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溯源新理念 大潮起之江”特别报道

挺立潮头开新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创新篇

  编者按: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萌发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先后提出了“八八战略”总方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等科学论断,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生态省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重要部署。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增强全省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本报从今天起推出“溯源新理念 大潮起之江——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共八篇重大主题报道,追溯习近平总书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创新发展的思想脉络和实践轨迹,为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和精神动力。

  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创造进步史;一部中华民族文明史,就是一部创新图强史。

  站在新千年的起点上,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图前,他引领13亿人民以弄潮儿的勇气和智慧,挺立潮头开新天。

  回望过去,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立足当下,他说:“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放眼未来,他说:“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要认识到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必须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浩浩东海,滚滚钱江,创新的大潮奔腾不息。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5000多万浙江儿女一定不会忘记,他带领大家坚定不移走推进创新发展之路,科学谋划浙江发展蓝图的难忘篇章:

  当浙江面临“成长的烦恼”,正欲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刻,他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高屋建瓴地擘画了“八八战略”的宏伟蓝图,让浙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当发展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爬坡过坎”阶段,他吹响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冲锋号,先行一步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让“浙江号”巨轮动力十足、乘风破浪;

  当经济增长的脚步受困于生态环境的严峻掣肘,他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振聋发聩,拨云见雾,指明航向,让10多万平方公里的这方热土,山更青、水更秀、天更蓝,人民生活更幸福;

  当精神“缺钙”侵蚀部分党员干部,扰动人心,他提炼红船精神,以浩然正气激励共产党人不辱使命;他锤炼浙江精神,以昂扬锐气感召浙江人民走在前列……

  他就是浙江人民无比崇敬和爱戴的老书记习近平。

  理论创新“源动力”

  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习近平

  世纪之交,风云激荡,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前列,但先发优势不断弱化,矛盾问题也早发多发。

  发展如何逆水行舟,激流勇进?世界看中国,中国看浙江。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怎样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应该从哪里入手推进浙江新发展?如何在新起点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理论创新的智慧力量,总能穿越重重迷雾,指引前路。在浙江工作期间,在革命红船的起航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以高超的执政智慧,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理论创新。

  “八八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新境界,为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八八战略”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浙江探索和浙江经验,不断彰显真理力量和实践价值。

  “八八战略”开启新征程

  记者至今还保存着一份当时的日程表,那是习近平履新浙江短短两个多月的行程,其中到市县和省直部门调研的时间超过50%。为了争取更多时间调查研究,习近平几乎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行色匆匆,却步履深深。2002年10月12日调任浙江之后,习近平就开启了马不停蹄的调研之旅:10月下旬到嘉兴;11月下旬分别在丽水、杭州调研;12月跑了3趟,分赴湖州,宁波、台州、温州,金华、衢州;2003年1月初到舟山、绍兴两地。他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此行为何?习近平12月在温州调研与基层干部座谈时,当地领导请他作重要指示,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到浙江工作时间不长,哪有这么多重要指示?!目前到各地调研主要是熟悉情况,了解浙江。我打算在春节之前到11个市都跑一跑,以尽快对各地的情况有个大致了解。这次到温州来,也是这个目的,重点是看和听,如果要说也只是谈一些感受,跟同志们互相探讨。”

  其实,此番“到11个市都跑一跑”的调研,绝非寻常的“熟悉情况”之旅,更重要的是“谈一些感受,跟同志们互相探讨”。

  谈什么感受?要探讨何事?

  ——在丽水,习近平说,从长远的眼光看,丽水的资源优势是无价之宝,是创新发展的潜在条件。

  ——在宁波,习近平指出,如果说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那么,开放应当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只有把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这两个作用都发挥到极致,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在台州,习近平特别强调了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经济活力、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温州,习近平更是着重讲了“创新”:温州这个金字招牌,是创新的结果,并以创新为最大内涵。失去了创新,温州也就失去了特色和活力。我们有理由为过去的创新而自豪,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尊重和发挥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运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丰富温州经验,不断发展温州模式,不断推进温州发展,真正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

  言犹在耳,振聋发聩。历史不会忘记,正是2002年12月23日这次温州调研,习近平明确提出了推进创新需要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四个层面着力。

  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再次强调,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回望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早在主政浙江期间,就已经开始萌发并不断完善。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这是第一次走遍浙江11个市和许多县的调研,习近平一路行,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思考。一个指引浙江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地勾画出来。

  2003年7月10日,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习近平在总结浙江经济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八八战略”,一个指引浙江改革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的宏图大略焕然而生。

  关于“八八战略”,习近平这样阐述:第一个“八”所指的“八个优势”,并非单纯指已经体现出来的优势,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实际作出的总体把握,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具体而言,是将已经显现出来的体制机制、生态文化等优势进一步发挥好;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对于一些劣势,要通过努力转化为优势,或者避开劣势。第二个“八”是指八个方面的举措,是针对进一步发挥、培育和转化优势提出的。通过实施这些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

  “八八战略”这一恢宏蓝图以及构建这张蓝图的创新理论,让进入新千年门槛的浙江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新征程。15年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浙江大地发生了全面深刻、影响深远、鼓舞人心的变化。2002年至2016年,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从8004亿元增加到46485亿元,年均增长1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6978元增加到83538元,年均增长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16元增加到4723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40元增加到22866元,年均增长分别为8.1%和8.0%。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34万亿元,同比增长8%。

