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光荣浙商

文章导航

文化与使命

——夏赛丽和她的事业版图

  文化与使命

  ——夏赛丽和她的事业版图

  朱 言 金长青

  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一场逐梦的奔跑,一跑就是五千年。辉煌璀璨,风雨坎坷,精神之火从未熄灭。

  钱塘自古繁华。当站在位于杭州江城路上的浙江赛丽美术馆8楼,举目即可望见吴山城隍阁。不远处,胡雪岩故居静静伫立。而脚下,则是杭州南宋古皇城的遗址。

  能够穿越千年历史的,是文化的力量。

  手里握着专门打印出来的浙江日报《凝魂聚气铸自信——谈文化》一文,2015年风云浙商、2017浙商温暖者、知名越剧艺术家、赛丽正宏集团董事长、浙江赛丽美术馆创始人夏赛丽说:“我已读了很多遍,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一个民族强大的资源是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文化。历史长河中,最耀眼、最光亮、最温暖的一定是文化。在当下时代潮流发展中,文化依然能够掀起波澜。今天,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所激发的精神力量。”

一个艺术家无论做什么 都离不开文化

  为建筑物立传,一直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比如王勃《滕王阁序》、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欧阳修《有美堂记》等。

  “正在建造的丽园坐落在凤凰山南宋皇宫遗址附近。作为当代中国极精致的人居庭园之一,丽园集合了两百三十多套宅第,它要复现的是苏东坡式的社交圈层与宋高宗式的宫廷记忆。”这段话写在《重叠的美丽》108页。在21世纪的杭州,有人让一个楼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传记。这个人就是夏赛丽。

  “我更愿意把丽园看作是一种文艺资产,它是时间赏赐给这座城市美丽的礼物。”从舞台到地产,一个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对文化与审美的追求,一脉相承。

  据说,当初丽园的主创人员曾行程15万公里,游历世界文明城邦,深入解读法式精髓,才有了今天丽园的精妙构思:秉承西湖精髓和法兰西文化精髓,成为杭州这座城市优雅的脸庞,储存杭州这座城市独特的记忆。正如俄罗斯作家果戈理说的,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这重叠的美丽,即是丽正门,也是创造城市的美丽,还是夏赛丽。

  文化即经典,赛丽地产携手文化,缔造出了多元相结合的文化地产:艺术之美与建筑文化、城市文明与山水文化、人文环境与教育文化……“丽园”就是美好的文化精神体现。

  文化即“人化”。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所以,文化地产也应直达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居住理想。

  “树是回家的方向。”——这是赛丽地产赋予九月森林的一句广告语。这句诗意的话,短短七个字,背后却是赛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全世界所有的民族中,我们中国人大概是最重视家庭伦理的。巧合的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尉晓榕老师曾经以“树是回家的方向”为主题创作过一幅书画作品,当夏赛丽在尉晓榕老师画展看到这幅作品时非常有共鸣。从九月森林别墅园到尉晓榕老师作品“树是回家的方向”,以及此后的一个个充满着文化品位的品质楼盘项目,折射的是赛丽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人文情怀。

  这么多年,夏赛丽坚持把文化做进住宅里,让住宅不再是一个钢筋水泥的空壳子,而是赋予它灵魂、赋予它生命力;她更愿意用“文化地产”这个概念去解释自己开发的房产,将居住的意义从建筑层面提升到文化高度。

做一个点灯的人 做一家百年公益美术馆

  2017年4月1日,杭州市第十届自闭症关爱日暨“来自星星的画语”自闭症学生公益画展在浙江赛丽美术馆开幕。今年已是画展走过的第三个年头。

  走进美术馆展厅,各种鲜艳的色彩扑面而来。来自特殊学校与康复中心学生的两百多幅作品,让前来参观的人们看到了孩子们的美好与纯净。“原来他们眼里的世界是如此美丽迷人,看他们笔下所绘画的山水风雨,让人仿佛进入到了一幅幅美丽的梦境,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人世间最初的美好。”一位参展嘉宾如是感慨。

