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知行合一 勇立潮头

余姚:争先进位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

  余

  姚

  知行合一 勇立潮头

  争先进位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

  千古江河水,奔腾向东流。

  杭州湾南岸伫立着一座深厚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余姚。

  余姚,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走来,逐渐崛起成为宁绍平原上一座幸福之城。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7.11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8831元和28589元。

  今天的余姚已然站在了崭新的起点上。余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总体上进入了由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跃升的新阶段,蓄足了再腾飞的能量。

  余姚自觉对标、自我加压,把“在全国同等城市中争先进位”作为一种坚定不移的战略追求。根据浙江方位、宁波定位,重新审视余姚的区位优势、发展基础和未来趋势,明确方向、认准定位,把建设经济活力强、品质环境优、人民幸福水平高的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共同奋斗的战略目标。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今后五年,余姚将重点打造“两区三城”,即更具高端型、综合型的智能经济示范区;更强吸引力、竞争力的开放合作先行区;更高知名度、美誉度的历史文化名城;更加一体化、绿色化的生态品质之城;更有获得感、归属感的幸福和谐之城。这既是各成体系的目标定位,也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既是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待。

  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徐徐展开:依据“十三五”规划,今后五年余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5%,居民收入提高与经济增长同步,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水平显著提升,县域竞争力、综合实力实现争先进位。

  知行合一,勇立潮头。今天的余姚将继续砥砺前行,朝着“争先进位”的目标,不断打磨出一张张耀眼夺目的城市“金名片”!

一张经济跃级的“智造名片”

余姚是宁波唯一入选首批“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的县级试点示范区,也是中国机器人峰会的永久举办地。它正力争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中高端智造基地,成为“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的标杆区县(市)。

  10亿元政策扶持资金,10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不久前,余姚再次出台关于智能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市建设。

  在年初入选全省首批“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县级试点示范区之后,余姚已先后出台三项纲领性文件。

  经济发展能级是余姚“在全国同等城市中争先进位”、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的坚实基础。余姚民营经济发达,然而,多年发展形成的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化纤纺织为主的四大传统产业,占比超过70%。这样一个传统制造业占大头的县级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在哪儿?余姚的探索表明,智能制造是关键之招。

  余姚坚持把智能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围绕“智能升级、智慧转化、智力集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信息化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切实加快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转型,积极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余姚由“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跃升,力争将余姚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中高端智造基地、“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的标杆区县(市)。

  目标既定。到2021年,余姚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8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率先进入省创新型城市行列,成为省内领先、国内有影响的智能经济示范区。

  余姚培育发展智能经济,机器人产业是切入点,构建新型制造体系,提升余姚制造业竞争力。余姚专门成立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致力于机器人名牌系列产品、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集成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推广。目前,该研究院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位;孙云权博士的宁波智畅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刘晓鸣博士的宁波易淘金网络技术公司等17家企业已正式投入运营。

  如今,余姚已是中国机器人峰会的永久举办地,智能经济、人工智能等流行词汇在这个浙东县级小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机器人以及智能经济的魅力,不仅在其本身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强大带动力——机器人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突破口和助力器,推动经济全面发展。

  翻开余姚的成绩单非常亮眼:今年1月至8月,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实现1030.2亿元、增加值实现1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9.6%。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智能经济发展势头向好,三大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20.1%、15.9%和13.5%。

一张铁军破难的“效能名片”

余姚全面部署“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攻坚行动、“五联五促”专项活动,以最强的干劲、最实的作风、最高的效率,深入一线,打通“中梗阻”、实现“最多跑一次”,切实提升政府执行力,打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争先进位”,只争朝夕!余姚要在宁波发展大局中找准发展定位,要满足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新要求,迫切需要一张“效能”的金名片。

  今年5月8日下午,余姚市召开“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攻坚行动动员暨“五联五促”推进大会,动员全市上下聚焦事关长远发展的重点问题,以最强的干劲、最实的作风、最高的效率,深入一线、攻坚破难、推开局面。

