11-0300016;浙江日报2017-11-0300024 2 2017年11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