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专版

温州全面构筑改革“四梁八柱”,加快建设国际时尚智城

潮起瓯江竞奔流 直挂云帆向涛头

  温州全面构筑改革“四梁八柱”,加快建设国际时尚智城

  潮起瓯江竞奔流 直挂云帆向涛头

  尤建明

  八月如火,一场更胜气温的“比学赶超”观摩活动,在瓯越大地纵横拉练。这是温州扬鞭催马促发展的足音之一。

  风云激荡,回首向来踏行处。浙南热土,祈盼切切。这一路,温州发展的亮色不断蓄积——

  以果敢探路,“温州模式”率先破局,浙南之滨活力迸发。

  从谷底走出,爬坡过坎,经济局势从“风险先发”到“率先突围”。

  在全省进位,再造优势,再创辉煌,巩固提升“铁三角”地位。

  转型与重整交织,突围与赶超交融。每一段新征程,都铺展于厚实的基石。凝眸这一幕——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社会办医综合改革、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吃“改革饭”长大的温州,如今正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领域各项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注视这一刻——“六城联创”“五水共治”“大拆大整”“大建大美”……城市蝶变新生,不断上演“速度与激情”。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温州锚定新方位,全面构筑改革“四梁八柱”,系统构建五大发展生态,加快建设国际时尚智城,再创新优势、再造新辉煌,巩固提升全省“铁三角”地位。

  ■ 上篇——

改革 以一持万 普惠民生

  恩格斯在《论权威》中说到,一艘穿行在暴风雨中的航船,要想行稳致远,关键靠拥有绝对权威的优秀船长掌舵领航。改革,是温州的天然航标。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尖子生”,继往开来,正不断再造新优势,再创新辉煌。

  时针回拨卅二载,夯基垒台自此时。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温州模式”横空出世,并不断创造无数改革奇迹。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近年来,温州持续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先后承担了52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改革试点。“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这是温州党员干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改革干事准则。从国家金融综合改革,到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再到“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体系构建……温州正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领域各项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崭新的局面可从群众的身边事说起——

  日前,温州火鸟网吧负责人吴向阳,经过15个工作日后,一次性拿到了经营网吧所需的“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安全审核意见书”“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等证件。而以往这些证件办理齐全最少需要133个工作日。

  这是温州市龙湾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一件事”审批方式,将原来的“多部门各自审批”向“一个政府整体服务”转变。目前,该区已按“一件事”审批要求编制并实施食品经营(餐饮服务)行业、娱乐业、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等52个行业领域的联合审批标准,并成功运行完成多个项目,平均办理时限从原来的145个工作日压缩为26个工作日,审批提速82.1%。像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在温州各个办事窗口上演。温州公安探索“百万申请网上办”,苍南推行“全城通办、跨级批办”,泰顺创新“背包警务”走进大山上门服务……一场浩大的改革,在瓯越大地不断落地生花。

  有人说,“看温州发展,眼光就应该盯紧温州人”;而如今,看温州变化,镜头就应该锁定“有为的政府”。继续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各地各领域活力……有形之手,以一持万,正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惠及万众民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变革,从自身着手——围绕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市”这个目标,温州加快政府自身改革。特别是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了市场活力的乘法。聚变,让数据说话:2014年市级部门行政权力就从12723项减少到4168项,以逾2/3精简幅度位居全省前列;2016年在权力清单保留1003项审批事项基础上,再次缩减262项,精简比例达26%;截至目前,温州市共已推动两批41家、252项政府职能向150个社会组织转移。辐射,以事实证明:有形之手瘦身,活力大大释放,从2015年至今年6月底,全市新增小微企业14482户。一减一增的变化,生动诠释了改革的意义与市场的力量。

  知易行难,披荆斩棘的温州励精图治。正如一位见证温州改革发展的老干部所言,过去我们把好吃的肉都尝了,如今更要敢于啃硬骨头。“最多跑一次”在复杂的数据和交错的部门间,如何闯出一条路?温州的答案是:以大数据中心为支撑,借“智城”建设之势,让部门审批向一朵云聚集,用“数据跑”代替“群众跑”。

