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托起人才梦
——“产城人融合”的余杭实践
本报记者 万笑影 实习生 袁秀佳 通讯员 励波
核心提示: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紧紧抓住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关键环节,谋划实施一批最能补齐发展短板、最能激发潜在优势的重大人才举措,让各类人才充分集聚,让智慧才华充分施展。为真正做到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杭州市余杭区提出“产城人融合”理念,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聚产业兴城市,以兴城汇人才,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上月初,杭州市余杭区正式公布了《余杭区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作为配套,“人才新政十条”同时亮相。
短短20余天后,余杭区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创业人员公共租赁住房补贴申请操作办法,国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扶持管理办法,引才荐才激励管理办法等“人才新政十条”配套细则悉数落地。
好政策的背后,是余杭区的求贤若渴。为了给各类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余杭区提出“产城人融合”理念,形成了打造产业生态、构建产业平台、造就产业新城三部曲。
引才,捧着真心来
在位于余杭区的未来科技城(海创园),记者遇见了微泰医疗器械(杭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攀。
7年前,郑攀决定离开美国硅谷,回国创业。
从苏州到杭州,他走访了很多地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余杭区有个海创园,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前往。
“那是2011年1月,杭州下了一场很大的雪。”郑攀至今记忆犹新。他们沿着文一西路一直向西,过了绕城高速路口后,感觉远去了都市繁华:畅通而有些清冷的路上,只有几处闪着黄光的交通指示灯,道路两旁是连片的芦苇荡。他开玩笑说:“仿佛来到了记忆中熟悉的乡野。”
那时候,海创园一期工程还处在地基开挖阶段,管委会大楼矗立在一小片低矮的厂房中。看到这一切,郑攀心里“七上八下”。
但沿着泥泞小路,跟园区招商局工作人员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一处又一处,边看边听他们介绍招引人才的政策和园区的发展定位后,郑攀的心里越来越踏实,很快决定落户海创园。
回国创业,郑攀选择的项目是无导管贴敷式智能胰岛素泵。当时,这项技术国际上刚起步研究,国内还是空白。“医疗器械,特别是技术综合度高的高端医疗器械,从开发到上市要有相当长的培育时间,失败风险也较大,所以非常需要落户地的理解和支持。”他回忆。
而海创园细致的服务、朴实的作风,让他真切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当月,微泰医疗(杭州)有限公司在海创园注册成立。“登记注册那天,外面大雪纷飞,我们不知道办事流程,他们就专门派人陪同我们到临平的办事大厅一项一项办;当我们研发产品需要厂房时,他们就陪着我们四处去看,直至我们满意为止。”
一点一滴,郑攀都记心间。他认为,在自己的逐梦路上,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的重视与扶持是最强有力的支撑。
一晃7年快过去,郑攀收获了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计划专家、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中国“千人计划”专家等多项荣誉。伴随着这些荣誉,微泰医疗也从最初的一个设想产品,到现在无导管贴敷式智能胰岛素泵正式在国内上市……
急人才所急,想人才所想。在致力于“店小二”服务的同时,余杭区积极完善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如在特色小镇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举办主题沙龙、专项培训等活动,加强高层次人才直接的交流合作……着力破解创新创业难题,为人才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入驻艺尚小镇后,杭州云衣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杨帆,感觉与同行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在今年5月23日由临平新城管委会主办的时尚产业链对接会上,听艺尚小镇的设计师平台、服装品牌企业、租衣平台等介绍品牌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目标后,杨帆感慨:多交流沟通,才能碰撞出思想火花。
而对杭州安道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刘栋来说,搬进未来科技城的健康谷之后,最让他感到欣喜的,就是余杭区政府与浙江大学共同建立的拥有价值6000余万元生物医药研究实验设备的创新药物成药性评价公共服务平台。
“这个公共服务平台,可以进行药物设计与合成、化合物分析测试、制剂开发、药物代谢及动力学、药效与生物学评价、临床前安全评价。”刘栋认为,这是“想到了医药企业的心坎上”。
聚才,打造“强磁场”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
吸引徐清华和他的团队从上海来到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正是中翰盛泰医学谷的一个民营孵化器——医智汇创新工场。
