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步履铿锵 浙江扶贫之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打造富民增收的浙江扶贫新经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打造富民增收的浙江扶贫新经验

  陈潇奕 杨叶勇

  扶贫开发,浙江走在前列。

  在率先实现贫困县、贫困乡镇摘帽,率先建立低收入农户数据库、在全国最早实施精准扶贫的基础上,2015年底浙江又全面消除了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率先实现绝对贫困人口脱贫,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

  2017年是浙江省实施“低收入农户倍增计划”的收官之年,亦是深入开展新一轮扶贫工作承上启下之年,浙江省牢记“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殷切嘱托,从“八八战略”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再到“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浙江省多措并举,不遗余力地激活贫困地区一度沉睡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着力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短板,走出了一条从脱贫到致富的康庄大道,绘就了一个生动精彩的“富民样本”,为浙江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扶贫方式,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吹响扶贫攻坚的集结号,浙江精益求精,以创新之力推动各项扶贫工作取得新的发展,基于现有的政策方针,切实转变扶贫开发战略,进一步强化制度供给、创新扶贫方式,切实推动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成果丰硕。

  这些年,以实施产业开发帮扶、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异地搬迁、社会救助保障、公共服务提升为主的“五大工程”和以金融服务支持、区域特别扶持、山海协作助推、社会帮扶关爱、改革创新促进为内容的“五大行动”,在浙江大地得到了同步发展,共同推进,以与时俱进的加速度自我进化、自我完善,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可以说,创新为浙江省扶贫开发的“五大工程”“五大行动”供给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力量,使其屹立于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从不褪色,反而越加耀眼,续写了浙江省扶贫开发更多的新篇章。

  这些年,随着浙江本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落地生根,也为浙江全民创业就业、脱贫致富搭建起广泛的政策、观念、机遇舞台,积蓄起自力更生、不等不靠、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人们欣喜地看到,浙江扶贫开发有了更多的着力点,扶贫开发的方式也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改善。

  这些年,以创新培训就业为主旋律,以“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以省农民大学、市农民学院和县农民学校为载体,针对低收入区域和人群,浙江省大力实施扶贫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到2020年,在扶贫重点村中选拔培育6000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动其他低收入农户的产业发展。行走在浙江山区县,可以发现,越来越多通过政府技能培训造就的新手艺人,不仅摆脱了贫困,更是成为了农村的致富带头人。

  云和县作为全省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试点县,率先启动了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通过构建培育体系、科学精准建库、创新帮带模式、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对低收入农户实施精准扶贫,有效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截至目前,该县共开展扶贫致富带头人培训3期206人,带头人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就业岗位212个,成功帮带低收入农户693户1815人,预计低收入农户人均可实现增收2500元以上。

  这些年,为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充分发挥扶贫小额信贷在解决低收入农户生产经营融资难、促进稳定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浙江金融扶贫有了更多新做法,精准惠及到需要帮助的老百姓。据2016年统计,全省累计发放“爱心卡”136.24万张,扶贫小额贷款余额40.70亿元,受益农户6.71万户;全省在淳安等29县共累计组建扶贫资金互助组织1054家,总股本金3.72亿元,资金互助组织基本上已涵盖需求突出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

  而更多特色性的扶贫举措,还在热烈地进行中。据了解,“十三五”时期,浙江省将在29县范围内实施光伏小康工程,省级结对的2100个扶贫重点村和原18万户低收入农户将获得稳定收益。同时,积极推进财政资金折股量化扶贫试点,在不改变帮扶资金用途的前提下,以帮扶资金投入项目所形成的股权量化给低收入农户,赋予低收入农户更多的财产性收益。

  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考虑,扶贫其实就是让低收入的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能动性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生活和工作的方式。扶贫的漫漫征途,浙江省相关县市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扶贫路径,有的发展乡村旅游,有的发展光伏经济,有的发展特色金融,有的触电发展“淘宝村”,不同于以往异地搬迁、来料加工等传统的扶贫手段,它们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参与市场竞争,成就了扶贫开发的熠熠闪光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已经在全省各地掀起了火热浪潮,同时也为扶贫开发指明了新的发展路径,实现了扶贫与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农业产业有效融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共享改革红利,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浙江扶贫,每一步都走得铿锵而又坚定。“人多山多地少”的省情让浙江一直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扶贫任务,发展到今日,依旧存在着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而随着扶贫工作的纵深发展,进一步缩短省内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了重中之重。秉持“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原则,浙江省不断提高扶贫标准,加强精准施策,力图让更多的人共享到改革红利。