  余姚全市联动谋划,第一时间梳理排定了8大攻坚行动共91个市级项目,包括重点功能平台攻坚战、重点基础设施攻坚战、重点产业项目攻坚战等“八大攻坚战”,并结合全市“双争大比拼”和“五联五促”专项活动,按照“一个项目、一个分队、一抓到底”的行动思路,明确42名市领导领衔攻坚,制定任务“解剖图”、具体“施工图”、人员“责任图”,按图索骥、挂图作战。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展各类专题走访破难千余次,各小分队累计走访基层群众6.3万余人,排摸各类问题967个,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40余起,帮办各类事务4823件,群众满意度高达99.57%。

  在余姚这一轮专项行动中,“打通中梗阻、提升执行力”是关键着力点。余姚全市机关中层干部对照各自岗位职责和文件中列举的四个方面“中梗阻”问题,以自己找、领导点、群众提、组织议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风险排查,形成一份个人的、一份单位的《“中梗阻”风险点清单》,逐条制定整改措施,并认真抓好各项整改措施的落实。至今,已梳理各类情况8000余条,整改措施12000余条,发现中梗阻问题10个,其中9名机关中层干部因责任中梗阻、禁令中梗阻等问题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警告或诫勉谈话等组织处理,1名中层干部受到行政警告处分。

  提升执行力,是要让百姓少“费力”。余姚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多部门办理事项一体审批,实施基本建设项目多图联审,已在行政服务中心图审窗口正式开展施工图联合图审,推行审批事项“一次不用跑”服务模式,246个事项实现办理“零上门”。

  梗阻打通,余姚向全市机关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余姚提出,岗位比拼强本领,一线锻炼增才干,开展岗位练兵1297人,中层干部轮岗交流人数171人,锤炼出一支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铁军队伍”。

一张厚德载物的“崇德名片”

余姚围绕“做文明崇德余姚人”这一主题,以目标化管理、项目化实施的方式,提升市民群众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着力打造具有余姚特色的区域化道德建设品牌。

  人无德不立,城无德不兴!良好的社会公德是城市品质的核心。

  在余姚,“万份免费盒饭”的故事人尽皆知。当城市内涝严重好多市民吃不上饭菜时,饭店老板俞熠华为市民免费提供了万份热饭热菜。还有义务为部队战士理发的黄银炼、拾金不昧的保安大哥包建国……每年,“余姚好人”的名单上都会添上新名字,“好人”并非遥不可及,人人皆可成“好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汇集成余姚这块“道德热土”。

  早在2012年,余姚便提出“做文明崇德余姚人”倡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余姚以创设“道德文化广场(长廊)”“好人印象馆”“道德银行”等十大活动载体,大力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一年一个分主题,逐年深化拓展”,目标化管理,项目化实施,不断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素质,着力打造具有区域化特色的道德建设品牌。

  道德的种子撒向余姚大地,德行模范遍地开花。余姚建立了月评“身边好人”、季评“余姚好人”、年评“道德模范”的三级道德荣誉评选体系,挖掘培植了一大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典型。截至目前,全市共评选“余姚好人”160人、“感动余姚”新闻人物67人,其中54人被评为“宁波好人”,11人获宁波市道德模范称号或宁波市道德模范提名奖,17人入选浙江好人,1人被评为省道德模范,9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德行”在余姚是得到极高礼遇的。余姚创新建立“道德银行”,开展道德积分评定和道德信贷评审工作,为道德表现良好且有信贷需求的农户提供免担保、免抵押、低利率的信用贷款,累计1700余户农户获得“道德信贷”1.25亿元。余姚也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利用6位企业家捐资设立的“姚文德”基金褒奖好人好事,像这样各地设立文明基金、孝德基金等民间道德基金140余个。

  道德需要有浓浓的传播氛围,余姚创新理论宣讲模式,以“演说讲播”等形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票友‘演’理论”“草根明星‘说’理论”“党课名嘴‘讲’理论”“虚拟课堂‘播’理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活动在基层广泛传播。比如,“草根明星‘说’理论”是以余姚方言讲余姚故事的方式,组建了由15位优秀选手组成的全市草根故事明星宣讲团,由道德模范、“感动余姚”新闻人物、身边好人等为成员的“好人故事”宣讲团,由老革命、老党员、离退休老同志为成员的“红色故事”宣讲团,由余姚历史名人研究会专家为成员的“余姚先贤故事”宣讲团,这一支支鲜活生动的宣讲团让群众在生动鲜活、入情入理的好故事中得启发、受到教育。

