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人文世界

纪录片 电影市场清流来袭

  纪录片《二十二》上映近3周,票房已突破1.6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市场首部票房破亿的纪录片。再往前看,今年纪录电影或纪录片类型剧情片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冈仁波齐》票房直指一亿,《重返·狼群》豆瓣评分高达8.1分,《摇摇晃晃的人间》在全国点映了近600场……

  纪录电影,何以杀出重围完成“逆袭”?这些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题材严肃、真实而直指人心,或追求真善美,或记录真实历史,它们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恰恰是电影市场所稀缺的。

  不仅是电影,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那些有筋骨、有情怀、有温度的作品,能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也只有这样的文艺作品才能受到大众的欢迎。

纪录电影

实现完美逆袭

  最近的电影市场,纪录电影迎来了集体爆发。讲述二战时期“慰安妇”受害者的《二十二》排片逆势上扬,上座率仅次于同期正在热映的《战狼2》,上映第六天票房破亿,成为中国电影市场首部票房破亿的纪录片。截至8月29日,《二十二》的票房成绩已经达到了1.66亿元。

  此外,用纪录片手法呈现、讲述藏族同胞生活故事的《冈仁波齐》,上映以来票房已经突破9000多万元,上座率更连续多日保持第一,豆瓣评分高达7.7分;讲述被人类收养的小狼重返草原的纪录片《重返·狼群》至今收获了3293万元票房,豆瓣评分高达8.1分;拍摄女诗人余秀华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虽然没有正式进行院线公映,但靠着观众自觉的“点映”,已经在全国放映了近600场。

  其实,从去年开始,纪录片就成为电影市场的一股清流。《舌尖上的新年》是一部关于“重回时间”“寻找年味儿”的电影,透过中国广袤大地上奇特的年货食物,串接一个个新年故事,展示东方文化习俗,用鲜活的镜头语言保存一部民族生活史和文化档案,带观众重寻传统习俗和年味儿,豆瓣评分8.4分;《生门》聚焦每一个家庭都会面临的生育问题,记录了4位产妇及其家人在医院生产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考验,豆瓣评分8.5分。

  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6年国产纪录电影总票房分别是3163万元、7795万元,同比增长74%、146%。到了今年,一部《二十二》已经打破了去年5部国产纪录电影票房的总和。

  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纪录电影集体爆发,说明好的纪录片完全可以在中国电影院打动中国观众,甚至制造票房井喷。只要有好电影,中国电影观众、中国电影市场随时可能被迅速激活并且爆发出更强大的力量。

人文情怀 直抵观众心灵

  纪录电影何以完成“逆袭”?首先是题材和品质。这些电影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题材严肃、真实而直指人心,鼓舞人们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它们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恰恰是电影市场所稀缺的。

  《二十二》中,导演郭柯拍摄了22位“慰安妇”老人极其珍贵的影像资料,记录了老人们劈柴、煮饭、喂猫等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没有刻意去揭开历史的伤疤,但却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窗。透过这扇窗,我们没有看到无尽的沉重和刻意的煽情,却看到了这些老人心中始终不灭的光明和希望,那些真情实感,足以令人潸然泪下。

  幼年流浪的韩国人毛银梅被骗到了武汉的日军慰安所,在那里度过了4年。70余年过去,住在湖北孝感农村的老人说一口流利的湖北方言。在慰安所的4年像是被橡皮擦去了,她对着郭柯的镜头说:“我记得一点,不记得一点。”曾两次被抓进慰安所的李爱连老人,现在养了一群野猫,猫吃过饭她才肯吃,说起过去,老人只淡淡地说:“17岁以后我没有提起过这些了”……

  导演范俭在《摇摇晃晃的人间》里,记录了女诗人余秀华在成名之后试图摆脱不幸的婚姻并掌控自己命运的故事,一种鲜明的女性视角。有女观众看完《摇摇晃晃的人间》留言道:“相比诗歌,我更关心余秀华的生活,关心她的爱……看到余秀华,仿佛看到了自己。”

  温州籍导演施秋荣的《内心引力》则记录下7位创业者的热忱、艰辛与梦想。纪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生门》等同样聚焦于现实题材,不断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范俭认为,纪录电影集体爆发,固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更重要的是内容上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让很多观众投入情感。“那些千篇一律的电影令人审美疲劳。观众在成熟,他们更愿意通过看电影来思考,而不只是娱乐,纪录电影将成为一个很好的出口。”