  “一站导引、一网通办、一库共享、一端服务”,今年6月,温州在全省率先实施政务服务“四个一”创新工程,逐步实现群众办事“同城通办、跨级联办”,并引领各领域各项改革提质增效。同时,温州还探索将“四个一”创新工程与基层治理“四个平台”体系建设相结合,让群众办事在家门口即可“就近跑一次”。

  前不久,家住苍南县龙港镇中对口村的村民陈和木,在村里的便民服务中心就领到了营业执照。作为村里的低保户和残障人士,陈和木很早就想开个小店自食其力。因文化程度不高、不好理解复杂的审批材料,此事搁置了很久。苍南县试点实施“四个一”工程与“四个平台”建设相结合,通过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大数据,选择部分审批事项在市级审批中心、县级审批服中心、乡镇和村居便民服务中心搭建同城受理平台,推行“同城受理、数据共享、远程审批、快递送达”的“证照跨级联办”服务模式,村民在村委办公楼就能把需要在温州审批的证照办下来。“都在说改革好,这次在家门口真切感受到了实惠和便捷。”陈和木连番夸赞道。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实现关键突破。浙江省统计局改革抽样调查评估情况显示,今年上半年,温州全市“最多跑一次”事项中实现“一次办结”的比例达到75.1%,企业和群众对改革成效的满意率达到86.6%。

  ■ 中篇——

创新 争在朝夕 落在方寸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改革与创新,只争朝夕,见于方寸。在浙南沿海之滨,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圈”,温州并不拘泥于固定的区位。而是以创新和开放的视角,将目光锁定“温州人”,通过内外温州人网络,全面对接和参加“一带一路”建设,将温州区位优势裂变放大,推进温州国际化。

  7月25日下午,一场不同寻常的会议——“一带一路”世界温州人圆桌会议在温州召开。熟悉的乡贤应邀归故里,温籍侨团、异地商会代表远道而来;外国“面孔”——意大利汉学家、温州商学院教授唐云应邀而来……群贤毕至,叙乡情、谈机遇、谋发展。天虽热,情却浓;言虽简,情却真。“希望政府牵头搭建信息共享、法律支持、融资服务平台”;“要充分利用温州人创办的海外华文媒体”;“海外温商要加强资源共享、实现联动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主题,以圆桌会议为形式,世界温州人代表齐聚一堂、共论发展,这在温州是首次。超过38万温州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活、创业,温州实体如雨后春笋般呈现。

  看境外园区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温州建成了3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和1个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入驻中国企业228家,带动出口8.8亿美元,成为全国拥有国家级境外园区最多的地级市;

  看营销网络布局:民营企业抱团出海,在“一带一路”上实施境外营销网络推进计划,先后在俄罗斯、阿联酋等地设立18个境外商品城,建成境外营销机构261家,有力开拓国际市场;

  看回归平台搭建:世界温商回归平台发挥“一带一路”沿线温籍侨胞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人脉优势,多渠道引导人才回归、资金回归、贸易回归;

  看联络桥梁畅通:135个温籍侨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立,打造起联系海内外朋友的纽带、促进合作发展的桥梁;

  看传播窗口打开:广大海外温州人在意大利、荷兰、德国、希腊等国家设立了50多所中文学校,创办44家海外华文媒体,有力促进了内外文化交流;

  越来越多的“温州元素”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为新常态下温州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曾经交通闭塞的温州,以创新视角闯出一片新天地;没有广阔空间的温州,也正抒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长卷。天蓝、地绿、水净……是温州人追求的返璞归真的时尚。

  由于历史欠账,2013年有市民在微博上发帖“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话题瞬间刷爆了网络。面对历史发展遗留的沉疴旧疾,温州敢于亮剑,并因势利导,率先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倒逼经济、社会、城市转型升级。在全省掀起的“五水共治”热潮中,温州进一步推进水岸同治,率先实施“三改一拆”。去年底,全市基本消除垃圾河、黑臭河;五年累计拆违1.2亿平方米,绿化造林56万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6平方米。“未来的温州,是一座‘人、产、城’深度融合、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城市。”温州本土学者这样评价蜕变中的城市。在“赶超发展三年超万亿投资计划”全面实施背景下,温州交通、水利投资连续多年全省领先,商贸、旅游、金融、电子商务等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五年前的46.7%提高到去年的55.4%。