  一个宣讲主题便是一次心灵的巡礼。余姚以“赛”“集”“读”“讲”“演”“考”六大载体,推动“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系列主题宣讲活动接地气、入人心。今年9月,余姚市获宁波市“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主题宣讲比赛一、二等奖,余姚市委宣传部获优秀组织奖。余姚市选手王益楠作为宁波唯一代表参加省“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诵读晚会。

一张浸润城市的“文化名片”

余姚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把传承弘扬阳明先生思想贯彻于施政施策、推动发展的全过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融入宁波东方文明之都建设。

  文化浸润城市。不久前,余姚市委宣传部专门组织该市从事或热心阳明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共同座谈,讨论今年的阳明文化传播弘扬工作,听取大家意见,为余姚打造“阳明故里、心学圣地”积累智慧。

  王阳明是余姚四大先贤之一。作为王阳明的故乡,余姚始终把传承弘扬阳明先生思想贯彻于施政施策、推动发展的全过程,修缮了王阳明故居、阳明先生讲学处等史迹,推出了阳明讲堂、阳明文化日等一系列活动,多措并举,努力使阳明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如今,阳明元素越来越多地在余姚这座城市闪现。

  阳明特色小镇是余姚当下重点打造的一大城市新地标。目前,余姚市政府与中财经文化资产管理(深圳)有限公司、中财城市管廊先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投资主体的合作开发方案已初步确定,拟实施总投资200亿元的重点项目11个,其中阳明塑像、阳明洞天、阳明阁等3个项目的策划设计已基本完成。

  阳明文化的发掘是余姚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余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融入宁波东方文明之都建设,以文化特质引领现代文明,不断增强推动发展的文化力量。

  余姚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这里的祖先就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在文化源远流长、经济繁荣发展的土壤上,余姚加快市公共文化中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均衡覆盖,健全送文化下乡长效机制和公共文化产品“订单式”配送机制,办好百姓文化节等活动,提供更多“余姚原创”精品供给,这些文化惠民工程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了人民不同的文化需求,同时使城乡文化氛围、人民精神面貌、地区发展实力都得到了有力提升。

  文化的振兴让余姚这座小城充满活力,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在这里,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一批文化产业项目、一批文化产业品牌成长了起来;在这里,一些创新旅游产品又推动了文旅互动融合,优化了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在这里,构建起了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如今的余姚因为根植的文化而充满生命力。

一张焕发新生的“老区名片”

余姚全力构建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机制,加快花木产业转型发展,着力打造多彩四明山,同步提升生态涵养和景观功能,以更好推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补齐老区发展短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眼下,碧波荡漾的四明湖畔,中国机器人峰会会议中心昂然挺立。而在不远处的健峰培训城,陆续有企业学员报到。教育、会展、培训,正在成为梁弄镇的主导产业,与此同时,灯具产业正在政府引导下陆续外迁。“我们正在依照教育会展培训、特色产业发展、宜居宜游小城的思路,重塑梁弄的产业形态,摸索绿色发展的小康之路。”梁弄镇相关领导说。

  “红色老区是余姚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余姚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农民增收的短板。”余姚市相关领导说道。

  四明山区域是“十三五”时期余姚推进协调、绿色、共享发展的重点所在,目标“到2018年,山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1500元,实现全面小康;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5000元,进入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余姚正全力构建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机制,加快花木产业转型发展,着力打造多彩四明山,同步提升生态涵养和景观功能,以更好推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

  靠山吃山,怎么个“吃法”?

