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养生

历史与时代交融 力量与美感兼备
专家学者钱塘江畔共话“弄潮儿”

  历史与时代交融 力量与美感兼备

  专家学者钱塘江畔共话“弄潮儿”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钱塘江畔,热潮涌动。

  自今年6月起,首届杭州钱塘江文化节在江干区持续火热进行。

  在这场长达数月的文化盛宴中,主办方陆续推出“诗韵钱塘”杭州钱塘江诗词大会、“弄潮杯”全国书法大赛、“钱塘论潮”可持续发展国际文化论坛等21项多姿多彩的活动。

  作为钱塘江文化节的重头戏之一,钱塘江文化节吉祥物“弄潮儿”的征集已进入最后的评选阶段。截至目前,组委会已经收到500多幅吉祥物形象作品,包括“喜羊羊之父”黄伟明、美国漫威公司绘画X-Man的衍生系列漫画封面创作者本杰明、日本著名绘本作者市原淳、日本著名插画师WARUIDA等,都纷纷提交了自己的原创作品(详见本报9月4日第12版报道)。

  这些充满灵感、色彩纷呈的作品,描绘出了人们心中各具神采的“弄潮儿”形象。而更为重要的,通过这样一次参与面广泛、引发各界热烈讨论的形象征集活动,意在深度挖掘和展示钱塘江文化的内涵,从而进一步推动沿岸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

  由此,8月底一众“重量级”的经济、文化、社会学者,齐聚在钱塘江畔的城市阳台,就“弄潮儿”形象及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展开了一场热烈讨论。

  “弄潮儿”需要充满力量:

  自信、拼搏、敢为人先是核心精神所在

  在来稿的设计作品中,我们看到,吉祥物形象丰富多样、构思各有千秋。对于“弄潮儿精神”的解读,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时尚潮流”者有之,赞“不畏凶险”者有之。

  而圆桌会上的学者们,从更具人文底蕴与精神深度的层面,于这些异彩纷呈的设计作品与思路中,敏锐地总结出了几个充满了“钱塘江时代精神”的关键词:自信、拼搏、敢为人先。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胡坚将“弄潮儿”三个字拆解开来,提出在人物形象上是个“儿”,即一位充满活力的少年人;在设计背景上需要有“潮”,突出钱塘江的气势磅礴;而最关键的,是必须要突出“弄”这个动作特征,给人以拼搏的、奋斗的、自信的感觉,这样才能符合钱塘江文化的内涵。这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可。

  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陈野则侧重于强调一种“力量感”。在她看来,弄潮儿形象可爱的、“萌”的一面固然有,但其更重要的精神核心,在于一种拼搏的、奋进的、不惧风浪的态度。尤其,本次吉祥物征集活动,是由政府作为形象宣传的主体,那就更应该深入挖掘钱塘江文化中的这些精华要素,作为活动的目标,也就更应该突出一种“力量感”。“少年、潮水、红旗,这些都是很好的能代表弄潮儿精神的象征元素”,她说。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导吴飞同样认为,在向大众传递价值方面,应该突出形象积极向上、自由奔放的一面。因此,与现场的许多专家一样,一幅来自民间的“舟人渔子图”稿件,博得了他的喜爱与认同。

  “弄潮儿”需要有传承感:

  从历史和传统人文艺术中发掘符号

  这样一种自信积极、被众人所公认的“弄潮儿”的精神内涵,并不是一朝一夕确立的,更不可能“速成”,而是深深地扎根于钱塘江的厚重历史、两岸人民千百年来的集体记忆之中。

  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强调,从历史、传统和古典审美中去发掘最能代表“弄潮儿”的符号,是这场集体大创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早在北宋的时候,越文化就开枝散叶、远播海外”,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徐吉军介绍说,“那么,什么样的形象最能让如今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浙江人感受到认同呢?” 在他看来,钱塘江这条浙江人民的母亲河以及在潮水之上自信、活力、豪迈的弄潮儿,无疑是其中最一目了然、最能提供“归属感”的意象。他还提到,在弄潮儿形象来稿中,有不少直接采用了鱼的形象,也不失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选择,“‘坐拥’钱塘江和西湖,要知道,早在南宋时期的纪念品中,就有很多采用了‘鱼’的表现形式。”