  越接近群众,就越容易打动群众。反映人民关切,文艺创作才能充满活力。拿《二十二》来说,导演郭柯在几年的时间里,克服了种种拍摄困难,把老人们当作自己的奶奶,与她们交流、交心。“你不跟她们说话,她是什么都不会说的,就像普通老人一样。你对她笑,她对你笑。她们没有杂念,你对她好,她也会对你好。你千万不要那样想‘你是一个导演要完成一个作品’,而是和老人去玩,把她们点滴的生活都记录下来。”郭柯说。

  拍《内心引力》则像一次西天取经。施秋荣和胡弦这对夫妻导演分头行动,用一年半时间,跑了5个国家、20多个城市,拍下8万多G素材,后期剪辑用了两年多时间。

  《冈仁波齐》的拍摄就更艰辛了。为了拍摄出真实的状态和生活环境,剧组坚持在海拔三四千米、甚至5000米的高度拍摄,剧组里的人纷纷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最后克服了诸多困难才完成拍摄。

  正如范俭所说,创作者只有静下心来、深入生活,精益求精,才能创作出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作品。

渠道多样 拓展放映空间

  一旦脚踩坚实的大地,艺术的热力将喷薄而出。这些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纪录电影,求真、崇善、向美,让正能量更强劲,自然能够得到观众的喜爱与拥护。

  不过,尽管市场对于艺术电影的渴求逐渐强烈,但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依然狭小。发行经费举步维艰、捉襟见肘,如何找到“对”的观众,成了目前大多数艺术电影面临的最大问题。

  一个观众群体不该被忽视,那就是二线以下城市的观众。“如今不少所谓的‘小镇青年’都有大城市的生活背景,他们接受了文化熏陶,品位不俗。相比之下,大城市里看片的机会更丰富,小城市里的观众,会更渴望看到打动人心、发人深省的艺术电影。”施秋荣说。

  正因如此,“众筹点映”在偏远地区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上悄悄流行开来。所谓“众筹点映”,即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发起,征集观众共同观影,满足一定的人数后,便可向影院预订放映场次。相比过去影院不排片观众就看不了的“被动看片”,点映的方式更主动也更灵活。

  今年6月,《内心引力》登陆全国院线,但由于前期宣传不足,排片率很不理想。施秋荣夫妇很不甘心,于是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起了百城观影活动。朋友们开始接力,一个月内,上百个城市有了发起人,《内心引力》被带到了原本没有计划放映的地方。比如温州平阳县水头镇的曹小姐很希望家乡也能看到正能量的纪录片,以此来弘扬真、善、美,于是组织了一场《内心引力》的放映,很快就征集了不少人,受到了当地影院的大力支持。

  “商业片靠明星、流量、宣传去吸引观众,观众之间的共性没有那么强烈。而艺术电影本身的受众相对较小,更能精准定位到某一类人群。很多观众甚至会自发寻找赞助商,或者动用个人的人脉,邀请主创、名人等嘉宾到现场交流互动,甚至有人自掏腰包制作观影的纪念品。在一些城市,文艺电影的众筹点映成了当地小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大象点映”运营肖副球说,众筹点映从受众那一端出发,帮助艺术电影找到真正想看的观众,这对于国内现有的发行体系来说是很有利的补充。此外,众筹观影的上座率都在80%以上,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影院的利益,对于创作者、影院和观众来说,是一种“三赢”的局面。

  除了众筹点映,艺术电影还以更多样的方式进入观众的视野。去年,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成立,迈出了分线发行实质性的一步。今年8月25日,奥斯卡获奖作品《海边的曼彻斯特》成为全国艺联推出的第一部分线发行的海外影片,在全国66个主要城市、超过100家影院上映,这意味着一条“无形”的艺术院线渐渐成熟。

  从事纪录片行业许多年,范俭说:“由于纪录片相对小众,过去想要拉投资比较难。现在,网络平台和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愿意进入纪录电影领域。但不管投资、观众如何变化,最重要的还是创作者要加强精品创作的意识,拿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来。”


浙江日报 深读·人文世界 00011 纪录片 电影市场清流来袭 2017-09-01 浙江日报2017-09-0100006;4904460;浙江日报2017-09-0100007;浙江日报2017-09-0100009 2 2017年09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