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浙江新画卷
——我省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纪事
本报记者 翁浩浩
又到金秋。
位于杭州北山路上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在这里感受法治的力量。
1954年9月颁布施行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诞生于杭州西子湖畔。半个多世纪以来,厚植法治基因的浙江,接续擎起前行的航标。
“建设法治浙江,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2006年4月,以习近平同志为班长的十一届浙江省委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战略部署。
从那时起,“法治中国”有了省域层面的全新探索,法治建设有了鲜活的探索实践。
从那时起,浙江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同志指引的法治道路砥砺前行,建设法治浙江成为全省上下的共同使命和责任担当。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对社会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要乐见群众用法、支持群众用法,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对浙江包括法治浙江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提出了“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
雄关漫道,步履铿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浙江省委坚持把深化法治浙江建设作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面发挥先行示范作用,不断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浙江智慧。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在提升各领域法治化水平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法治浙江。
省委书记车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党代会决策部署,不断把依法执政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法治浙江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全面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为推进全省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而今,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法治成为5500余万浙江儿女的共识,学法用法守法蔚然成风,富民安民乐民齐头并进。时代大潮中,法治浙江的宏伟蓝图激情绘就;之江大地上,全面依法治国的壮阔实践磅礴展开。
坚持党的领导
“一把手”抓 抓“一把手”
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习近平
新起点,需要新作为。
当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用法治助推科学发展;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规范有序推进各项举措;当社会进入转型期,如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勇立潮头的浙江,给出了坚定而明晰的答案——坚持党的领导,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的法治浙江建设领导体制机制,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法治浙江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今年6月底至7月初,省委党校内,一场场与天气同样火热的研讨时不时引发全场共鸣。
“要‘熟知哪些事可以干、哪些事不能干’,带头学法、带头信仰法治、带头践行法治。”“遇事要找‘办法’,更要用‘法’。” “习惯于在阳光下用权、在聚光灯下工作。”……
省直党政部门班子成员、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市直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街道)党政正职近8000人,参加了为期12天的全省党政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专题研讨班,旨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省党代会闭幕才半个月,省委就组织省市县乡四级党政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研讨依法执政工作,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省委对推进依法执政高度关切。
省委书记车俊在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加强党对推进依法执政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确保党的主张贯彻落实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
而这,正是法治浙江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坚持全省“一盘棋”,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各负其责,部门协同推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体制机制。
有了党委的坚强领导,地方立法再谱新篇——
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落实除杭州、宁波以外的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加强设区的市地方立法能力建设。2015年7月和9月,省人大常委会分两次分别确定温州等5个设区的市和嘉兴等4个设区的市可以行使地方立法权。至此,我省在全国较早实现了所有设区的市可以行使地方立法权。
有了党委的坚强领导,严格执法纵深推进——
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各级政府在依法全面履行职能、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监督等方面力争走在前列,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努力构建现代政府治理体系。
有了党委的坚强领导,公正司法全面发力——
作为全国第二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我省牢牢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稳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推出国内首个“阳光司法指数”评估体系,出台《进一步规范命案侦办工作防止冤假错案若干规定》等33项制度,积极构建“守法持正,嶷如秋山”的司法格局。
有了党委的坚强领导,全民守法深入人心——