  “我愿意做一个温暖别人的人。”说这句话的人,就是夏赛丽。

  她每年免费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们举办一次画展,让他们在赛丽美术馆展示他们的才华;也和许多爱心浙商一道,每年把所有的作品进行收藏,通过艺术的桥梁,更深地读懂孩子们丰富绚烂的内心世界。夏赛丽告诉自己的两个女儿,不管美术馆将来如何发展,永远要持续的,就是对特殊儿童群体的艺术关爱和爱心扶持。

  赛丽美术馆一直在思考:大众需要什么样的美术馆?美术馆在构建城市文化、承担公共美育责任的过程中,又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展览不是美术馆开展工作的唯一途径,却最能体现美术馆的特色与定位。浙江赛丽美术馆近几年还举办了建党九十五周年美术展、“五水共治”美术作品展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类展览。

  “它不仅仅是展示艺术家个人艺术成就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把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各类艺术品集聚在一起,构成了一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发散力的‘文化场’。我们希望赛丽美术馆能对大众文化艺术素质的提升和城市文明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浙江赛丽美术馆执行馆长钱豫强说,这也是夏赛丽本人的文化愿景。

  英国18世纪伟大的肖像画家雷诺兹说:“屋中有画,等于悬挂了一个思想。”一座美术馆与城市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躯体和灵魂。而坚持“公益性和社会性”也让赛丽美术馆与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融为一体。至今,已有超过10万民众走进赛丽美术馆,他们或是感受到了美,或是体会到了爱。一座美术馆真正值得骄傲的,就是它在艺术与民众之间搭建起的这座桥梁——以文化人,艺术养心。

  她说,过去20多年,她为杭州打造富有文化气息的楼盘,现在她要再用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搭建这样一个艺术平台,让更多人来挖掘美、传承美,让艺术和文化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去。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源远流长的浙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的浙江文化是浙江人永不褪色的精神名片。“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夏赛丽说,我们希望以美术馆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来激发更多浙江人的文化自觉。

  因为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能否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我们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工作力度。

我不做文化 谁来做文化

  戏曲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夏赛丽曾这样形容她的越剧生涯:“小百花的十年,让传统文化的精粹、厚重的文化内涵从此在心里扎根,也成为后来我跨界转型的根基。”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赛丽正宏集团正以文化产业的“资本化、证券化、金融化、国际化”为目标,发掘和传播优秀中华文化艺术,传播艺术文化之美,促进东西方艺术交流。

  在夏赛丽看来,真正的文化自信并非一句轻松的口号,或是偶尔为之的“故作姿态”,而是通过不断地打破旧有状态,在持续向外开放的过程中汲取新鲜有益的质素,从而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浙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洋溢着浓郁的经济脉息。

  “当代文化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产业的竞争,软实力、文化力必然要通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来加以体现。文化产业是文化中长出来的‘树’。文化产业的发展,植根于时代的土壤。”

  特色文化走出去,优秀文化引进来。2014年,赛丽舟山文化保税区项目落成。作为继上海外高桥文化保税区、北京天竺文化保税区之后国内第三家文化保税区,这里将立志打造成“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千岛潮涌,生机盎然。2017年9月20日,舟山赛丽广场正式动工。“舟山赛丽广场在未来将会打造成为集高科技当代艺术、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一体的海洋文化艺术创造基地。”夏赛丽说:“我们要以文化创意为底板,让赛丽广场真正成为舟山文化产业的‘发动机’、舟山文化的新名片,成为舟山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中心与总部基地。”这是夏赛丽的文化情怀在故乡的又一次落地。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一个民族,只有文化繁荣展示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持续深厚的文化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夏赛丽说,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只有有了文化的初心,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才能在商海浮沉中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而对于个人来说,也只有有了文化的情怀,才能站在高处看风景,才能穿越历史的尘埃和功利的迷雾。

  一个企业家的文化情怀,和一个文化人的改革创新在这里交汇融合。

  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要有真正的担当,就必须要有真切的责任心,而要有真切的责任心,这就需要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我不做文化,谁来做文化。”这是夏赛丽的肺腑之言,也是其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使命和担当。


浙江日报 光荣浙商 00011 文化与使命 2017-10-18 浙江日报2017-10-1800004;浙江日报2017-10-1800016;浙江日报2017-10-1800010;浙江日报2017-10-1800020;浙江日报2017-10-1800008 2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