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深读·人文世界

王伟平 点亮乡村儿童梦想

  在丽水市遂昌县大柘镇中心小学,有一个微缩版的自然博物馆,蛇、蛙、蟹、甲虫、松鼠、兔子、蟾蜍、蝾螈等动植物标本陈列其间。这是科学老师王伟平一手建起的科学实验室。

  今年58岁的王伟平,坚守乡村教育37年,收获无数荣誉。最近几年,他获得的荣誉更加沉甸甸:2014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获评2015年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入选2016年央视“全国最美教师”。

  “小学科学课是科学的启蒙,是每个孩子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的火种!”王伟平研发、制作近500件教具、450多件动植物标本,用双手为孩子们建成了一座令城里孩子都羡慕不已的科学实验室。

  王伟平上科学课从不照本宣科,他认为,必须在课堂上通过实物观察,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学校教具匮乏,想让学生做实验成了一种奢望。他决定给学生们创造条件,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材和标本。

  每到一地,他就自掏腰包采集样本。在舟山买回海马、海螺、海螃蟹,在海南买回海星、海胆,在福建太姥山买回寄居蟹。他工资不高,但买教具却从不节省。当他把这些标本拿到课堂上时,同学们的眼睛亮了。

  一次,他去遂昌开会回校,路上看见工人在开采石英矿和花岗岩,于是下车采集标本。当他返回公路时天色已晚,早已没有了往来客车,只好把一筐石英矿和花岗岩哼哧哼哧背回学校。“当时,有人说我是傻子,我觉得做这样的傻子值了,因为我已经为上《岩石》课做好了准备。”王伟平说。

  还有一些标本,却是王伟平冒着危险采集来的。

  1992年暑假,王伟平与同事前往白马山捕捉蝴蝶等做标本。他们冒着蒙蒙细雨爬上人迹罕至、毒蛇出没的白马山主峰,待了整整3天,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山泉,晚上就住在林场的一间小木屋里。下山的那一刻,他的脚步变得轻快,因为孩子们又有新标本可以观察了。

  不过,王伟平还是因为这种“傻气”付出了代价。

  他制作标本常常一做就是十几个小时。一次,他又熬夜制作一只灰喜鹊标本。由于过度疲劳,一不小心,左手食指被沾有防腐剂的铁丝刺破。防腐剂含有砒霜,他的手指肿了,手臂也肿得厉害,后在镇卫生院前后治疗一个多月才康复。

  除了动植物标本,他还自制固体热胀冷缩分组实验仪器、测量太阳高度仪和温度表教学模型,为各班建立“生物角”。他的科学课深受学生欢迎,他辅导的学生中有65人次获得国家、省、市、县等各级知识竞赛和实验操作竞赛奖项;他制作的动植物标本和实验器具也多次获奖……

  他说:“能够让学生多学一点科学知识,我愿意做傻子。”

  让人敬佩的是,吃亏的“傻事”,热心肠的王伟平总是抢着做。

  他练就水电工、木工、泥水匠等十八般武艺,成了学校的小工匠,一干就是十几年,不要任何报酬。一次,王伟平为学校修理水管时,不慎从3米多高的梯子上摔下来,造成腰椎粉碎性骨折。虽然经过治疗痊愈,但是留下了后遗症,腰弯不下去,遇到变天腰就疼。

  就是这样一位身体不太好的人,却成了献血达人。十几年来,他先后献血共计2.79万毫升,还与朋友一起组建了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成员从原来的8人发展到现在的50余人。王伟平还加入遂昌县微笑志愿者服务队。5年来,他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为游客发放宣传资料、提供旅游咨询服务。

  王伟平先后在遂昌县石练镇大茂坑村小学、石练镇中心小学、大柘镇中心小学任教,一次又一次主动放弃调进县城任教的机会,一辈子都在乡村学校转。10年前,他在遂昌县城买了房、安了家。家到学校有20多公里,来来回回这样奔波,何苦呢?可他说:“乡村学校需要我,乡村的孩子们需要我。我可能这辈子都在乡村教书了,这是我的荣幸。”于是,放弃进城扎根农村,他又成了别人眼里一根筋的“傻子”。

  三十七载,扎根乡野呕心沥血,只为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王伟平的身上洋溢着满满正能量。教师节来临前,他的心愿只有一句话:“我希望,在我的学生当中,将来能走出几位科学家。”

  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浙江日报 深读·人文世界 00009 王伟平 点亮乡村儿童梦想 2017-09-08 4981948 2 2017年09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