  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车俊表示,要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八八战略”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孕育的种子,在浙江这块沃土上结出的丰硕果实,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了丰富的浙江实践。

  从“美丽浙江”到“美丽中国”,从“法治浙江”到“法治中国”,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从“海洋强省”到“海洋强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习近平在浙江的战略布局、重大改革发展举措及创新实践经验,就是这些国家战略和重大决策的源头活水。

  从浙江到中央,从“八八战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脉相承的探索,清晰地展现了习近平总揽全局的博大政治胸襟和高超执政智慧。

  “两山”拨开发展“迷雾”

  与“八八战略”一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同样深刻改变了浙江,影响了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8月15日,是习近平在安吉余村提出这一科学论断12周年。这也是他在浙江一个广为人知的重大理论创新。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尽管已经过去了12年,时任余村村党支部书记鲍新民依然对那一天记忆犹新。当时,他向习近平汇报:村里以前办矿山、水泥厂,经济富裕了,却污染了环境,不久前刚刚关掉了一些,已经着手复绿复耕了,看来以后要靠生态旅游、农家乐,靠着青山吃青山了。听了他介绍的情况,习近平对余村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鼓励他们继续朝着这条路子走下去。紧接着,习近平还说了此后将深刻影响浙江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这番话:

  “生态资源是这里最宝贵的资源,应该说你们安吉做得很好,能感受到,你们今后要真正扎扎实实走一条‘生态立县’的道路。既然要‘生态立县’,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什么都要。不要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因为这样的增长不是发展。反过来讲,为了使我们留下最美好的、最宝贵的,我们也要有所不为,也可能甚至会牺牲一些增长速度,这就是要在经济结构上,舍去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高能耗产业……一定不要再去想走老路,还是迷恋过去那种发展模式。所以刚才你们讲到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就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9天后,《浙江日报》头版的《之江新语》栏目刊登了一篇文章:《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浙江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追求怎么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0多年来,生态优势已成为推动浙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无论在国内主持重要会议、考察调研,还是在国外访问、出席国际会议活动,常常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不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写进了十八大报告。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写进文件,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路径。

  ……

  10多年来,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创新点燃的“美丽浙江”星星之火,已蔓延华夏大地,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燎原之势。

  “两点论”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仔细研读《之江新语》,可以发现辩证唯物主义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也是习近平理论创新的一大特色。这些看似“三言两语”,折射的都是大智慧、大胸怀、大格局。

  习近平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经常通过相对应的一组事物来阐述自己的执政思想。他经常教育浙江各级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要坚持唯物论,使用辩证法,要讲“两点论”,找平衡点,不能顾此失彼,不能绝对化。

  “两点论”的辩证法,在《之江新语》中出现多处:《从“两只手”看深化改革》,说的是政府、市场“两只手”的关系;《从“两种人”看“三农”问题》,论述了如何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处理好居民、农民这“两种人”的关系;《两条腿走路好》,辩证阐明了内资、外资如何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要“平安”,不要“平庸”》,通过两个“平”字的不同内涵,指出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分别论述“两种事”,讲的是“团结艺术”;《“潜绩”与“显绩”》,通过两种“绩”阐述正确的干部政绩观;《不要引导领导干部当“满票干部”》一文,则指出了唯票、满票这两张“票”的错误倾向,提醒要科学地选人用人;《虚功一定要实做》,运用虚功、实功两种“功”,传授了自己的工作心得;《要“干事”更要“干净”》,巧妙地通过两个“干”字,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娓娓道来……

  2004年7月15日,在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两个《条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谈到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问题时,习近平脱稿给干部算了“三笔账”——利益账、 法纪账、良心账。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仔细算好利益账、法纪账、良心账这“三笔账”。现在领导干部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组织上还给了许多必要的工作待遇和生活待遇,退休后还可以享受医疗、养老等保障。细细算起来,得到的已经是很多了,应该十分知足、十分珍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不起诱惑,违背原则,以权谋私,到头来锒铛入狱,前程尽毁,声名扫地,实在得不偿失。这账算得实在,又触及人的灵魂。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主要内容的“三严三实”,正是对这“三笔账”的升华和创新。

  制度创新“向心力”

  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

  “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在很多人眼中,浙江的另外一个名字是:“创新”。

  “浙江的活力之源,在于率先建立了能够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经常强调体制机制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创新,实实在在地释放出改革红利,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千万群众的创业创新积极性。

  为全面落实“八八战略”,习近平以一年一个主题的节奏,亲自制定实施了“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生态浙江”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在制度层面探索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有力地推动了“八八战略”的贯彻落实。

  这些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地体现了治国理政谋篇布局的系统性和创造性。从中可见,无论是在浙江还是在中央,习近平在顶层设计和制度层面的思考与实践,的确是一脉相承的,浙江是重要的源头和萌发地。

  处理好“两只手”之间的关系

  “一只是政府看得见的手,一只是市场无形的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还是离不开这两只手,关键是处理好两只手之间的关系。政府腾出更多的精力抓服务,市场的这只手壮大了,政府也可以转换出更多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把不该管和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去管。”面对浙江民间蓬勃有为的创新创业热情,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处理好“两只手”之间的关系。