作为一个专注于医疗体外诊断领域、生物信息与个体化诊疗技术的开放式创新孵化器,由于入孵企业关注的领域集中,医学谷可以实现多个平台共享。其中一个,就是依托中翰盛泰研发中心的科研孵化共享实验平台,可以为孵化企业提供实验、临床、中试、注册、示范性运用等覆盖整个研发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
2015年底,徐清华初次来到园区,最让他心动的是可以“拎包入住”的实验室。“如果我们自己建实验室,不但需要上百万元的投入,还至少耽误近半年的时间。”徐清华创立的杭州可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肿瘤分子诊断,“时间就是金钱,尽早完成研发,就可以压缩成本产生效益”。
除了平台共享,孵化企业之间还可以实现技术上的互补,上下游渠道的合作。医智汇创新工场负责人唐涛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园区企业普优生物公司曾在生物血清提纯遇上难题,而另一家企业博茵生物公司刚好是这方面专家。技术帮助过程中,博茵生物公司发现普优生物公司的产品正好是他们的原料,于是,不但难题解决了,普优生物公司还成了博茵生物公司的原材料提供商。
目前,医智汇创新工场已集聚了40余家孵化企业,其中一半专注于产品研发,另一半专注于商业模式创新。类似普优生物公司和博茵生物公司,企业之间擦出了越来越多的“火花”。
医智汇创新工场,是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孵化集群的一个缩影。目前,园区形成了以浙江省生物医药孵化器为中心,以中翰盛泰医学谷、贝达梦工场、东湖高新生物医药加速器、普利临床试验基地为基本点,其他各科创园区为辐射圈的“有核无边,一园多点”平台。
放眼整个余杭,以各种孵化器为平台给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空间、资本及一站式、专业化孵化的故事正不断上演。
在梦想小镇,作为第一个孵化成功的项目,“遥望网络”已搬入未来科技城的绿岸科技园进行产业化运作,遥望中国手游基地一期1.8万平方米投入使用,30余家手游合作伙伴入驻,手游产业集聚中心初步形成。
“从孵化到加速再到产业化,梦想小镇正积极打通周边区域在‘空间、配套、产业、政策、招商’方面的隔膜,构筑起‘全景式’‘接力式’的产业链条和企业‘迁徙图’。”梦想小镇相关负责人解释,将孵化成功的项目积极推介到周边科技园和存量空间,一方面可以加速产业化,另一方面小镇还能引入新项目孵化,从而形成滚动开发的产业良性发展路径。
如今在余杭,民营孵化器已有70余家,招引创业人才4万余名,入驻项目4200余个,一条贯穿整个城区的特色小镇产业带正在形成,一个由打造重点平台到向区级层面整体推进的战略蓝图正徐徐展开:
往西,在未来科技城(海创园),重点布局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力争将其打造成浙江乃至全国的“硅谷”。
往东,在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重点布局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在临平新城,重点布局服务时尚设计、电子商务等产业。
往北,在良渚新城,重点布局文创产业、休闲产业;在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布局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这些平台,让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才都能在余杭找到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定位的创新创业舞台。
留才,有家的感觉
“辅导君”创始人叶睿智觉得,企业想做大做强,除了选择正确的前进方向和目标,还要看创业氛围。而他将团队搬到梦想小镇,就是看中了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创业氛围。
“‘辅导君’是一个专注初高中在线辅导的教育平台,梦想小镇紧邻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而且入驻创业企业间定期交流,相互分享经验,非常利于创业团队发展。”叶睿智说。
“做好人才工作,要进行系统考虑。传统的‘开发区’‘工业区’等模式已不能满足高层次人才对创新创业环境的需求。”余杭区委组织部(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余杭区提出“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将人才工作和产业化发展统一部署,和城市化建设统一推进,实现向建设产城人融合一体的“城市”转变。“让创业人才进则坐拥城市配套、创业无忧,出则享受田园气息、回归自然。”
去年底搬进艺尚小镇后,JAC品牌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Roze不止一次说过,小镇鲜花和绿植环绕,像极了她的故乡温哥华。从她的工作室望出去,便是大片的草地绿植和花海,河港上还有鸟儿飞过,“如今,我有两个家乡,一个在加拿大,另一个就在艺尚小镇”。
创业、创新、就业环境不断优化,让余杭的人才集聚效应逐渐凸显。用郑攀的话来讲,刚来余杭创业时,每晚回到他入住的人才公寓,只有一两户人家有灯光,而现在这里环境优美,人丁兴旺,越来越有家的感觉。
为经营好这个“家”,余杭区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发挥党管人才工作的杠杆效应和辐射作用,盘活用好人才,鼓励人才创新,释放人才最大效能,实现人才最大价值。
如今,大批精英齐齐涌向余杭、“安家”余杭。据统计,截至目前,余杭区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550名、“国千”专家115名、“省千”专家14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增量位列全省首位。集聚创新创业人才2万余名,形成了一支以“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这里有近7000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孵化器,其中1000余家拥有较好的产业化基础,600余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