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美丽乡村

400多篇《梯田日记》记录遂昌一个高山村的转型之路

茶树坪的稻子熟了

  400多篇《梯田日记》记录遂昌一个高山村的转型之路

  茶树坪的稻子熟了

  本报记者 聂伟霞 县委报道组 刘鸯鸯 肖靓

  核心提示:海拔1100米的遂昌高坪乡茶树坪村,有300多亩梯田长期荒废。从去年5月开始,村党支部书记黄久富带领村里的老农“荒田造梦”,种上高山稻,又向全国众筹销售生态大米。他还拿起纸笔写梯田日记,将图文分享到互联网上。春去秋来,400多篇日记记录着一个高山村如何紧紧追赶时代的步伐以及人们的喜悦、艰辛、追求与梦想。

  初秋,茶树坪村的垄垄梯田,碧绿一片。水稻已结出稻穗,山谷里飘着淡淡的稻花香,青翠稻尖头碰着头,铆足了劲往上长。

  白天,村党支部书记黄久富带着20多名留守老人在田埂上拔草;傍晚,他又像往常一样,坐在村口大树底下写起了日记:“2017年8月31日,星期四,晴。今天是社员连续拔草的第20天,田垦上的草已拔了大半面积。粗略估计,要把320亩梯田里的草都拔除,还需两天时间……”

  记录、拍照、上传、发送……指尖上,老农们的一天,就这样通过云端传向全国,也将这位村支书渴望乡村复兴的期盼传递出去。

41名老农的“荒田造梦”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9月1日,黄久富的日记这样开篇。此刻的黄久富,正如当年的词人一样,听着田野中传来的蝉声、蛙声、人声,心中已充满丰收的喜悦。

  “再过20来天,稻谷就可以收割了。老伙计们都说,种了一辈子的田,今年的高山稻谷结的稻穗最饱满。”黄久富半蹲着,小心翼翼地“扒”开稻丛,沉甸甸的谷穗开始弯下了腰,这是全村50多位老农坚持用古法耕种、洒下辛勤汗水换来的。一想到开镰之日,小山村也将迎来一拨拨来收割稻谷的游客,他不禁喜上眉梢。

  眼前的黄久富,一米七几的个头,憨厚腼腆,不善言辞。年轻时,他种过田,打过铁,做过生意,是当地村民眼里最能干的小伙子。30来岁时,黄久富回到村里担任村支书,后来又连续9届当选村支书。“要致富,找久富!”这是高坪乡茶树坪村村民对黄久富的美称,亦是对他的肯定。

  近年来,在他的带动下,茶树坪村先后通过“拍卖好空气”、开办民宿、种植杜鹃花等方式,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变成了热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然而,当乡村旅游出现同质竞争的趋势,而“未来谁来种地”的忧虑愈发沉重时,他又将目光投向村口那几百亩高山荒田。

  “40多年前,这片田曾是我们茶树坪村人的‘粮仓’,大家都像爱惜生命一样守护着它。”提起这300多亩梯田,今年70多岁的村民黄久生陷入了回忆之中。

  那时候,种粮是村民唯一的收入来源。黄久生一家有6口人,一年的温饱就看能否种好自己的3亩梯田。及至上世纪90年代,当种田的经济效益每况愈下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纷纷走出村庄,外出务工时,稻田便渐渐荒芜了起来。

  2016年5月23日傍晚,黄氏宗祠里灯火通明,一场关于梯田开发的村民大讨论,整整延续了5个小时。参加讨论的,全是脸上刻满岁月年轮的60岁以上留守老农。

  “种田的日子太苦!”“当初搞旅游就是为了不种田,怎么越走越倒退了……”刚听到提议时,老农们纷纷摇头。

  “这片田,不能一直荒下去了。我们村生态好,空气好,如果梯田稻米种好了,我们也多了一条增收路。”一直在旁沉思的黄久富这样劝说。

  此起彼伏的质疑声中,他做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决定:村集体以高于均价30%的承包价流转荒地!理由很简单,不能让农民吃亏,得给愿意流转的农户兜底。

  被这一决定感动的老农们咬咬牙说:“种了几十年的地,还能种亏不成?”当晚41位老农自告奋勇当起梯田的种植“管家”,包括黄久富在内的3名村干部每人贷款3万元,作为梯田的启动资金,以每亩350元承包价从村民手里流转了首批260亩梯田,成立遂昌县云上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第二天,出于记账方便的考虑,黄久富提笔写下了第一篇梯田日记,大致意思是记录糊田埂、看水的人数。整篇日记共20字,语句不顺,错字频现,却记录下了老农们“荒田造梦”的开端。

千米高山出现了不少新名词

  翻查黄久富的梯田日记,2016年5月30日那篇是第一次突破。

  这一天,梯田日记的字数首次破百,内容除了农民和梯田,还出现了“农旅融合”“网络众筹”“原生态”等新兴词汇。原来,为了将这块梯田耕耘得更好,黄久富找上遂昌县副县长赵文明商谈发展思路。几个小时的谈话,给黄久富植入了新的发展理念。一回到家中,黄久富便迫不及待地把收获写在了日记中。