  他经常对外地来浙江考察的同志讲,有人说,浙江经济就是老百姓经济,但是老百姓经济并不是说党委、政府是无所作为的,恰恰是党委、政府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稳步推进了市场取向的改革,使浙江的市场化程度走在了全国前列。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即“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这“两只手”之间的关系。这“两只手”重要思想,后来还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定中更加鲜明地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关键的科学论断,而浙江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科学性、指导性和预见性。

  “三分天下有其二”——这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浙江发展的一大特色。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他深谙民营经济发展规律,深知民营企业所需所盼,为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亲自设计了路线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八八战略”中,第一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习近平强调,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四个不限、四个有”,即不限制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比例、发展速度、经营方法、经营规模,使个私经营者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事业上有作为。

  “民营经济是浙江活力所在,是浙江的品牌;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佼佼者!”几乎每次到民营企业调研,习近平都这样为企业家们鼓劲加油。更让大家暖心的是,习近平在浙江下基层调研时,总是要到民营企业走走,看看经营现状,问问有无困难,听听企业呼声。到省外交流、考察,甚至到国外访问时,他也不忘去看望慰问浙商,并一起交流座谈。2002年12月下旬,习近平首次到台州考察调研时,就表示要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力度,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再创民营经济发展新辉煌。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还亲自领导制定了《关于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若干意见》等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民营经济“五个转变”,实现“五个提高”。2006年1月,在习近平的倡导下,浙江又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等作了明确规定。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别委员联组会时,首次提出了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重要论述,强调要把握好“亲”“清”两字标准。其实,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就对政商关系作了深入思考,多次指出,浙江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要亲商、安商、富商;另一方面,同企业家打交道一定要掌握分寸,公私分明,君子之交淡如水。

  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走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也走访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留下了无数口碑载道的佳话。

  过往的画面历历在目。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大鹏至今难忘,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曾先后6次到康莱特调研。刚来浙江工作不久,习近平就来到了康莱特。“当时,习书记听了我的汇报后,就鼓励我们企业要创新。”李大鹏回忆道,最让他感动的是,即使到中央工作以后,习总书记依然关心浙江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关注着康莱特的发展。2012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到浙江代表团看望代表时,专门同李大鹏交谈,询问公司的创新发展情况。“习总书记鼓励我要积极创新,研发的药品要成为国际领先。”李大鹏说,公司主导产品“康莱特注射液”便是创新的产物,是国家重点新产品,拥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是目前国际上理想的肿瘤治疗药物之一,已获得10多个国家的专利证书。通过不断创新,该产品的年销售额从最初的两亿元增长到现在的20亿元,今年的目标是30亿元。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康莱特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几款市场前景广阔的新产品正在临床试验中。

  针对浙江资源紧缺、环境容量小等制约,习近平提出不仅要“立足浙江发展浙江”,而且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充分发挥浙江人敢闯天下的优势,在大力引进各种要素的同时打到省外去、国外去,利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实现更大发展。习近平形象地以“地瓜理论”比喻道,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同样,我们的企业主动走出去,并非资金外流、企业外迁,这是在更大的范围配置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实现更大发展的需要,是“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立足全国发展浙江”的需要。“对此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积极推动,乐观其成。”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浙商,已成为全国最活跃的企业家群体。

  在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没有挤压国有经济的发展空间,反而为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外部条件和公平竞争环境。

  2006年初,习近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更难得的是,浙江形成了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比翼齐飞、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局面。”

  截至今年6月底,省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066亿元,同比增长6.4%;净资产4007亿元,同比增长9.4%。特别是物产中大集团,这些年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连续7年入围世界500强,且排位稳步上升,目前位列348位。

  “两张表”里的大平安

  2004年5月11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对于“平安浙江”的整体规划,彰显了习近平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非凡洞察力、决断力和运筹帷幄的大局观,以及在制度上抓创新、抓落实的工作特点。

  在富裕后实现安定,在多元中求得和谐,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浙江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作为长期处在中国改革发展前沿的浙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迁。“先成长先烦恼”的发展境遇,预示着浙江更早进入社会结构的转型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对此,习近平调研了一个又一个县,走访了一个又一个村,始终保持清醒认识。2003年9月23日、24日,习近平来到宁波奉化和鄞州考察,走村访户、进企业下车间,听呼声、摸实情。他对当地干部群众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处于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这样一个“门槛”,很多别的地方没有遇到的问题浙江往往最早遇到。我们既面临“成长的烦恼”,同时也要解决“先天不足”的问题。很多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又显现了。为什么浙江生活那么好,还会出事故?这说明你这个地方不光要经济发展好,还有协调发展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良好的和谐社会运行机制。”

  在这一前瞻性思想的指导下,习近平提出了建设“平安浙江”。在“平安浙江”战略提出之初,习近平就明确指出,平安浙江中的“平安”,不仅是治安好、犯罪少的狭义“平安”,还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平安”;突出强调了“大平安”的基本战略布局,而且采取了与社会治理理念高度契合的系统举措,这些举措不仅诠释了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更为今后的“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从“小治安”到“大平安”,是习近平主政浙江时直面“成长的烦恼”的又一重大决策。而坚持把浙江特色的“大平安”这张蓝图一绘到底,也使浙江从此走上了民富与民安齐头并进的和谐发展大道。

