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文章导航

聚天下英才 建名城名都

宁波广揽人才引领创新发展

  聚天下英才 建名城名都

  宁波广揽人才引领创新发展

  王丹静 勇祖轩

  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当前,宁波正朝着这一目标奋发前行,集聚海内外人才,加快构筑“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引领性、长远性作用的“四梁八柱”。

  在发展路径指引下,宁波未来城市蓝图由“三江时代”向“钱湖时代”“滨海时代”加速迈进,“拥江揽湖滨海”的都市形态加快形成,发展能级、城市品质即将迎来新的跨越式提升,亟需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兴人才就是兴宁波”理念,以“真金白银”的政策、“真心实意”的服务、“真抓实干”的劲头,广揽人才为城市发展提质升级增添持续动力。

海纳百川,延揽四方英才

  人才,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第一资源,宁波未来城市发展需要集聚“高精尖缺”人才。

  2015年8月,宁波出台了前所未有的人才发展新政策25条,以特优政策揽才,对高级以上人才给予15万~300万元安家补助,对创客人才、基础人才给予购房总额2%的购房补贴,并首次制定人才分类目录、首次实现对各类人才全覆盖、首次建立了创业扶持的动态升级扩面机制等“九个首次”。2016年6月,又出台深化实施“3315计划”意见,明确提出在原有100万~2000万元引才资助基础上,给予最高1亿元顶尖人才资助、2000万元信用贷款额度、500万元企业发展扶持、400万元省“两创”配套资助、300万元上市补助、200万元人才成长奖励和50万元购房补贴,建立起企业发展、人才成长、资本对接、服务保障等持续扶持机制。目前,宁波还在酝酿一系列重磅引才政策,将进一步提高资助额度,扩大资助范围,全力打造人才政策比较优势。

  与此同时,宁波还创立品牌,举办特色活动聚才。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已连续举办11年,并带动了各区县(市)举办人才科技周、精英引领活动周等配套活动和人才对接洽谈活动,吸引海内外“高精尖缺”人才。今年5月份,在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上,吸引了业界精英1500余人参会,总规模达5000余人次,期间正式签约高端人才科技和产业项目38个,总额近370亿元。持续举办“3315计划”系列大赛,连续举办四届“全球新材料行业大赛”,已落户人才企业30余家,促成融资对接近20亿元;举办首届全球智能制造创业创新大赛,在欧洲、北美和亚洲开展分赛区选拔、路演,吸引110余个人才项目参赛,目前12个获奖人才项目中已有4个在宁波注册落户。

  宁波还注重自主培养人才,以特有工程育才。深入实施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扎实推进制造业人才提升工程。同时,持续推进电子商务、教育卫生、社会工作、文化、法律等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筑巢强基,搭建平台载体

  发挥人才高地虹吸效应聚才。宁波正在全方位打造多层级、宽领域、全覆盖的高水平人才平台体系,形成“高端人才育高端产业、高端产业筑高端平台、高端平台聚高端人才”的新格局。

  打造园区型平台,通过建设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中科院新材料初创园、机器人小镇、海洋金融小镇、意大利CSMT(中国)中心等特色产业园区,为各类人才在宁波创业创新提供广阔舞台。目前,新材料科技城新引进落户人才项目企业74家,计划投资总额超亿元。

  建设院所型平台,主要瞄准全球科技创新前沿,落实引进共建科研院所支持政策,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已集聚高端人才1000余名。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已完成国家十大标志性机器人研发中的七项,成功自主研发全球首个十八轴双臂机器人。此外,还成立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建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与诺丁汉大学共建诺丁汉余姚国际研究院,加快推动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落地。

  在此基础上,宁波立足民营经济特色优势,引导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7家、院士工作站9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5家。通过与中芯国际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快速集聚集成电路领军人才,引导宁波康泰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杭州湾生命科技园,目标集聚生物医药企业170余家、科研人才8000余人。引导企业“走出去”“请进来”用好外国人才,如2016年宁波均胜集团成功并购美国百利得集团,现已拥有4所高水平海外研发中心,集聚外国人才近1000人,取得了汽车高端智能电子、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一系列创新成果,集团年销售额达200亿元。