  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全面贯彻落实“大都市”“大花园”建设,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

  改变,尽显于方寸间。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车行在温州洞头区环岛公路上,犹如在画中游走。绿化小品一处接一处,听涛闻雁的既视感令人难以想象,这就是温州市区一角。早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海岛县,经历过撤县设区后,城乡一体化发展犹如“化妆”般开始魔变。而这,只是温州城乡发展的一幕。翻开温州地图,“一主两副三极多点”空间格局加快构建,“5+2”亮点区块形象初展,瓯江口、浙南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逐步成为开发热土,城中村改造势如破竹,“大拆大整”“大建大美”让美丽城乡串珠成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展开……洞头、文成、泰顺创成国家级生态县,全市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402个、美丽宜居示范村64个。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9%、9.9%,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创新,谋定而后发力。向东,海洋是温州希望所系。今年3月,在全国首个获批开展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后,温州着重在海洋资源科学利用、海洋生态环境再造、用海机制体制优化等三大任务上发力,未来五年计划实施247个海洋经济重大项目,计划完成项目投资超千亿元。向西,绿色崛起辟出新天地。紧随龙丽温高速公路瑞安至文成段开工建设,动能强劲、特色分明、功能互补的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进入发展快跑阶段。

  生活与生态交融,释放出无限魅力。在温州文成县铜铃山镇中垟村,51岁的廖金标一家原本靠伐木养羊维持生计,随着生态发展深入,越来越多的游客从家门前经过。廖金标看到了商机,凭着自己的好厨艺,拆掉原本圈养羊群的围栏,与兄弟姐妹们共同开办了古色古香的“农家小院”,开业当月就有了十几万元的收入。而一度生活困难的西坑畲族镇让川村民叶新新,则选择放弃在外打工,回乡开了一家名为“山水人家”的民宿,住宿费加上餐饮和土特产销售,一个月收入不下6000元,全家生活一下子宽裕起来。

  传世山水,耕读人家,一渠清流尤济远;龙延古道,棋落村庄,几笔淡墨可传神。如今,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绿色篇章,正逐步谱写到瓯越乡土大地的每一处。

  ■ 下篇——

扬帆 万众聚力 再创辉煌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财政支出增量的75%以上用于民生,每年办好十个方面民生实事……温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谱写新篇章。今年初,温州探索实施10年的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三农富民经验写入了中央“1号文件”。

  10年之期,温州立足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独特优势,在推进“三位一体”改革中,走出了四条清晰可辨的路径,即“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层级构建农合联组织体系,广泛建立为基层农民提供各种贴心服务的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进一步探索农合联实体化公司运作”,以此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居民,由此尝到了发展甜头。

  就在前不久,瑞安市马屿镇种植户许乙雷用12亩茄子作抵押,获得5万元贷款。得益于“三位一体”改革,许乙雷从年收入仅3万元的个体种植户,变为年营收10万元的农业产销大户。按照当地干部的话说: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温州打造浙江“铁三角”、再创新辉煌就更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民生事,大探索。温州人知道,获得感是双重的。经济要发展,价值观要正。只有文脉不断,才能精神不断,才能在获得感中更多地品味出充实感。

  央视近期热播的《将改革进行到底》,气势恢宏。在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中,温州形象,跃然于亿万观众视野。节目中将观众带进温州的,是温州市民徐望轩。温州将城市书房和市图书馆理事会推到央视政论专题片弘大叙事中的起因,恰是无数像徐望轩一样渴望书香的群众精神文明需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唯精神所系,获此源源不断竞争力。围绕“文化浙江”建设,温州是先行者。从物质到精神,温州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两种食粮永无止境的同步渴望与追求。