  把浙江的优势凝铸成制度的底座,把现实的问题关进制度的笼子。在基层调研时,习近平敏锐地发现,各地只有定期经济形势分析,而没有平安形势分析,必须要改变这个局面。接下来在“平安浙江”框架设计中,习近平高度重视创新平安机制建设:建立党委常委会定期分析社会稳定形势制度,像经常分析经济形势那样经常分析社会稳定形势;出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应急机制建设等新法规;积极探索和总结推广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等富有创造性的做法;他总结和推广的武义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在全国首创,还被写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出台《浙江省平安市、县(市、区)考核办法》,每年修订评审条件,严格考核奖惩,既在统计报表上体现平安,更在群众感受中体现平安,努力创造群众真实感受到的平安,真正认可、满意的平安。

  同时,在习近平的推动下,浙江还建立健全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等制度。全省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二版) 关于“平安浙江”,习近平经常说起的是“两张表”。每年底,各级领导干部考核时,除了看“经济成绩单”,还有“平安成绩单”;然后,再签下来年的“军令状”。这在浙江,如今已经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

  习近平身体力行,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一手拿“经济报表”,一手拿“平安报表”。各级党委、政府和党政领导干部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推进“平安浙江”建设。作为“平安中国”先行先试的省域样本,浙江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社会公平指数最高的省份之一。浙江,因为发展而成为一片热土,也因为平安而成为一片乐土。

  精心铺设“法治轨道”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

  在建设“平安浙江”的同时,“法治浙江”建设也提上日程。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明确提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一些地方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面创造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在法治建设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以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的客观需要,并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创新之火花,恰恰是长期砥砺实践的结晶。2005年上半年,习近平亲自组织了有关“法治浙江”建设的重点调研课题。他不辞辛劳、夜以继日深入山区和海岛进行专题调研,还多次到企业、学校考察和听取意见。随后省委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以推进‘法治浙江’建设为载体,努力建设民主健全、法治完备、公共权力运行规范、公民权利切实保障的法治社会”。

  2006年4月25日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率先启动“法治中国”建设在省域层面的实践探索。

  是年5月,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连发多篇关于“法治”的文章:《法治:新形势的新要求》《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党的领导是法治的根本保证》。在这些文章里,习近平从多个层次和维度,把“法治浙江”讲深讲透,如“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

  沿着习近平设计的“法治轨道”,这些年来,我省一以贯之地推进“法治浙江”建设,在推进依法执政、人民民主、地方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普法宣传等方面不断探索前行,法治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同时,浙江各级党委对法治建设的领导驾驭能力显著提升,依法执政水平显著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不断增强,“法治浙江”建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越来越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面继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了浙江经验和浙江智慧。

  规矩不能当“儿戏”

  “为官避事平生耻”“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这也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并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采取了不少“硬”举措。

  2007年是浙江省委确定的“作风建设年”。那年2月25日,春节后首个工作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会议。

  会上,习近平提出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大兴学习之风,完善学习制度,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方式,深化政务公开制度;改进工作作风,严格控制各种名目的节庆活动,进一步改进会风和文风,坚持和深化领导干部下访、约访等制度;改进和规范公务接待,不得搞层层陪同,推行自助餐或者便餐、快餐;坚决刹住违规建设楼堂馆所的不良风气;厉行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特别要重视解决好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问题,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不但身体力行抓作风建设,还持之以恒地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关于改进领导干部作风的制度。

  早在2005年,在习近平主导下,浙江省委就切实加强省委常委会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作出十项规定,以省委常委的表率示范行动,大力弘扬亲民务实、勤政廉洁、开拓创新的作风,明确提出“从严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省委常委一般不出席部门和地方召开的会议”“切实精简文件,省委常委带头执行公文处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文件阅批程序”“切实减少会议和活动的新闻报道,省委常委参加涉及全局工作的重要会议和活动,可根据新闻价值摘要报道,几位省委常委同时参加的,作一次综合报道,并按有关规定严格控制报道篇幅”“切实做到轻车简从,省委常委下基层调研,严格控制随从人员和车辆,不搞层层陪同”“大力减少应酬活动,省委常委一般不出席纯属礼仪性的活动,不为部门和地方的会议和活动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名”……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最多、最深刻的问题,就是全面从严治党,并且亲力亲为抓八项规定的落实。这与他在浙江工作期间狠抓作风建设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和政治定力。来浙江工作后,习近平提出领导干部下乡不要搞层层陪吃,他自己带头吃自助便餐。那时候推行自助工作餐的做法很少。习近平提出后,有的工作人员还不理解。他说:“以后其他领导都要这样解决吃饭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是作风的转变,不仅能改变吃喝之风,同时也节省出时间多跑几个点。”

  有一次习近平下乡调研,虽然此前省委规定了领导下乡不能搞接送,但是有位地方主要领导依然出现在高速公路出口。远远地,习近平看到了,在车上就提出严肃批评,并嘱咐司机不要停车。随行的省委秘书长建议,人都来了,还是让他上车吧。司机这才慢慢停下来,让前来迎接的地方领导上了车。

  “你来干什么?”习近平一脸严肃。

  这位领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时语塞。

  “你以为省委下发的文件是儿戏吗?”