  余姚全面取消四明山老区4个乡镇的GDP考核,引导山区农民走绿色发展之路。顺着这一思路,四明山民宿经济风生水起。在大岚镇,仅两年时间,全镇就建成中高档民宿7处。姚江源头的“四丰佖屋”精品酒店,柿林村的“谷舍”“土屋”“白鲞洞”民宿已经打出了品牌,上马村桕岭脚民宿等多个项目陆续洽谈。

  四明风光山水集萃的梁弄,成为吸引教育、会展、培训巨头的一张“金名片”。几年前,一家企业找上门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培训业“翘楚”台湾健峰企管集团。在青山环抱的梁弄镇高南村,投资3亿元,建成占地180亩的健峰培训城。也因为看中了这里的山水,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都把会址选在了梁弄。

  穿梁弄镇而过的浒溪线上,一条“唐诗之路”文化旅游精品线正在建设,串起了梁弄镇、大岚镇、四明山镇、鹿亭乡,像一串唐风宋韵中的江南风铃。另一条富民之路,连接起老区82个行政村现有古道的110公里登山游步道……在“十三五”期间,余姚累计投入老区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将超过10个亿。

  今年上半年,余姚四明山区域旅游总收入24.4亿元,同比增长16.6%。

一张防洪排涝的“安居名片”

余姚按照“东泄、南蓄、西排、北排(西分)、中疏、低围”的防洪排涝体系,启动实施了城区包围工程、北排工程、姚江上游余姚西分工程及四明湖水库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等四大流域防洪骨干工程。

  “防洪工程”自古便是一座城市安居乐业的保障。

  几年前,“菲特”台风留下的痛至今鞭策着余姚。台风过后,余姚市委、市政府立即组织全市上下奋起救灾,全力开展生产自救和水毁工程抢险修复。与此同时,该市着手修编《余姚市防洪排涝规划》,并专门成立余姚市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指挥部,率先启动城区堤防加固等工程。

  2015年7月28日,省委、省政府领导赴余姚专题调研姚江流域防洪排涝工作,站在全省的高度,明确提出在“加大东泄、扩大北排、增加强排、城区包围”的治理思路下,抓紧统筹实施姚江流域治理的“六大工程”。余姚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委托设计单位对原《规划》进行修编,按照“东泄、南蓄、西排、北排(西分)、中疏、低围”的防洪排涝体系,启动实施了城区包围工程、北排工程、姚江上游余姚西分工程及四明湖水库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等四大流域防洪骨干工程,并实施江河堤防、水库山塘、小流域治理等面上工程,总投资100多亿元。

  今年6月29日,余姚水利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姚江上游余姚西分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估算总投资为19.48亿元,工程实施后,将减少姚江上游向东排水量,减轻下姚江地区及余姚城区的防洪压力。当发生20年一遇洪水时,减少姚江上游5天东排水量4364万立方米;当发生50年一遇洪水时,减少姚江上游5天东排水量4536万立方米。

  短短几年时间,余姚筑起了一道防洪的“铜墙铁壁”。

  姚江城区段堤防加固工程实施后,成功抵御了2015年“灿鸿”、2016年“莫兰蒂”等台风侵袭。候青江泵闸工程新建流量80立方米/秒的泵站,宽度60米的闸门,将进一步增强周边150平方公里城乡区域的防洪排涝能力。北排工程,自西向东分别布置3条南北向的排水通道,扩大洪涝水向北排入杭州湾的能力,减少姚江东排水量。而横跨上虞、余姚两地的四明湖水库下游河道整治工程使得河道两岸堤防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进一步提高水库标准内调度能力和下泄安全度……

  余姚市还大力开展水库除险加固、山塘专项整治、小流域治理等面上工程的建设,已完成7座水库、83座山塘的除险加固工作,完成18条小流域的治理。此外,由于在“菲特”台风中,余姚许多溪道、水闸、泵站等水利设施遭受了严重损毁,该市特别重视这些水利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已先后投入5.6亿元,完成98项修复工程,如今基本完成了水利设施恢复重建工作,确保水利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余姚:争先进位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 2017-10-13 浙江日报2017-10-1300009;浙江日报2017-10-1300010;浙江日报2017-10-1300008;浙江日报2017-10-1300007;浙江日报2017-10-1300016;浙江日报2017-10-1300028;浙江日报2017-10-1300027;浙江日报2017-10-1300034;浙江日报2017-10-1300006;浙江日报2017-10-1300021 2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