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一“加”一“减”,优势凸显

  山娃子有春天 勇夺全省第四

  新昌高新园区勇闯天涯 创新永不停歇

  陈全苗 胡茁苗

  前不久,最新一期浙江省高新区评价结果出炉,新昌高新园区排名全省第四,而前三名都为杭州、宁波两地的国家级高新园区。这无疑是新昌县创造的又一个“奇迹”,突然间改变了很多人对于这个“山区小县”的全部概念。

  因为在许多人的概念中,新昌除了闻名中外的大佛寺、天姥山和极为火爆的“玻璃栈道”,名头响亮的“大佛龙井”和“新昌小京生”,还能有什么?却不知,新昌真正让人眼睛一亮的,竟是高新科技以及高端智造业!

  2015年,新昌县在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成了全国学习推广的“新昌经验”。这其中,集聚了大量“行业翘楚”的高新园区。

  到底是什么,让新昌高新园区能在强者林立的浙江省,拥有如此惊人的能量……

一“加”一“减”,优势凸显

  翻开新昌高新产业技术园区的发展史,它的开篇似乎有些尴尬——在2001年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时,它还只是一个仅有2平方公里面积的小园区。

  第一次“起飞”,始于2005年的整合提升。

  应该说,2005年的整治,完全是迫于无奈。因为当时,开发区内占主导地位的轴承、制药企业,特别是胶囊企业,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此,新昌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在全县开展了长达10年的强势整治,一大批重污染项目关、停、迁、并,治理范围覆盖电镀、印染、制药、轴承、机械等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做好“减法”的同时,又大力引进、扶持新兴战略性产业,专心致志地做好“加法”。

  10年间,随着一大批高端智能产业不断进驻园区,不但防止了产业的空心化,更换回了高新园区的华丽转身。

  2015年,园区正式迎来了以创建“智能装备小镇”为标志的再一次“腾飞”。

  智能装备小镇,是闻名全国的新昌科技创新体制萌发的一颗“新种子”,它以智能装备制造为核心,致力于发展航空智能装备、制冷智能装备、交通运输智能装备、纺织印染智能装备,并同步发展智能装备创业服务、智能装备商务商贸、智能装备文化旅游和生活服务等。它的面积虽只有3.46平方公里,却展示了新昌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昭示着“新昌工业”已迈入了向高端产业稳步发展的新篇章。

  短短一年的努力,智能装备小镇就被列入了“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而16年的努力,高新园区也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浙江省转型升级试点园区。

  目前,规划面积29.87平方公里的新昌高新园区,已形成了由南岩科创商务区、梅澄高端装备区(智能装备小镇)、潜溪旅游度假区三大区块组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内,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智能纺机装备、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园区现拥有规上工业企业98家、上市公司8家,集中了“三花控股”“日发精机”“万丰奥特”等十多家国内赫赫有名的“行业翘楚”,而“日发航空”“浙江恒鹰动力”“五洲新春”等高端装备企业的横空出世,更让园区成了新昌经济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一个“桥头堡”。

  园区内,已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4家、省级研究院16家、省级技术中心12家、省级研发中心23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1家。

  今年上半年,高新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9.42亿元,同比增长8.09%。而园区的工业总产值,已占到了新昌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6%!

  而最近一两年,高新园区根据“三城四化”战略部署,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和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朝着建设一个现代科技新城的目标全面进发。

“黑马”腾跃,心怀“全球视野”

  按照一般人的思维定势,处在现代工业技术“顶端”的航空发动机,似乎很难与新昌这样一个山区县有什么交集。新昌,却硬是完成了这样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今年5月26日,一个专业生产“航空发动机叶片”的项目——浙江恒鹰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昌高新园区梅澄区块(智能装备小镇)举行了奠基仪式。

  引进这样一个高端、高格的高科技项目,正是新昌高新园区管委会坚持创新引领、全球视野,大力引进高端产业,不断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高端领域和高端环节拓展的一个真实写照。

  “航空发动机叶片项目能最后落地新昌,除了集团给力外,与政府的支持、园区的服务有着很大关系。”浙江五洲新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孔波兰说。

  原来,去年10月25日,“五洲新春”在上交所正式挂牌上市。上市仪式上,公司邀请了自己的合作伙伴——美籍华人陈一鹰教授。

  而当时,陈一鹰团队正带着自己的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叶片项目跟中部一个重要省会城市谈落地合作,但双方前后谈了8个月,项目还没有落地。为此,陈一鹰团队很着急。

  五洲新春立即感觉到,这是市场前景比汽车还要大的项目,就马上邀请陈一鹰到新昌来看看。正是这个邀请促成了这个项目最终落地新昌。

  双方达成意向后,高新园区快速行动,很快就帮助解决了土地等一系列问题。如今,由五洲新春参与出资建设、一期投资4亿元的浙江恒鹰动力航空发动机叶片生产基地,已上马建设。

  其实,这个项目涉及到梅澄区块两个村的土地,但因为有了高新园区与梅渚镇的高效工作,仅花了1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前期的政策处理工作。这看似平常的一次努力,却让陈一鹰教授看到了高新园区的“诚意”与“高效”。

  作为新昌工业经济的“主战场”,高新园区始终倡导“店小二式”服务,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及相关的服务工作。

  为更好地服务企业,今年4月,高新园区管委会专门建立了“投资统计预报员、智能制造信息员、项目审批指导员、科技创新联络员、困难化解服务员”的“五员”企业联系制度,建立了企业问题墙和回音壁,全面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效能。同时,按照“最多跑一次”的要求,全面加快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前置条件,压缩审批时限。