  “正好上午有空……”

  “你有空不能接待上访群众?不能批阅几个文件吗?”

  就在习近平和地方干部的一问一答中,周围的人感受到了习近平狠抓作风钉是钉、铆是铆的决心。

  这次“风波”之后,习近平要求省委办公厅对作风建设相关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彻底督查。他还向身边的工作人员和随行记者了解,有没有听说其他领导下基层时,地方上违反规定来高速出口迎接的?他反复强调,抓作风要有“钉钉子”精神,必须一抓到底。

  正如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就经常说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关于作风,习近平不但以“钉钉子”的精神常抓不懈,而且抓得很实、很细。比如,关于整治“文山会海”和规范领导活动报道,习近平就多次亲自授意有关部门制定相关规范,并率先垂范、做出表率。

  2003年5月,《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实施意见》要求在精简领导同志活动和会议报道的同时,进一步改进新闻报道,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多报道基层典型,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004年,省委、省政府又对提高公文处理质量和效率提出了要求,决定大力精简文件,切实提高公文处理质量和效率,以解决文件多、简报多和公文办理不及时等问题。

  “小事”着眼制订“大制度”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习近平正是从这样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入手,身体力行地告诉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当表率、“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并通过“小事”着眼,制订“大制度”。就这样,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倡导建立的“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政策文件”“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实施意见”“领导干部下访”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激浊扬清,影响、重构了浙江的政治生态。

  2005年浙江省委的“十项规定”第一条提出,坚持基层联系点制度,每位省委常委都要确定基层联系点,每年到联系点和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社情民意,解决基层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同样开宗明义提出“要改进调查研究”。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调研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一直坚持的优良工作作风和工作习惯。习近平在2003年初就主导制定了浙江省委《关于推进调查研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意见》,对加强调研作出了硬性规定:“省级和市县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分别要有两个月和3个月时间下基层调研,主要领导干部要自己动手写一至两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领导干部要在基层建立联系点,省级领导干部每年至少到联系点两次,市县领导干部要与基层点保持经常联系。”

  习近平是制度规矩的坚定执行者。从踏上浙江大地那一刻起,习近平每年至少用三分之一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和部门调查研究。“群众在党员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这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与基层群众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下基层调研,习近平必定会进村入户,走企业下工地,跟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聊天,与一线工人农民心贴心交流,实实在在地了解民情,倾听民声。

  调研中,习近平特别重视群众工作,真心倾听基层同志的意见。他经常和身边的干部讲,不要小看座谈会,对村干部和村民来说,可不是小事,一定要让他们在会上都有发言的机会。“如果参加了座谈会却没发言,回去后,大家问了,省委书记来开会你讲了什么?他怎么说呢?所以我们宁愿自己休息时间少一点,也要多听他们讲,向他们请教基层情况。越是基层来的,越是要让他们讲。”因此,习近平在基层调研时开的座谈会,往往是中午开到12时多,晚上开到7时多。会上,习近平总是要让基层群众个个发言,而且频繁地和他们互动交流。

  2006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习近平来到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召开座谈会,调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上,他看到基层干部很紧张,就对一位村支书诙谐地说:“当村支书你在村里是‘一把手’,家里是几把手啊?”看到省委书记这样和蔼,气氛顿时放松,话题由此打开,基层真情民意也自然而然地尽在掌握之中。

  下乡调研点多,习近平看得又仔细,经常误了吃饭时间,这时,地方上的同志往往提出来,最后一个地方不要去了。习近平都会拒绝,还告诫大家:这样是不行的。人家听说省委书记要去,老百姓翘首以盼,我们说不去就不去,老百姓不是要骂娘吗?于是,大家都饿着肚子继续跑。这种为工作没日没夜、寝不安席、食不知味的状态,对习近平来说是常事,下乡调研常常都是利用晚上时间赶路。他还在车上和大家开玩笑说:“我们都是‘游击队’,趁着夜色急行军。”

  作为沿海地区,浙江台风多发。习近平不但未雨绸缪地抓好防汛防台机制建设,还亲自到台风一线指挥、督察防台和灾后重建工作。难忘2005年7月下旬,台风袭击浙江,习近平亲自带队赶赴重灾区温州慰问受灾群众,在风雨中艰难跋涉,衣服裤子都淋湿了。在苍南观美镇,晚上7时多,习近平还一户户看望灾民,检查避灾点,亲自到食堂查看灾民吃得怎样。因为后续行程去平阳,路上还要一个小时,陪同的温州市负责人建议,先回市里吃饭,明天上午再去平阳,习近平严肃地说:怎么只想到自己回去吃饭,灾民有没有吃,有没有安顿好,我们不去看一下能放心吗?习近平坚持赶到平阳,慰问了许多灾民和种粮大户,接着又到瑞安查看电网抢修现场,回到市区已经过了晚上10时。习近平和大家一起匆匆吃了点自助餐,就召开抗台救灾情况汇报会,开完会已过半夜12时,第二天一早,又赶回杭州召开省委全委会。