厚植优势,对接市场导向

  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人才工作转型发展。宁波通过政府搭建平台,让市场在人才开发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巧做“红娘”,构筑市场对接渠道。投入10亿元建成宁波科技大市场、股权交易中心等新型人才项目展示对接平台,开展线上信息发布、融资邀约、网上竞拍、路演推介、对接洽谈等活动,建立起线上线下互补、场内场外互动的资本与人才项目合作对接机制。宁波科技大市场成立半年多来,促成民间资本与1100余个人才项目“联姻”,成交额达20亿元;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成立1年,已挂牌各类人才企业838家,其中149家已获民间资本近20亿元投资。

  巧用“杠杆”,建立市场投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和指挥棒的作用,以政府适度出资、主动让利和市场资本参与的方式,成立海邦、创投、才·富、天使等基金,撬动千亿元级别市场资本投向人才创业创新,如海邦人才基金投资的东蓝数码、天衡药业等4家人才企业被上市公司并购,民间资本投资回报率超10倍。对以投资引进人才的机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目前宁波市“3315计划”人才团队中,民间资本投资率高达80%。鼓励保险公司面向人才企业提供研发中断、产品研发责任、新产品试用、知识产权融资保险等新险种,给予最高50%保费补贴,并设立科技信贷风险池,对民间资本因投资人才企业产生的不良贷款给予最高30万元代偿,为民间资本投资人才项目“保驾护航”。

  巧建“温室”,打造市场孵化体系。大力发展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成立首期规模4000万元的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人力资源产业基金,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推动人力资源企业向“人才+资本+互联网”全生态链模式转型,打造一站式“拎包创业”孵化机制。目前,宁波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超910家,2016年实现营业额220余亿元、利税6.4亿元。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建设运营人才项目孵化平台,打造创业指导、对接落户、技术支撑、股权融资等创业创新生态闭环,已建成甬港现代、“盛世方舟”、摩米创新工场等重点“孵化综合体”50余个,为人才企业初生成长提供梦想摇篮。其中,甬港现代积极开展各类孵化活动100余场,服务企业800余家,已孵化企业350余家。

创优环境,携手助力发展

  留住人才,环境是关键因素。宁波全力优化人才发展各项保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阶段服务为持续服务,让人才在宁波安居乐业、安心发展。

  深化改革,做优制度保障。着眼向用人主体放权,实施高校、医院编制备案制,通过核定备案员额解决高校、医院新增事业编制,对涉及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用编计划核准方面,在空编范围内适当予以放宽,保障人才引进需求。实行因公出国分类管理,允许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出国批次数、团组人数、在外停留天数等。建立以行业协会、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制度,已在6000余家企业开展工程师自主评审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其中海天集团成为全省第一家以企业为主体制订高级职称评价标准和组织省级评审的单位。着眼为人才松绑,出台事业单位科研人才离岗创业创新办法,对离岗期限、保险关系等进行了规范,如支持离岗创业的殷安建导演成立影视公司,直接给予900万元股权激励。推动高校院所开展股权、期权激励,科研人员可获最高95%的成果转化收益,在甬高校、科研院所基本都出台了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的实施办法,宁波大学规定专利转让收入按8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规定以作价入股方式进行转化的科技成果,最高可按90%分配给成果完成人。

  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和要求,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创新全过程、一站式优质服务。同时,持续从专业对口部门选聘优秀干部担任“助创专员”,“一对一”、组团式为人才企业提供发展谋划、融资股改、市场对接、项目申报、人才招聘等方面高效服务。

  生活保障上,实施以住房、家庭、健康为重点的“3H(Housing、Home、Health)工程”,建成1.2万套人才公寓房,持续落实人才安家补助、购房补贴政策。去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发放各类人才购房补贴、安家补助7.6亿元。设立人才专户,对引进的在宁波无合法固定住所的拔尖及以上层次人才,允许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成年未婚子女和符合投靠条件的双方父母随迁落户。多渠道帮助引进人才解决配偶就业问题,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问题,以及优化人才医疗保障。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宁波广揽人才引领创新发展 2017-09-20 浙江日报2017-09-2000004;浙江日报2017-09-2000014;浙江日报2017-09-2000015;浙江日报2017-09-2000021;浙江日报2017-09-2000008;浙江日报2017-09-2000016 2 2017年09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