  新世纪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每五年出台一个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区域扶贫政策(与“五年计划”同步),每五年出台一个推进具体扶贫对象加快增收的扶贫政策(与政府换届同步);此外,省里还同步实施特别扶持计划和山海协作工程等配套政策。如此接力的精准施政,让那些曾经的欠发达地区激发出更多的发展活力,攫取到更多的改革红利。2015年初,26个欠发达县正式“摘帽”,意味着区域协调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浙江成为中国城乡、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为了促进区域发展平衡,浙江省大力推进26县加快发展政策,也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路子。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增强生态经济“造血”功能和内生发展动力,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进一步推动26县全面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路子。据统计,全省农家乐旅游村总数达到916个,经营户1.52万户,从业人员13.8万人(其中低收入从业人员3.2万人)。全省来料加工从业人员稳定在105万人左右,从业人员年均增收9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2017年起,浙江省创新财政扶持机制,实施“两山”建设财政专项激励政策,省财政择优选取具有生态环境和绿色经济融合发展前景的30个县给予支持(含原12个特扶县),着力提升农村常住居民和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助推加快发展县实现跨越发展、赶超发展。其中“两山”建设一类县12个,每年每县给予1.5亿元专项激励资金;“两山”建设二类县18个,每年每县给予1亿元专项激励资金。

  正如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所言:“新经济新常态下的扶贫,更是一种‘扶贫+’的思路,需要发挥各县特色,整合一切社会资源,跳出扶贫看扶贫,只有这样才能让最广泛的老百姓受益。”

  十多年前,“八八战略”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如今,沿着这一战略思路,浙江扶贫更是任重道远。它深谙这块土地的每一寸肌理,在实践中开创出了一种生动的扶贫。这是一种基于客观实际、拥有极强生命力的扶贫,是一种有效的、精准的扶贫。可以预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浙江人民将获得更多的机遇和更全面的发展,共享改革红利。

汇聚创业能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浙江整体完成消除绝对贫困任务后,开展扶贫开发、持续消灭低收入群体,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仍然是我们一项长期的任务,丝毫不能松懈。

  扶贫开发不是简单地提高老百姓的人均收入,而是要让老百姓摆脱扶贫依赖,真正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财富、赢得尊重。扶贫,更多是惠及老百姓内心的民生大事。

  在衢江区岭洋乡赖家村是乌溪江库区村,原先难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村民们有了新的盼头。

  2015年,该村选取中药材产业作为切入点,引进衢州天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建设“千亩黄精带”,以产业扶贫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目前,该村合作社在确保参与农户享有收益的前提下,提供了种植户和流转户两种合作方式,农户参与率达60%以上。公司明确以当年市场价收购全部黄精,且保证不低于45元/公斤;以50元~200元/亩的年租金,一次性签订20年土地流转合同;聘用村合作社17位骨干担任基地管理工作人员,大大提高了基地建设的专业性、稳定性,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当地村民利益,同时优化了劳动力资源配置。

  “这么多年习惯了种地养猪过生活,现在转行做起了中草药养殖,没想到人到中年还有了新的转机,同样的一块地却有了几十倍的价值,致富还得脑子活啊。”一位赖家村老伯如是说。

  消除村民“离土”发展忧虑的同时,老百姓也在主动重新审视自己土生土长的这块土地,开始求思求变,自己动起手来。越来越多背井离乡的村民们重新回到了故土,开始了一番新的耕耘、新的播种、新的丰收。各地紧锣密鼓地加强培训品牌和平台建设,如杭州市“三培养”工程、温州市“菜单式”培训、湖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大讲堂”、嘉兴市“六型双千”培育工程、丽水市“云和师傅”等培训品牌,通过培训的普及,让低收入农户拥有新的技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以前没有好项目,只好外出打工,到年底也带不回多少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找到了适合的发展门路,今后日子有奔头了!”湖州市一位农户如是说。如今他正在参与当地的农民技能培训,准备在家门口开一家民宿。

  新的增收途径在浙江不断涌现,而扶贫开发的“造血”能力也在日益增强。扶贫关键在人,低收入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无疑为当地的持续增收积蓄了底气。他们的自我觉醒和自我认可,不仅汇聚成一股自发性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力量,同时也是扶贫工作开展期望抵达的人性关怀。正是这样的交汇,让浙江大地升腾起一种新的温暖,洋溢着新的生机和希望。

  扶贫更要扶志。

  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然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有了新的蜕变。他们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脚踏着这方热土,当家作主,自食其力,开创了美好的新生活。


浙江日报 步履铿锵 浙江扶贫之路 00017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017-10-10 浙江日报2017-10-1000009;浙江日报2017-10-1000011;浙江日报2017-10-1000021;浙江日报2017-10-1000022;浙江日报2017-10-1000023 2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