  习近平亲自倡导的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制度更让浙江干部深受教育。不要等老百姓自己“找上来”,党员干部要主动先“跑下去”。有一年,习近平带队去江山考察,路经江郎山下,大老远看到一名妇女坐在路边。他走过时,这名妇女突然站起来,当场拿出一纸告状信。当地领导很紧张。习近平从容地接过一看,是反映土地征用问题的。他交代地方领导要好好了解,尽可能依法依规给予解决。他还当场指出,既要发展,又要维护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我们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老百姓生活得更好”。2005年6月,习近平到武义县后陈村调研,一下车就有位老人上访,当场递送材料。习近平接下材料,亲切地对老人说:“这个我带回去看,一定会给你答复,现在先忙工作,你看这样行不行?”老人很感动,当场要下跪。习近平赶紧扶起老人说:“千万别,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老人离开后,地方上的干部很紧张,害怕挨批评。习近平说:“不要紧张,这些情况,其他地方也有的,我当县委书记时也碰到过,没关系。有上访,要实事求是了解,能解决的,就要解决;即使不能解决的,也要向老百姓解释清楚。如果该解决的不解决,这就有‘关系’了。”

  这样以真心换真情的故事,还有很多。

  为亲身感受嘉兴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带来的变化,2004年3月23日,习近平坐上嘉兴的城乡公交车,“微服私访”。当天的驾驶员沈水根如今回忆起那段往事,依然十分激动。他回忆道,习近平这位“特殊的乘客”从101路公交车始发站嘉兴市火车站上车,至凤桥三星村公交站下车,并现场考察了101路三星村站点公交线路牌。当乘客反映余新镇与乍嘉苏高速公路接口处人来车往,希望安装交通红绿灯时,习近平当即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方便群众。

  习近平有一个重要观点,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强调,干部要跟着群众跳火坑。“我们的政策再好,如果不被群众理解,也难以贯彻执行。如果群众不听,你就先跟着群众走;群众跳火坑,你也跟着跳下去。群众觉悟了,从火坑里爬出来,最终还是要跟你走。群众跳,你不跳,干群关系就疏远了。你一起跳,感情上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

  不但“身入”,更重要的是“心入”。习近平对基层干部群众深沉的爱,在他的深邃思考里,在他的举手投足间,也在一个个让百姓真真切切得实惠的“红头文件”里。

  科技创新“生命力”

  建设绿色浙江、数字浙江、信用浙江,不但要靠体制创新,更要靠科技创新,通过狠抓“第一生产力”来落实“第一要务”。

  ——习近平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加强科技创新,尤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一再强调的。

  2006年3月,习近平主持召开浙江省自主创新大会,在全国率先作出了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省份的战略部署。当时在国内外引起不小轰动。会上,习近平指出,当前,我省进入了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在发展中仍是短腿,是瓶颈,是薄弱环节。同时,习近平还提出要组织实施“八大科技创新”工程,突出抓好具有基础优势、代表发展方向、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和技术领域,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发展。

  “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2003年4月28日,习近平考察国家海洋二所、省农科院、杭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管理中心等单位。他一边认真看,一边仔细询问,并与科技人员面对面进行交流,还听取了省科技厅、省科委等工作汇报。

  习近平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来,我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和区域间的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地区间、省市间的合作与竞争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展开。

  “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科学技术切实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我省的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习近平在座谈时谆谆教导大家。

  紧接着,习近平到全省各地的一些科研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作了广泛而又深入的调研。

  “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习近平曾在各个场合多次提及。

  “习总书记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作出了许多重要决策。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将他在浙江工作期间的科技创新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好。”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深有感触地说,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科技创新大省,科技创新始终有一股强大的“第一动力”。目前,浙江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3位,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居全国第4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6%。这强大的“第一动力”,来自习近平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

  在浙江这片热土,一项项科技创新的成果从纸上落地,既成就了科研人员,也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以及创新驱动战略的强力推进。

  2002年,习近平到任浙江不久就参加了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开启活动,表现出对这一在全国首开先河、用网络促进经济与科技结合的新生事物的由衷赞赏和大力支持。正是在他的重视和推动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网上技术市场。

  如今,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经过1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技术淘宝网”,形成由1个省级中心、11个市级市场、94个县级分市场和高新园区分市场、29个专业市场组成的省市县一体化信息发布平台。2014年底,浙江还建立了集“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共享”五位一体的省级实体科技大市场;2016年8月,建立了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同时,浙江各市县建立了51个特色实体科技大市场,实现了技术成果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交易服务模式。

  2017年9月6日,浙江科技创新再出“大手笔”,由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打造,以网络信息、人工智能为研究方向的之江实验室,在杭州人工智能小镇挂牌成立。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表示,要将之江实验室打造成为汇聚全球科研人才的开放型创新基地,跨学科集成的平台型创新基地,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于一体的枢纽型创新基地。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三版)

  “省校合作”引入“超级大脑”

  在浙江,有这么一家不同寻常的研究院,从合作意向洽谈,到正式签约,乃至奠基仪式,都是习近平全程亲自谋划决策,它见证了习近平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战略之重视,更体现了这位高瞻远瞩的领袖矢志不渝推进创新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浙江曾是一个科技资源小省,尤其是高校资源贫乏,缺少大院名校,而企业又对大院名校科研成果有迫切需求,这是长期制约浙江科技创新发展的短板。到浙江工作后,习近平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一直琢磨着,如何将这看似有限的资源无限拓展。与省外大院名校合作,便成为习近平的首选。

