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养老更智能、更贴心、更新潮
乌镇老人幸福“三变”
本报记者 黄珍珍 见习记者 施佳琦 市委报道组 魏衍方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即日起,本报推出“走基层·共话美好生活”栏目,记者们将上高山、下海岛、进社区、入农家,用扎实的作风、鲜活的语言,呈现民生之盼,以及全省各地全力以赴,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所做的探索和创新。
互联网时代,养老更智能、更贴心、更新潮
乌镇老人幸福“三变”
本报记者 黄珍珍 见习记者 施佳琦 市委报道组 魏衍方
深秋的乌镇,阳光格外和煦暖人。
当最前沿的互联网科技,与水乡的暮年老者相遇,会带来何种改变?11月1日,记者来到桐乡乌镇,充分体验到互联网小镇的老人生活之变。网络直播、智能穿戴,衣食住行安然无忧,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个性化服务,玩转互联网的乌镇老人生活,无比新潮。
奔向美好生活的路上,水乡乌镇让每一位老年人都不掉队。
退休老人玩起网络直播
1日上午,还未踏入乌镇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的院门,耳畔便传来合着节拍的伴奏声。走进舞蹈房,20多位头发花白的奶奶们精神气十足,正在排练广场舞。
领头的老人胡晖今年80岁了,头发花白、涂着红唇,腰板挺直,神采奕奕。排练结束,胡晖换上了喜庆的唐装和粗跟的黑色高跟鞋。“我身板儿好着呢,平时都穿高跟鞋的。跳舞时才换双底软的,舒服点。”老人笑着说。
胡阿姨是乌镇远近闻名的“新潮老人”,电脑、智能手机等新事物玩得很溜。今年,她还在照料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玩起了时下热门的直播秀,在一家热门直播平台上开出了舞蹈教学课。
“以往要锻炼身体,只能在家门口的公园或者见缝插针找空地,遇到刮风下雨基本都不外出,成天闷在家里。”说起家门口的照料中心,胡阿姨和老姐妹们都竖起了大拇指。2015年8月,乌镇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试运营,老人们终于有了好去处。“我自己先在电脑上学会了,再去教老姐妹们跳。” 胡晖说,想学的人不受场地限制,在家也能跟着直播收看教学。
与照料中心的老人相处了一整天,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事实上,老人们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也很愿意去尝试,用得少只是不想麻烦儿女教。”乌镇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负责人沈燕说,为满足老人新需求,照料中心开起了网络课堂,教他们如何与家人视频聊天,还将老人们的文艺活动搬上了网络直播。
“我朋友很多,微信里有140多个好友。我还有微博,喜欢发些文字记录心情。” 胡阿姨说,新时代下老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退休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近年来,桐乡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发展期。截至2016年底,桐乡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6.78万人,占总人口24.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5个百分点。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和失能化“四化”叠加,催生养老服务需求社会化和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是乌镇进入老龄化社会后, 为实现更人性化的养老服务而进行的探索。
孤寡老人享受“智能”生活
中午11时许,循着空气中弥漫的饭菜香味,老人们陆续走进了一楼的老年食堂。
81岁的桑敏昕打好饭菜后,坐在靠窗的老位置上,与两位老友聊着天。“有虾有蔬菜,三菜一汤11元,饱的嘞。” 桑敏昕说,自己一个人过日子,在家比较孤单。如今,从早到晚,照料中心有许多兴趣活动、健康营养的伙食,桑敏昕几乎一整天都会待在这里。
桑大伯向记者展示了他随身携带的 “一卡通”,上面印着照片和专属二维码。每天,老人都可以拿着卡去二楼的健康管理中心自助测量血压。测量结果会每天更新录入老人的电子档案。“只需关注照料中心的公众号,绑定老人信息,家人就可以随时查看老人的身体检测报告。”健康管理中心的俞为耿医生告诉记者,二楼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还可以免费为老人提供网络医院预约挂号、网上会诊等服务。
桑大伯口袋中,有一个钥匙扣大小的“SOS呼叫跌倒与报警定位器”,是专为独居老人等特殊老人准备的,可随身携带,也可以安装在家中。一旦老人跌倒或走出了正常活动范围,照料中心4楼的指挥中心便会第一时间接到报警。
“虽然是高科技,但是用起来很方便。”桑敏昕说,这些智能产品给他的独居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照料中心还开发了手机APP,并已陆续在这个平台上集聚理发店、餐馆、家政等商户,老人可以通过照料中心把众多养老服务约到家中进行。
失能老人有了贴心服务
乌镇居家养老服务,如何借助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延伸至乡村?记者驱车来到离镇区较远的陈家村。
眼下,正值菊花采摘期。“今天照料中心老人不算多,好多人都出去采菊花了。” 陈家村党支部书记冯和明告诉记者,陈家村有近600名老人。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建成前,老人们的活动场所仅有村委一楼的两个不算太大的房间。“曾经村里有的独居老人长期卧病在床,两三年都没洗过一次澡,个性化养老服务很缺乏。”
去年,依托乌镇居家养老照料中心,陈家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作为二级站点建成。站点配备了专业的养老运营人员,依托乌镇“互联网+”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将应急救助、健康监测等智能服务延伸至老人家中。同时,针对不同评估等级的老人,制定助浴、高龄等五个有针对性的居家上门服务包。一键呼叫,专业护理员便会上门开展照护服务。
今年86岁的陈家村村民沈茂生,去年因中风瘫痪在床。儿子沈林荣辞去镇上工作,专程回家照料独居的父亲。“理发很不方便,每次我要背他下床用三轮车送到集镇上的理发店。” 沈林荣说,由于家人护理不专业,帮老人洗澡等生活照料也十分吃力。
“现在服务人员一两周就会上门,帮父亲洗澡、理发、剪指甲。” 沈林荣很感激,依托互联网养老,父亲不用出门就能享受到个性化养老服务。
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破解难题,乌镇把散居的老人通过“网”连在了一起,通过构建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并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有效整合线上和线下资源,形成了综合、立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导的智慧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起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前不久,乌镇‘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入选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桐乡市民政局局长俞少杰告诉记者,目前乌镇已建有7个二级站点,互联网+养老服务实现城乡全覆盖。他期待着,互联网时代会给桐乡老人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