  这是城市一角。窗外,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窗内,灯火通明,一片静谧。40岁的徐慧玲,正托着一本《人类简史》,沉浸在纸张窸窣里。一旁,几个初三的学生,正低头伏案,笔尖沙沙作响。熙熙攘攘的温州闹市,一间临街的书房内,醉人的书香、温暖的灯光,包围着遨游书海的阅读者。

  3年前,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推出一项创新之举:开出全开放、纯公益、24小时不打烊的实体图书馆。此后,长明瓯江两岸的阅读灯火,像一粒粒春种,播撒在城市文化的土壤中,拔节生长成城市居民心灵的栖息地。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一行考察温州“城市书房”时,忍不住感慨:温州“城市书房”是与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布局、环境和服务的转型升级。

  这种公共布局,不止于市区,在乡村还有生动的演化——全市各地布局建设了1022个文化礼堂。就在最近,文化礼堂迎来了又一喜事: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1000多个机关党组织、1000多家文明单位、1000多支志愿队伍将分别结对1022个文化礼堂。机关党组织开展中心工作宣传活动、文明单位开展文明共建活动、志愿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推进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家门口的舞台,村民来打理。温州广邀乡村能人、文体达人、志愿者和村干部等担当文化礼堂总干事,驻堂管理。如今,走进温州各个文化礼堂,几乎天天有人气、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有盛会。

  以文化为脉,温州发起的“大榕树”联盟,汇聚台州、丽水、衢州、宁德等十城正能量,结合“我眼中的最美风景”阳光发帖活动,围绕“学习经典讲话,共筑七省十城同心圆”主题,于8月15日启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征文活动,共同唱响“中国好声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春风化雨,温暖不断。这一方水土,滋养出一批美丽典型。赵尔春、徐双喜、傅开其、李学生、周大军、叶小燕、卢丙会、王青意、蔡福想、汪自强、潘超俊、毛信勃、潘宝良、陈莹丽……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最美”人物、英雄英模、道德典范,动人的事迹被竞相传诵,使“大爱城市,诚信社会,道德高地”熠熠生辉,营造了新时期的人文时尚和崇德向善的社会生态。

  祖籍浙江的艾青,曾在《我爱这土地》中深情告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群众对故土的热爱,是触发其参与建设的源生动力。审视当下温州,转型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万众聚力才是乘法。以民为本,以党员干部为主力,瓯江南北,到处兴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热火景象。那么,“温州铁军”干事创业的“那么一股子劲”,如何拧紧、始终保持?温州的答案是:全面从严治党,狠抓作风建设。

  作风反映政风,干劲体现决心。当前,温州全面开展“十大攻坚行动”,其中“效能革命”向“为官不为”“中梗阻”“庸懒散”等作风顽疾亮剑;以“强责任敢担当,治顽疾优环境”作风建设为主要抓手,强化监督执纪,贯穿项目建设、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等全过程,倒逼“有为政府”提升服务效能,提升干部队伍干劲。

  言行合一,回荡着“攻坚克难勇担当”的共鸣。从“互看互学”到“比亮点、学先进、树标杆”,再到“比学赶超”现场会,“温州铁军”生动诠释着干事创业的“那么一股子劲”。温州市委、市政府将“比学赶超”现场会作为比拼实绩的“大擂台”、交流经验的“大课堂”、提升效能的“加速器”、锻造铁军的“大熔炉”,让全市各地比出了加速度,比出了好经验,比出了紧迫感,比出了好作风。

  生动践行“八八战略”,加快建设国际时尚智城,再造新优势、再创新辉煌、打造“铁三角”,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干字当先、勇立潮头,温州正奋力谱写“两个高水平”新篇章。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6 潮起瓯江竞奔流 直挂云帆向涛头 2017-08-16 浙江日报2017-08-1600005;浙江日报2017-08-1600011;浙江日报2017-08-1600009;浙江日报2017-08-1600012;浙江日报2017-08-1600010;浙江日报2017-08-1600013;浙江日报2017-08-1600020;浙江日报2017-08-1600023 2 2017年08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