  2003年3月17日,习近平率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赴清华大学,商讨合作事宜。初步成果很快显现,就在这一年的12月31日,浙江省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约共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在签约仪式上,当时还是清华大学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的周海梦“火线履新”,被任命为研究院首任院长。2004年春节刚过,周海梦等7人来到嘉兴安营扎寨,搬进了临时办公场所。

  “习书记对研究院的发展极其关心,亲自过问,随时听取研究院的发展进程情况,还多次来实地调研。从谈合作到签约,再到审批手续,这么大的项目,进展速度非常快。”周海梦说。

  2004年3月23日,这个日子周海梦至今印象很深。那天,习近平来到嘉兴,特地去看了研究院选址的地方。

  虽然还只是一片空地,但习近平驻足良久,仔细地看了又看,并和科研人员交谈了许久。他说,知道大家现在条件很艰苦,但是希望大家暂时克服一下,加快工作进度。

  2004年上半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土地冻结半年。研究院总部创新大厦的建设规划工作也没有停止过。年底“解冻”后,项目立即进行审批,很快就获得通过。2005年4月10日,研究院总部大楼——创新大厦举行奠基仪式,习近平亲自赶到嘉兴参加奠基仪式,并与清华大学校长一起为大楼揭牌。

  从初建院时的7个人,到2008年新大楼落成时的近百人规模、体系完整的科研管理团队,这其中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习近平的大力支持和殷切关心。周海梦说,即便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依然心系研究院的发展。2008年10月,习近平到嘉善考察调研,专门去当时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设在嘉善的生物技术医药研究所调研。

  那天,调研结束下楼后,习近平颇有感触地对大家说:“当年研究院创建时和总部大楼奠基时我都来过,这次看到研究院发展很快,成果已经显现,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感到很高兴。现在看来,我们引进清华研究院是正确的,选择落户在嘉兴也是正确的。”

  “这个选择太正确了!”回想当年的场景,周海梦心情依然激动。

  此言不虚。以研究院为依托,嘉兴还专门规划建设了嘉兴科技城。截至去年底,该科技城累计建成研发、孵化基地超4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560多家,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今年6月,嘉兴科技城被评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2014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成立10周年之际,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日理万机的习总书记仍然惦记着研究院,他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10年来的探索实践证明,省校合作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有效模式,希望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不断巩固省校合作成果,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把长三角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与清华大学共建长三角研究院,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开展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等工作,推动了浙江科技进步与创新呈现突破式发展态势。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带领省有关部门负责人遍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习近平的引领下,浙江各地也以引进团队式、高层次人才和核心技术为重点,与国内外大院名校共建各种形式的创新载体。在宁波,当地已累计引进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和西电宁波信息技术研究院、中电科宁波海洋电子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院65家,预孵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0余个。

  狠抓“第一生产力” 落实“第一要务”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无论是大会小会,还是考察调研,多次强调“必须深刻认识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他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浙江要保持原有的领先地位,并进一步加快发展,要成为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建设绿色浙江、数字浙江、信用浙江,不但要靠体制创新,更要靠科技创新,通过狠抓“第一生产力”来落实“第一要务”。

  在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新昌县委书记邵全卯作为全国唯一的县域代表发言。新昌有何过人之处,为何能脱颖而出?邵全卯说,其实,新昌也曾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2005年7月4日,由于化工产业无序扩张,给新昌江造成污染,酿成群体性环保事件。那时,新昌几家主要原料药生产企业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虽然事件迅速得到妥善处理,但也付出了代价。

  新昌该往哪里去?困顿中的迷茫一时笼罩在新昌人心头。邵全卯说,就在这关键时刻,习书记来了。他在跟当地干部群众座谈时明确指出:“增长不是发展,发展不是无节制的,发展应该是与人协调、与环境协调的发展。”

  习近平的一番话,为新昌指明了方向——在发展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随即,一场力度空前的整治环境促产业升级的活动在新昌展开。如今,新昌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80%以上。2006年至2016年,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近3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从2012年的38.2%增长到2016年的49.6%。新昌发展方式正由要素驱动全面转向创新驱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越来越强。

  分管科技的原副省长毛光烈深有感触地说,新昌的华丽转身,正是浙江建设创新型省份的一个缩影。

  2002年挂牌的杭州高新区(滨江),可谓是浙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试验田”。在习近平的亲自关怀下,遵循“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发展理念,滨江不依靠土地财政增加收入、不依赖招商引资发展产业,而是按照内生培育、自主创新的思路,大力引进人才,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通过区域整体“腾笼换鸟”,实现整体“凤凰涅槃”。目前滨江区80%多的GDP、70%多的财政收入是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的,在国家级高新区中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两项排名均高居第二位,技术创新核心指标达到了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水平。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多次去浙大调研,“创新”几乎成为每次必谈的话题。在习近平的倡导下,浙江专门建立了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他还亲自带头坚持每年为大学生作形势报告。

  浙江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曦曾担任省委秘书长,在习近平直接领导下工作两个年头,他感触很深。“前后几年,我直接聆听习书记对浙大和全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直接感受到他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和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所作的一系列深刻思考,特别是对浙江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殷切期望和对师生员工的殷殷关怀之情。”张曦说。