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发出文件,在全省建立实施重点单位法治宣传教育责任清单制度。这意味着,“七五”法治宣传教育启动后,12家省级法治宣传重点主管单位要干些什么、干到什么程度、承担什么责任,都有明确分工。一个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社会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格局跃然而出,推动法治理念走进千家万户。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所说,法治建设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从理念上更好地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政权意识,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岁月轮转,信念坚定。省党代会指出,必须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厉行社会主义法治,不断提高法治浙江建设水平。
坚持法治为民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习近平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十九大代表、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民警胡朝霞也愈发忙碌。从事公安窗口工作23年的她,忙着归纳提炼“最多跑一次”改革切身体会和调研心得,打算把“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浙江好声音带到北京。
眼下,“最多跑一次”成为了浙江的一大热词。从最初的新鲜感,到现在真切的获得感,“最多跑一次”改革真正“跑”进了千万浙江群众的心坎。
数据最有说服力。今年8月,省统计局、省社科院公布的抽样调查显示,群众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满意或比较满意的评价比例达86.9%,其中90.6%的受访者认为“到政府办事比以前更方便”。
当全省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如何用法治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利益诉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浙江开始了接续探索。
省党代会提出,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谋划实施一批群众最期盼、发展最急需的重大改革举措。
这是集结号,更是“军令状”。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省委、省政府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四张清单一张网”之后,作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部署,通过倒逼各级各部门减权、放权、治权,加快形成“一次办结”“一次到位”和“零上门”机制,给人民群众带来改革的红利。而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法制建设,将浙江依法执政、依法治理推向了更高水平。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省委强调,法治浙江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切实把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自由平等发展,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法治工作全过程及各个环节。
这,体现在开门立法上——今年8月,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通过寄递、电子邮件、网站等方式,向全省公开征集2018年至2022年立法建议项目。立法听证、专家咨询、公开征求意见等科学民主立法机制不断健全,公民旁听、代表列席、网络直播等公众参与立法途径不断创新,无不体现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这,体现在阳光行政上——5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法》,在全国省级政府层面率先对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进行规范,明确可以通过公共数据平台提取的证明材料,不再要求服务对象提供,减少群众办事成本;全省3000余个政府部门、1300余个乡镇(街道)、2万余个村(社区)都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亮相,初步实现政府行政权力全程网上运行。
这,体现在规范执法上——作为公安部确定的全国4个公安改革综合试点省份之一,浙江着力深化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推进“又好又多又快”执法办案体系建设,加强执法办案、案件管理、物证管理“三位一体”执法管理,建立执法办案信息查询系统,落实执法告知制度,在警务创新实践中惠及民生。
这,体现在司法体制改革上——8月1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这是我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探索“用互联网方式审理涉互联网案件”,起诉、立案、送达、举证、开庭、裁判每个环节全流程在线,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网购”般便利的诉讼服务。4月,省检察院出台《关于推进全省检察机关“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检察机关在查询案件程序性信息,控告、检举、揭发,律师申请阅卷,辩护律师约见承办检察官,未羁押简单案件当事人告知讯问,查询档案文书,下级院解决工作难题等7个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这,体现在民主协商上——我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围绕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积极协商议政、建言献策。去年,省政协把“浙江政协·民生论坛”纳入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年度协商工作计划,围绕人民群众关注度比较集中的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政策落实情况、改善提升旅游环境质量、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等12个重点议题协商建言。
一项项创新举措,一系列闪亮数据,勾勒出我省深入推进法治浙江建设的稳健步伐,也刻画出法治浙江建设的民生温度。目前,我省已形成党委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分口负责,各部门分工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法治建设工作格局。
坚持服务中心
构筑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习近平
凌晨,开化县马金溪边寒意阵阵,一群“红马甲”分乘两艘冲锋舟,往溪流中驶去。这是当地“民间河长”叶发门在带队巡河,他们称之为“零点行动”,守护一方清流。