  梁智义,2010年起,就一直担任着高新园区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之职。7年来,企业在网上备案有不清楚的地方,随时可以电话联系他,如果情况复杂,他就上门解疑答惑。有一年,一家企业匿名向新昌县纪委寄信,竟然不是投诉,而是表扬他。

  榜样是可以感染的。有了梁智义的身体力行,高新园区许多员工的热情被激发,纷纷争做“店小二”。如高新园区规划科,为了帮助企业尽快完成审批,经常清晨6点就到工地上进行放样,风吹日晒,有时其他员工8点半上班时,他们已经把一项工作做完了。

  项目落地后,园区的服务并没有因此结束,而是继续跟进。就如浙江恒鹰的航空发动机项目、浙江斯菱汽车轴承有限公司的新项目刚启动,园区的“企业项目落地服务工作组”就随之启动,由专门人员对项目提供一对一服务。

  很显然,一匹匹“黑马”和“快马”的背后,就因为有着梁智义这样一个个“伯乐”的相助。

  一个开放的投资环境,卓越的服务理念,特别是新昌县委、县政府对于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探索培育,使得高新园区的“洼地效应”持续彰显,进而又引发了园区企业全球视野的不断升华,不断占领前沿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在高新园区三大核心之一的智能装备小镇内,纺织装备、轴承等传统产业正在积极谋求转型升级。

  总投资17.35亿元的日发智能纺织装备产业园建设项目已经投产。该项目将大幅提高纺织机械的智能化水平和产品档次,可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一期项目投产后,具备年产2000台(套)智能纺织机械装备及3000套精密核心部件的生产能力;预计实现年产值6.27亿元,利税1.85亿元。

  由五洲新春投资的另一个项目——新泰实业年产140万套机器人轴承建设项目正在抓紧实施。该项目的机器人轴承可运行15000小时以上,比常规轴承的寿命增加了近一倍,产品质量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同样是在智能装备小镇,一些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则具备了国际视野。

  浙江三花控股集团(以下简称三花),是新昌首家销售过百亿元的企业,其主导产品四通换向阀、截止阀品种齐全,市场占有率均全球领先。

  主营业务做到全球领先后,三花积极谋求转型升级之路,2013年收购了德国亚威科,进入洗碗机、咖啡机等零部件领域,2015年则拓展微通道换热器业务。此后,又设立产业基金,用于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行业投资、并购和孵化。

  “日发精机”则花3.5亿元收购了意大利航空设备制造商MCM公司,成为拥有飞机总装及零部件生产能力的企业。完成收购后,“日发航空产业园”落户智能装备小镇,项目一期总投资10亿元,形成年产10000件航空零部件的生产能力。

  “万丰”等上市公司也通过收购、并购进入了通用航空领域。

  由此可见,新昌高新园区能跻身“全省第四”,凭的是一身真本事。

  得益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今年上半年,新昌高新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234.84亿元,同比增长7.77%,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0.31亿元,同比增长7.73%。其中实现新产品产值156.4亿元,同比增长9.4%。

“借脑借智”,

再书“新昌速度”

  今年5月8日,新昌刮起了一场“头脑风暴”。

  这一天,何季麟、林国强等5位两院院士,古丽耶夫·亚里山·米哈洛维奇、迪利普·库马尔·克里希纳穆尔蒂、内捷洛夫等3位外籍院士,以及清华大学、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等35家高校院所的150多位专家齐聚,只为参加新昌县“首届院士专家新昌行暨科技对接周”这样一个活动。

  对于“风暴”中心的新昌高新园区,此举的意义着实非凡。

  “一直以来,高新园区始终坚持把‘借脑’‘借智’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新昌高新园区有关负责人说,正是充分利用“外智”,做深做透产学研结合的文章,才突破了资源禀赋不足、区位条件不优的掣肘,创造了园区发展的“新昌速度”。

  “目前,我们和日发精机共同承担的国家工信部针织机械绿色设计平台正在实施中,和自立机械合作的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业项目络筒机自动化改造已经通过了评审。”在谈到和新昌企业产学研合作成果时,浙江理工大学教授胡旭东说。

  胡旭东,是纺织机械行业的资深教授,与新昌多家企业已经保持了10年以上的产学研深耕合作。如今,胡旭东团队在新昌高新园区科技孵化器拥有1300平方米的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五六名老师常驻新昌,为新昌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创新驱动,是园区的核心竞争力,而研发机构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大脑”。胡旭东团队,就是新昌高新园区深耕产学研合作的一个缩影。

  目前,高新园区已建有科技孵化器和科技孵化大楼等服务平台,引进多家知名工业设计机构,成立了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新昌中心、浙大软件工程研究生实习基地等校企合作机构,与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定向合作机制,全面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梯队培育和运行激励机制。

  自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成了这些“智囊团”研究和攻克的对象。比如,人人都在用的圆珠笔,头上那个控制出水的“圆珠”看起来并不显眼,此前一直依赖进口。康健精密不锈钢有限公司与中国计量大学刘亚丕团队联合研发,将圆珠笔的“圆珠”的技术难题攻克,目前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像这样的产学研项目,目前已有176项。

  除此之外,高新园区正在规划建设的南岩科技城,主要用于集聚高层次科技服务中介和企业研发机构,目前国家级轴承和机械产品检测中心、工业设计基地、科技孵化器、科技大市场等建成投用,多家高端工业设计机构、高层次科技服务中介入驻科技城,投资近2亿元的科技孵化大楼已完成主体工程,下半年即将投入运行。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一“加”一“减”,优势凸显 2017-08-28 浙江日报2017-08-2800004;浙江日报2017-08-2800006;浙江日报2017-08-2800011;浙江日报2017-08-2800012;浙江日报2017-08-2800008 2 2017年08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