  “几十年没写过作文,很多字都不会写了,连‘网络’的‘络’字都写了好几遍。”黄久富红着脸说,上学的时候,他最怕老师叫他写作文,但为了写好《梯田日记》,他专门从儿子的书柜里找出了一本发黄的《新华字典》,一边想一边查一边抄,短短百来字的日记竟写了整整两个小时。

  这几年,遂昌电商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全国农村电商强县先行县,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社会参与的“赶街模式”风靡全国。而这一次,当“智慧乡村”“互联网众筹”等新名词,与茶树坪的古老农耕文化发生碰撞时,这个隐秘的高山村一跃而起,站上了“互联网+”的风口。

  经过几天的反复讨论,黄久富和村干部们决定通过互联网向全国众筹卖大米。仅仅一周时间,高山稻米“体验师”“爸爸带你割稻子”两个众筹项目吸引了1000多人参与,筹集资金共25.6万元,认筹者涉及22个省市的136个县。

  合作社还与41位老农签订梯田种植的“三不原则”:即不打农药、不上化肥、不喷除草剂,采取古老的方式让水稻自然生长。从插秧、除草到收割,全部坚持手工劳作;计划要养1000只鸭子与稻同田、松土捕虫……这是黄久富与老农的共同约定,亦是对每一位众筹者的承诺。

  后来,在当地知名电商平台“赶街”公司的帮助下,黄久富申请了“避暑休闲养生高坪”微信公众号,每天向外视频直播稻田种植实况以及自己的梯田日记。

  “2016年7月9日,梯田遇见了1号台风‘尼伯特’,41位老农24小时值班轮守4个晚上。倾盆大雨‘倒’向小山村,老农们每隔一小时就到田里放水,防止大水冲到田里。”

  “2016年8月2日,县农业局送来了700个田间捕虫器,刚开始大家都很好奇,装盏灯也能抓住虫子?今天,试了试,果然很神奇……”

  “每天,我都期待着黄久富的日记。朴实的语言,记载着山区老农对新生活的追求和梦想。”一位参加第一批高山大米众筹的网友曾这样在微信上留言。这些肯定,成了黄久富坚持写日记的最大动力。

  秋风送爽时,百里稻花也飘出了山旮旯。2016年9月25日,首届高山稻米收割体验活动开幕,5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认筹者集结在金色的田野里,割稻、打谷、扛担,将当天收割的5000多斤稻米抢购一空。

日记里的雄心慢慢变为现实

  随着黄久富的成功“探路”,高山梯田的生态红态正在不断释放。

  去年“双十一”当天,茶树坪村的高山生态米卖到脱销,凌晨1时,两万多斤大米通过赶街公司,源源不断地销往3个国家和国内27个省(区、市)的网友手中;村民林冬莲经营的“杜鹃开怀”农家乐,下半年营业额迎来了9年来同期的最高值;乡间的鸭掌菜、水芹菜成了“热销”旅游地商品,笋干、茶叶、赤豆等原农特产品下半年的成交额高达32万元;2016年,茶树坪村全年游客采摘体验人数达到3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800多万元……

  2017年春节刚过,漫步在白雪皑皑的梯田上,黄久福已是踌躇满志。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年,我们继续开创,将茶树坪村‘云上梯田’打造成农旅融合的中国首个‘梯田公园’,供都市游客来茶树坪村呼吸清新空气之外,同时感受梯田所具有的绿的生机、收获的喜悦、白雪的惊喜……全年美景不间断;从插秧到割稻,再到稻草摄影等,让‘田趣’活动全年无休。”

  如今,日记里的雄心正慢慢变为现实。

  今年,村里又开荒了40亩梯田,农事“管家”增加了10位,78岁的老农也要自告奋勇地加入这种支“追梦”的队伍中来。

  2017年5月8日,对于黄久富来说是个大日子。茶树坪村成为2017遂昌“农旅融合体验游”的首站,3万名游客蜂拥而至,直奔村口的那一片梯田。他们在梯田里抓鸭子、撕名牌、拔河,在泥浆里摸爬滚打、欢笑嬉戏,一场“农旅融合”的盛宴正好填补了杜鹃花旅游的淡季。

  这正是黄久富们所期待的结果:通过发掘丰富的乡村生态资源,把广阔的乡野变成有趣的景区,进一步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

  “今天,我又接待了一批当地旅游开发公司的人,他们有意向要和我们合作,共同开发农事体验产品,将运作主体交给市场。接下来新开发的梯田露营、梯田咖啡节等‘田趣’农耕项目也吸引了众多上海、温州的商家来洽谈。”8月22日,黄久富在日记里憧憬着茶树坪村的未来:从卖生态米到卖“田趣”,庄稼汉成了旅游从业者,游客成为梯田的主人,山水资源变成了资本,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这片充满生机的梯田公园还将继续“走红”。

  夕阳西下,村口的梯田被染成了金黄一片。竖立在村口的一块巨大显示屏上,错落有致的农房、干净整洁的村庄,高山上的梯田、牧场以及老农们辛勤劳作的场景,经由视频传输设备清晰传向了山外……


浙江日报 深读·美丽乡村 00011 茶树坪的稻子熟了 2017-09-05 浙江日报2017-09-0500005;浙江日报2017-09-0500006;浙江日报2017-09-0500008;浙江日报2017-09-0500009;浙江日报2017-09-0500007;4965915 2 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