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文体

武术融入校园,浙江中医药大学学子获“双料王”

内修医术 外练功夫

  一早一晚斩获两枚金牌,这是太极拳新秀张仁材的“功夫”——

  9月7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大学组男子太极剑比赛中,浙江中医药大学大四学生张仁材以9.66的高分,战胜众多对手获得冠军。9月7日晚,张仁材以9.66的同样分数,摘得大学组男子太极拳比赛的冠军。

  上武为平天下,上医为治未病,武术与中医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在诞生这个“双料王”的浙江中医药大学,一直以来都把武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有武术新秀带领学生学习武术文化外,校园里人人都学太极拳,在学生运动会期间还推出温馨的针灸推拿按摩服务,处处展现出中医学子的担当和情怀。

  书生习武纯粹专一

  走上赛场,张仁材目光沉稳坚定,动作潇洒飘逸。

  走下赛场,这个大男孩显得阳光自信。说起与武术结缘,张仁材说,小时候调皮捣蛋,是老师眼里的“三差生”。12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走上了习武之路。

  练习武术艰辛不易,训练生活更是单调枯燥。2007年,张仁材进入温州体校,开始练太极拳项目。一个星期只学一招太极拳动作,每天重复练习200次,在别人看来非常枯燥的生活,他却乐在其中。

  “教练要求每天练拳5遍,我却自己增加要求,每天10遍,一年3600遍,10年3.6万遍,肯定能练出真功夫。”正是因为有这样超人的毅力,他在中学阶段就获得多个省市级武术比赛冠军。

  “当决定要去做一件事时,一定要坚持,因为时间会给你最好的答案。”从当年的“三差生”到有责任感的大学生,张仁材说,是多年的刻苦训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张仁材的老师、浙江武术队教练龚国慧说,获得双料冠军的张仁材一下子成为了同学们的榜样,也带动了更多同学练习武术,“从现场学生观众的激动表情,就已经明显感觉到,大家对武术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人人都有功夫绝活

  在本届学生运动会中,浙江中医药大学除了太极拳新秀参赛外,还有一位南拳选手,针灸推拿专业的大四学生王思成。

  虽然在比赛中没有拿到奖牌,但他仍觉得收获满满。结合所学专业,王思成已成为学校武术队的半个队医。在备战训练中,他随身携带银针,随时准备为队友针灸、刮痧,以缓解训练所带来的疲劳和疼痛。

  像王思成这样既懂得武术,又精通中医的学生,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为数很多。不少学生没有上场比赛,但他们的“功夫”活,令前来参赛的运动员、教练、裁判赞不绝口。

  比赛期间,浙江中医药大学2号楼的“晨曦针推医院”好不热闹。这个创立于2003年的团队,主要由中医专家、研究生、本科高年级学生等组成,他们正在用熟练专业的手法为参赛运动员、教练等活络筋骨、消除不适,并针对个人情况提出保养建议。

  走进诊间,干净整洁、古朴温馨,接待人员热情地询问想喝什么茶;近看标签:清肝明目茶、健胃消食茶、补血养颜茶……细细分了好几种,斟上一杯,散发出清清淡淡的药香味。

  2016级针推专业研究生孙海榉是“晨曦针推医院”的一员,今年是他在“晨曦”服务的第7个年头。他练习武术10年,对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十分了解。“练习武术的人往往有腰部、膝盖、踝关节的损伤,这些都很常见。”这一次,孙海榉主动报名参与学生运动会医疗服务。

  武术中医同根同源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眼中,无论是张仁材夺冠,还是王思成展现风采,都不是出乎意料的事。内修医术,外练功夫,早已成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服务赛场的大学生志愿者徐畅告诉记者,太极拳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体育课的一项内容,有两个学分。这意味着,浙江中医药大学近1.5万名在校学生,每个人都会点太极拳功夫。

  “在教学上,我们要求入校的每一个学生掌握太极拳。这是学校的传统,而且近年来推陈出新,课程建设、竞技能力都在发展,这就是学校的特色体育文化。”浙江中医药大学体育部主任骆红斌说,全民健身已成为国家战略,青年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浙江中医药大学普及武术教育有着别样的意义。

  “武术和中医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骆红斌说,一直以来,武术和传统中医文化同根同源,一些大医学家往往也是大武术家,如华佗、孙思邈等。在他看来,今后,武术和医学结合发展,太极拳和中医结合发展,值得推广到全世界。

  练习武术的同时,张仁材和王思成也时刻不忘传播武术文化。大二时,张仁材主动撰写策划方案,组建“太极健康行基地”,让更多年轻学子了解太极、喜爱太极。

  在他们看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带动全民健身风尚,习武之人责无旁贷。“武术是生活的艺术。”张仁材说,希望有一天能把太极拳练到炉火纯青,为推广太极拳出自己的一分力。


浙江日报 文体 00004 内修医术 外练功夫 2017-09-09 5005573 2 2017年09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