在浙江,每条大小河流背后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河长。今年7月28日,《浙江省河长制规定》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10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个专门规范河长制内容的地方性法规,让浙江6万余名河长履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当前,浙江大地日新月异,改革发展如火如荼,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给法治建设带来诸多挑战。
不过,对“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浙江人来说,挑战亦是机遇。
我省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推进法治浙江建设。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法治就保障到哪里,这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而在围绕中心、助推发展过程中,法治浙江建设更加天宽地阔。
5月21日,全国首个“最多跑一次”省级地方标准——《政务办事“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发布并实施,标志着我省政务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基础工作迈出坚实一步。在法治的护航下,“最多跑一次”“跑”出了改革的决心,“跑”出了群众的期待。
在加快法治建设的道路上,省委、省政府敢于动真碰硬,甚至不惜“壮士断腕”。
我省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各市、县共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37万项,其中取消5300余项,调整为行政确认、行政征收和政府内部审批的事项8400余项。
今年6月,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今年设区市率先开展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有条件的县(市、区)同步推进改革,2018年全省全面推进并基本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做到一级政府行政复议工作“一个口子”对外,使我省行政复议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一个裁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对这句话,义乌快递员崔贯伟深有体会。去年,他带家人去医院看病,返程时送两个老乡回家。老乡主动给10元钱请他喝饮料,不想被运管执法人员查到,执法人员认为崔贯伟涉嫌非法营运,不仅扣车,还面临至少3万元的罚款。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崔贯伟走进了全国首家实体化运行的行政复议局——义乌市行政复议局,经过听证,运管部门主动撤销了行政处罚。
今年7月7日,省行政复议局迎来了运行一周年的日子。一年间,共接收省级部门移送行政复议案件446件,直接纠错率达12.8%。“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了行政复议纠正违法行为和倒逼依法行政的制度功能,既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争议解决和权利救济途径,又能缓解政府‘疲于信访’‘忙于应诉’的压力。”省法制办相关负责人说。
“看得见的手”边界更清晰,经济运行少了行政干预、多了法律保障,在改革大道上阔步迈入新常态。
法治德治相融
人人守法乐于用法成风景
道德是法治的基石。建设“法治浙江”,必须把握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兼容性和一致性,坚持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
——习近平
大国治理,机杼万端。在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如何做到人人尊法、懂法、守法、用法,是世界法治史上独一无二的课题。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在《之江新语》中写下他深邃的思考。他形象地把法治与德治比作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指出“法律只有以道德为支撑,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成为维系良治的良法”。
实践凝练思想,思想指引方向。在推进法治浙江建设中,我省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践行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促进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月15日,武义后陈村选出了首位女村监委主任,58岁的陈玉球当选。“现在后陈发展很快,村监委要做的事很多。”陈玉球说。
作为13年前那场改革的亲历者,陈玉球清楚地记得,2004年6月18日,后陈村全体村民选举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后陈村务监督委员会。
村监委成立一年后的6月17日,习近平同志深入后陈村调研,他鼓励说,希望你们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这一做法,为全省提供有益的经验。
13年来,后陈村保持着群众零上访、干部零违纪、工程项目零投诉、不合规支出零入账“四个零”的纪录,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村监委这一制度创新,从一项“治村之计”上升到国家法治层面的“治国之策”。
法治,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文化,需要所有人坚持不懈地培育、弘扬。特别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如何将法治和德治共融相通,成为一道时代的命题。
普法也能“玩”?眼下,很多爱学法的人都尝试了一种微信学法赚积分的“新玩法”。这是省司法厅、省普法办推出的一款普法新产品——“玩转微普法”。
“玩转微普法”是一个手机端微普法网站,主要包括之江法云、以案说法、原创榜、新媒矩阵、微课堂、玩转积分以及精选资讯7大功能板块。这里就像是一个全新的“普法MALL”,你想了解的普法内容应有尽有,每阅读一篇文章或是观看一个视频,就可以获得相应积分。
春雨般的浸润,唤醒法治的律动。
护航G20杭州峰会,杭州推出法治宣传服务峰会十大举措,将《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作为宣传重点,唱响浙江和杭州“好声音”;在桐乡市高桥镇,“不论大小事,制度说了算,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百姓议事会”,形成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在德清,法治文化基地让更多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不断提高法治意识的法律素养,形成探索法治文化建设新模式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曾说,普及公民法制教育、形成全社会法治风尚,对建设“法治浙江”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今在浙江,人人守法、乐于用法的全社会法治风尚已然形成,让法治浙江热潮涌动、活力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