  浙江工业大学和山堂艺术设计与文化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以栋同样认为,表现“弄潮儿”的精神气和艺术感,需要从历史遗赠、传统艺术、传说故事中找到符号,然后进行创作。“杭州有着几千年的吴越文化,其后是南宋文明,如今长三角更是当今中国的重要经济地区。而江干,又可以说是杭州的窗口、客厅。这些‘家底’,要充分挖出来”,他说。

  在孙以栋看来,当地的神话传说、剪纸版画、传统建筑,都是很好的素材和灵感来源,甚至本身就是象形文字的汉字,也可以作为设计符号加以应用。

  为了说明这种古典审美元素的应用,他还特别提到了G20杭州峰会会标。一个简洁抽象的桥的意象,一方面很好地凸显了杭州的江南水乡特色,另一方面又寓意与世界沟通交流,可谓设计上的妙笔生花。

  “弄潮儿”需要博采众长:

  国际视野和地域特色兼而有之

  站在后峰会、前亚运的历史性时刻,“国际化”的视野和志向,是今日的“弄潮儿”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面。

  在圆桌会上,专家学者们的另一大共识便是,“弄潮儿”的形象需要具有时代感和大格局。因为,“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一美好的寄语,不仅是对于杭州和浙江来说的,更是站在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全球的高度出发的。

  正因如此,来稿中富有时代活力的“水滴机器人”的设计形象,赢得了不少专家的认同。“水滴的形状象征钱塘江畔,机器人制造又是当下最前沿的国际化产业”,吴飞这样解读“水滴机器人”背后独具时代感和开放性的寓意,“‘弄潮儿’这个形象,除了高昂的精神以外,还需要与当地的地标特色和产业特点相结合。”

  吴飞的这个观点,得到了现场不少专家的赞同。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徐勤同样认为,在发掘“弄潮儿”形象的过程中,宏大视野和现实聚焦缺一不可。“对于弄潮儿精神的发掘,要站在历史和现实交融的角度上,要结合地域标识度与美感,给人以强力的印象和记忆”,他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热烈的讨论中,除了论证弄潮儿精神和形象所需要涵盖的方方面面,专家学者们还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就人物形象、地域传播、艺术审美、工艺制作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周小瓯谈到,设计师在制作一个吉祥物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背后的理念,又要兼顾到美学。最后,还需要考虑到后期缩放、打印、制作的可行性和成本等实用问题。

  孙以栋则进一步提出,吉祥物形象推出之际,不妨同步考虑相关形象的公仔、器物、礼品、服装等产品的制作,以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而江干“本土”的干部、江干区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也在会上对于“弄潮儿”形象建设,提出了自己独到而全面的见解。他认为,发掘当代“弄潮儿”的形象,便是要突出其勇敢、自信、拼搏的精神状态。在外延上,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强调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弄潮儿”既要有拼搏无畏的历史形象元素,又需要具备大气开放的时代精神;其次,要将钱塘江的地域特色与现代美感相结合,既要展示钱塘江特有的地域性,又要表现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化的美感;最后,还要使得“弄潮儿”形象符合杭州拥江发展的战略、浙江人民勇立潮头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兼顾吉祥物在未来商业开发上的延展性。

  通过此次圆桌会,一众专家学者们在逐步深入探讨的过程中,进一步厘清了“浙江精神”“钱塘江文化”“弄潮儿精神”之间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自信”“拼搏”“敢为人先”等一系列显示钱塘江文化精神特质的关键词。

  目前,动漫领域的专家及各路文化学者们,还在紧张地参与“弄潮儿”形象的最后筛选中。9月底,钱塘江文化节吉祥物形象将最终定稿并正式推出。

  (图片由钱塘江文化节吉祥物“弄潮儿”征集主办方提供)


浙江日报 养生 00008 历史与时代交融 力量与美感兼备
专家学者钱塘江畔共话“弄潮儿”
2017-09-06 浙江日报2017-09-0600005;浙江日报2017-09-0600007;浙江日报2017-09-0600006;浙江日报2017-09-0600008;浙江日报2017-09-0600009;浙江日报2017-09-0600010 2 2017年09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