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农科赤子 一心为农

——追忆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一成

  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到省农科院调研时提出:科研人才都应该到生产的主战场上去。在省农科院,有一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留学国外的老“海归”——王一成,他时刻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嘱托,多年如一日,以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崇高的为农情怀,服务在养殖生产一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上虞养殖户阮张峰哭了,江山养殖户林金法哭了,临海养殖户邓利荣哭了……

  9月15日一早,杭州殡仪馆,全省不少养殖户从四面八方赶来。在灵柩前,这些大男人泣不成声。

  让他们如此悲恸的逝者,是一名兽医——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一成。

  多年来,王一成服务过全省1000多家规模养殖场,亲手解剖病死猪上万头,化验标本5万余项(次),检测血清抗体40万项(次),多次遏制了可能造成重大疫情的动物疫病扩散。在广大养殖户心中,王一成对他们恩重如山。

  搞了20年科研

  他拿起了“解剖刀”

  临终时,病床上的王一成体重已不足90斤。他那帮助过无数养殖户的双手,此时显得无比消瘦。

  轻轻握住这双手,前来探望的省农科院领导、同事红了眼眶。他们知道,曾常年拨弄显微镜的王一成,当初是怎样毅然决然全身心扑在猪病防治事业上,成为全省养殖户最信赖的大专家。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一成就先后留学澳大利亚、美国,研究成果两次在国际顶尖病毒学杂志上发表。从美国回国后,他回到省农科院,成为省农科院动物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带头人。

  本世纪初,我省生猪规模化养殖迅速发展,猪病防治成了影响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然而猪病临床诊断人才奇缺。面对生产一线“猪病没人可看”的现状,搞了近20年科研的王一成主动请缨转向临床方向。一双手拿起了“解剖刀”,从此就再没放下。

  1999年12月31日晚,杭州下沙某养殖场突发严重疫病,面临病毒扩散风险。时任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徐子伟、副所长鲍国连在现场焦急万分,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王一成临危受命,前往控制疫情。

  到了养殖场,不等场里的技术员赶来,王一成就自己跳进了猪圈。那夜天寒地冻,王一成穿着单薄,顶着北风在猪场仔细观察每头病猪的症状,和大家一起制定了防疫和处置方案。等他们忙完,已过了凌晨2时。

  多年后,徐子伟才知道,那天竟是王一成的42岁生日。

  “王一成研究的所有问题都是从生产实际中来的,养殖场遇到什么问题,他就研究解决什么问题。”省农业厅兽医专家顾小根认为,王一成堪称“浙江猪病防控第一人”。

  有一年,我省暴发了一种新的动物疫病,可专家们对病理莫衷一是。当时,王一成从大量的病死猪解剖、诊断中得出结论,认为是蓝耳病为主的多病原混合感染。基于他的结论,我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应用后有效控制了疫情,该防治措施在省外也得到了借鉴应用。

  “王一成同志自觉践行习近平同志的嘱托,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和学习榜样。”今年9月1日,在省农科院举行的向王一成同志学习会上,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汤勇饱含深情地评价。

  养殖户有需要

  他永远不会拒绝

  王一成办公室的书柜中,满满当当都是与猪病相关的书籍,但也有一本厚厚的《羊病临床诊断》。

  “猪医”王一成怎么还研究起羊病?记者向他的同事一打听,原来,因为省里几乎没有专门给羊看病的兽医,一些养羊的农户就带着病羊慕名找到王一成。于是,王一成便自学起了羊病诊断。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只要我们有需要,不管任何时候去找王老师,他没有不答应的。”温岭养殖户林金法对几年前的那件事仍记忆犹新。

  2012年的除夕夜,林金法的温岭绿牧畜禽养殖场突然暴发疫情,生猪大量死亡。多耽误一天就是几万元的损失,顾不得过年,林金法连夜向王一成求救。

  大年初一,王一成一早就开车赶往温岭。来到养殖场,他一头钻进猪圈,拖出一头百来斤重的病死猪解剖。“那猪通体发黑、肚子胀得滚圆。”林金法回忆道,“这种隔天的病死猪,我们养猪的都不敢轻易动刀,因为实在太臭了。”

  戴上老花镜,年近花甲的王一成没有丝毫犹豫,一刀下去,一股恶臭迎面扑来,边上的林金法阵阵作呕。王一成却连头都没转一下,埋头解剖。他一连解剖了十来头病死猪,准确找到了病因,控制住了疫情。

  2014年夏天,王一成90岁的老父亲病重。王一成连续4个多月在医院陪夜,白天却照常工作,不曾请过一天假。偏巧,江山天蓬牧业暴发疫情,总经理毛慧敏打来电话请王一成前去诊断。王一成第二天一早便驱车赶到江山,解剖了十来头病死猪,完成诊断后当天又急匆匆地开车回杭州,继续陪夜。

  王一成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养殖场,总要把养殖场的定位收藏到手机地图里,这样下次自己一个人也能开车找到。

  许多养殖户看王一成每次都是自己开车来,都劝他改坐火车,他们负责接送,可王一成却总是不肯。

  “王老师总是说,他习惯了自己开车,坐火车太费时间。”同事袁秀芳说,“我知道,王老师是想早一些把取来的病料带回实验室化验,早一些把更具体的防疫方案交给养殖户。”

  这些年,王一成先后跑废了两辆私家车,总里程超过60多万公里,从来没为此报销过路费、汽油费。

  这么多年来

  他出诊分文未取

  送别王一成时,上虞养殖户阮张峰泪流满面:到最后,自己还是没法报答王一成。

  2004年,阮张峰的父亲突然离世,20来岁的他毫无准备地接过了养殖场。那时候,养殖场资不抵债,单银行贷款就有600多万元。雪上加霜的是,那年养殖场又暴发了疫病,每天病死的猪比卖掉的还多。

  焦头烂额之际,素不相识的王一成伸出了援手。那阵子,王一成几乎每周都要赶来看诊。在他的帮助下,初出茅庐的阮张峰挺了过来。如今他的养殖场有生猪存栏2万多头,年产值6000多万元。

  为养殖场出了这么多力,王一成却似乎和阮张峰有些“见外”。“10多年了,他从未收过我一分钱诊疗费,甚至连一顿像样的饭都没在我这里吃过。”阮张峰说,王一成每次来上虞都避开饭点,若是正巧赶上,王一成会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吃好了再来。

  众多养殖户中,临海市绿之源畜牧有限公司的邓利荣和王一成格外投缘,称得上是忘年交。

  2016年5月的一天,邓利荣接到了王一成的电话,说有事找他聊聊。直到几周后,邓利荣才得空前去相见。

  见了面,王一成和他聊的都是以后养殖场该怎么防疫。邓利荣当时心里还犯嘀咕:“难道往后王老师不管我了?”

  聊到最后,王一成才淡淡地告诉他:“我已被确诊为胃癌晚期,时间不多了。”原来,在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王一成抓紧时间完成手头的科研课题,继续开车外出为早先约好的养殖户解决问题。

  直到一个月后,将手头的事情安排妥当,他才将患病的事告诉了单位领导和养殖户,之后回家告诉了自己的妻儿。

  今年9月12日上午10时50分,为浙江广大养殖户操劳一生的王一成,还是没能躲过病魔的侵袭。

  王一成虽然走了,但他的多年心血和科研结晶仍将为浙江养殖户们继续提供支持和帮助。养殖户们难忘王一成的好,他们噙着泪水,深深三鞠躬:“王老师,请您放下操劳,一路走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农科赤子 一心为农 2017-09-22 5133421 2 2017年09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