  2007年元旦上班后的第二个工作日,习近平第18次来到浙大。“想来想去,新年伊始,我的第一个调研活动就安排到浙大,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浙大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浙大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实验室边看边听后,一落座,习近平便这样说道。

  在浙大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脑机系统实验室,习近平看得认真,问得仔细,还就有关问题与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探讨。他边走边说,创新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浙江大学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坚持创新不停顿,扎实工作不松劲,加快建设一流学科、创造一流的成果、实现一流的效益、造就一流的人才,在科学发展和自主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和引领作用,努力实现向创新型和研究型大学的新跨越。

  习近平鼓励浙大人充分发挥浙大多学科综合优势,使浙大成为创新文化研究和传播的基地,把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及创新文化移植入企业和社会各界,为构筑全社会的创新文化作出贡献。他还殷切希望浙大,要坚持以创新带动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把创新实践活动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走一条创新型教育之路。

  对于浙大的发展创新,习近平始终十分关注。在浙江工作的6个年头里,他就浙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对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成果多次致函表示祝贺:

  2003年11月25日,习近平发贺信,祝贺朱位秋、黄宪两位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2004年,在丽水召开的浙江省“山海协作”工程系列活动会议期间,习近平专门接见了由浙大等单位选送的科技特派员代表,并与他们亲切交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在2004、2005连续两年承办国家商务部“反贫困问题高级研修班”项目,习近平给予高度评价;2005年4月12日,习近平专程到毛江森育苗公司调研,肯定浙大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科技人员科研创新积极性,并鼓励毛江森院士专心致志多出科研成果、造福广大人民……

  文化创新“软实力”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习近平

  文化软实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政策并无特殊、陆域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模范生”,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力量,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浙江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传统,在于浙江人敢为人先、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人文精神。

  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带来的巨大力量。“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在《之江新语》的《文化是灵魂》一文中,习近平这样写道。翻阅《之江新语》,“文化”是个高频词,出现了160多次。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湖烟湖雨荡湖波。秋日的南湖,秋风徐徐,微波粼粼。2002年10月22日,嘉兴南湖迎来新上任的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而那天正是习近平履新浙江的第11天。

  “南湖是全国的南湖,红船是全国的红船,甚至应成为国外友好人士研究我们党史的基地。这是活生生的革命传统,年轻人容易淡忘,革命传统教育十分重要,要不断扩大影响。”习近平在瞻仰南湖“一大”会址时如是说道。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第一次提出并阐述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红船精神,指出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这篇文章还专门阐述了弘扬红船精神与实施“八八战略”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指出:“要在新的实践中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努力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走在前列;强调要在红船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不断强化前列意识,切实把走在前列的要求体现到精神状态上,贯彻到衡量标准上,落实到各项工作上,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努力为全国大局作出积极的贡献。”

  “习书记提炼的红船精神,科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洗雪耻辱、实现百年复兴精神的源头。由红船精神源起的一系列伟大革命精神一脉贯通,不断发展,汇聚成团结强大的民族力量,成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曾担任南湖纪念馆馆长的张志松深有感触,作为研究红船精神方面的专家,他和同事撰写的《红船精神》一书,对红船精神的提出与渊源、历史地位、史学内涵及其教育实践做了全景式梳理叙写和概括论述。

  2016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初心”在哪里?就在南湖红船里。“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

  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与红船精神相辅相成的是浙江精神。

  2006年2月5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强调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以此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这是对浙江精神的继承与创新,更是对今天的鞭策和对明天的引领。

  在这篇文章里,习近平开宗明义地指出:“浙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浙江精神世代传衍,历久弥新,始终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7年后的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而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也指出,红船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浙江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

  红船精神和浙江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提出并深刻阐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这块占全国1.1%的土地上,创造了占全国6.2%的经济总量,靠的就是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这是全省上下实施“八八战略”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也必须依靠这种精神。G20杭州峰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浙江干部要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这是习总书记对浙江人民新的嘱托与期待,是浙江人民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柱与精神状态,也是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再创浙江辉煌的新使命与新要求。

  从红船精神到浙江精神,体现了习近平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邃思考和远见卓识。

  “文化是灵魂”——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经常强调的这一思想内涵,十八大以后更是经常体现在其重要讲话中:“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洞察文化创新的深刻内涵:“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正是由于习近平对文化自信以及文化创新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早在2005年7月28日召开的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眼于不断增强浙江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在认真总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经验和启示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持续不断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的文化创新伟力。

  循着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勾画的蓝图、指明的方向,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在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基础上,接力提出建设文化浙江,并将其放在推进实现“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加以谋划部署,赋予浙江文化建设、文化创新以新的内涵和使命。

  后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的这句古语,创新是他主政浙江的一条主线;创新也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思考。

  其实,只要仔细研读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的两部著作,就不难发现:

  《之江新语》,精髓就在于一个“新”字;署名“哲欣”,寓意在“浙江创新”;《之江新语》全书60多处提到“创新”一词;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紧扣一个“新”字,全面反映了习近平对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实践探索。

  面对新的征程,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浙江将继续坚定不移沿着习总书记亲自谋篇布局的“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推向前进!


浙江日报 “溯源新理念 大潮起之江”特别报道 00002 挺立潮头开新天 2017-10-06 浙江日报2017-10-0600008 2 2017年10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