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龙窑复燃思乡情 非遗串联万国心

蒋守洋 张金蓉 龚书弘 楼高健

  月到中秋分外明,又是一年团圆日。佳节之际,“中秋团圆 义乌印象”——“我们的节日”走进义亭系列活动在义乌市义亭镇缸窑村鸣锣开场。

  缸窑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以制陶闻名,已有千年制陶史。义亭月饼则是世代义乌人“舌尖上的中秋”。

  在这个举家团圆的日子里,当地村民和中外游客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在传统古村落过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节。

  龙窑复烧 小小陶器寄托乡愁

  “千年古窑,万年长久,干!”义亭镇的缸窑村龙窑广场一时鼓乐齐鸣,窑工们举起手工烧制的陶碗,将自酿黄酒一饮而尽。老窑工抡起锤子,砸开窑门,将已经烧制了七天七夜的陶器从复烧的龙窑中相继取出。

  缸、坛、罐、瓶、壶……一件件陶器无不在制陶匠人的手中,完成了从泥块到百态的塑造。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制陶人坚守在缸窑村,创造了火与土淬炼的传奇。

  “这批陶器厚实精美,成色不错,烧制得很成功。”老窑工陈有范用满是老茧的双手抚摸着这些“孩子”,满脸欣喜。

  据史料记载,义乌早在汉代就有了陶器生产,缸窑村就曾出土过汉代陶器。缸窑村最早的龙窑叫“鹤窑”,后来村里又相继建起五座龙窑。六座龙窑的窑火在义乌大地上炎炎燃烧,传承千年,长盛不衰。如今,长60米,宽2.3米的北宋“老窑”还依然静卧村中,迎日送月。而本次复烧的龙窑长近百米,是1969年所建,整个窑里以大缸套小缸方式存放了1500余件坯品。今年的9月24日点火后,缸窑村重现了当年烈焰熊熊的火热景象,终于在中秋成功开窑出陶。千年窑火重燃,让制陶技艺有了新的传承。

  匠心守艺 乐享非遗欢度佳节

  除了庄重的开窑仪式外,道情、剪纸、百子灯、婺剧,义乌的非遗项目一一呈现,这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让中外游客大饱眼福,不少人纷纷上阵体验。

  婺剧是义乌人最喜爱的传统艺术之一,每到中秋,缸窑村里总少不了婺剧的锣鼓之声。“金鹁鸪嘞、银鹁鸪嘞,飞来飞去飞义乌嘞……”,国家级非遗项目义乌道情传承人叶英盛带领弟子唱响了久违的义乌道情渔鼓声。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义乌道情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曲艺界独树一帜。看婺剧、听道情,勾起了一代人的儿时记忆。

  “用绣花针刺出各式各样的花鸟吉祥图案,做一盏灯需要刺出成千上万个孔。”义乌非遗百子灯技艺传承人冯彩芝一边介绍着,手上的活却一刻也不停歇。这个集绘画、剪纸、刺绣、设计等于一身的手工艺品是义乌最具特色的中秋花灯样式。百子灯造型别致、做工考究、针刺均一、图案精美,寓意“百业兴旺,子孙满堂”,吸引了全场人的目光。

  造型别致的香球同样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香球是用新鲜的柚子为基础,“柚”谐音“佑”,插满365支香,祈福家人团圆,一年平安。中秋之夜,在义乌城乡,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前或阳台上点燃香球。插满香的香球,晚上看去犹如天上闪闪发光的月亮,天上的月亮是圆的,义乌人家门口的香球也是圆的。

  甜蜜义亭 各国友人品味中秋

  义亭镇,被誉为“红糖之乡”,他们从土地里提炼着甜蜜的味道。“义乌三宝”之一的红糖,主产区就在义亭。每年深秋,当地的空气中都弥漫着甜甜的糖香。在中秋,团圆当然也少不了甜蜜。对义乌人来说,吃月饼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义亭月饼就是每到中秋舌尖泛起的甜蜜味道。

  义亭月饼,当地人又叫“起酥”“油酥”,具有形似满月、色泽金黄、红印加盖、皮薄酥脆、甜而不腻的特点。作为浙中地区“苏式月饼”的代表,义亭月饼承载了一代代义乌人的乡土记忆。红糖、芝麻、红绿丝、五仁,各式各样的馅料紧紧包裹在饼皮当中,传递着团圆,也传递着浓浓的情谊。

  当天,来自法国、英国、瑞典、土耳其等国的外国朋友们看到现场正在手工制作的义亭月饼,也纷纷系上围裙、戴上手套,跟着月饼师傅制皮、包馅、压模、盖章,一道道工序做得有模有样。来自马来西亚的张云玲和丈夫一起边听讲解边操作:“我们在义乌经商,之前只吃过义亭月饼,这是第一次亲眼见到月饼的制作过程,很特别,也很有意思。”

  在义乌,数以万计的国际友人在这里经商、安家,也深深地爱上了中国的文化。“我爱义乌,中秋快乐!”来自喀麦隆的一名留学生兴奋地说,能够参加此次中秋体验活动他很开心,通过参与现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龙窑复燃思乡情 非遗串联万国心 2017-10-06 浙江日报2017-10-0600004 2 2017年10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