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深读·美丽乡村

山坡上的诗画村庄

—解读“坡地村镇”的建德样本

  核心提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如何从稀缺的土地资源中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推进“坡地村镇”建设,是浙江近年来的新探索。最近,我省公布第三批“坡地村镇”建设用地试点项目。而最早一批入选试点的建德市,巧借山水、依坡就势推进“大花园”建设,“保耕地、护生态、促发展”的美丽乡村发展路径开始形成。

  入夏以来,建德市乾潭镇胥江村村民陈旭升,时常跑到村里新建的“杭派民居”查看工程进度。

  胥溪河畔,距离村庄不远的一片茶山上,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新农居房拔地而起。两期共89套房子,多是为他这样的无房户筹建的。

  大天井、小花园、高围墙等杭派民居的典型元素,与沥青路面、铁艺路灯、独立车库等现代生活设施彼此相融,让这里成了乾潭镇的一道新风景。

  “真没想到,我们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陈旭升如此感慨。而他还不了解的是,这片民居的顺利建成,源于建德自2015年起被列入全省首批“坡地村镇”建设用地试点市的契机。两年来,按照“点状布局、垂直开发”原则,建德共有包括胥江村杭派民居在内的8个试点项目先后启动,涉及村镇建设、旅游开发、特色产业等多种类型,试点面积超过2000亩,总投资额预计超过12亿元。

  坡地上,怎样长出村庄?我们走进建德寻找答案。

房在林中,园在山中——

向山坡觅空间

  杭城以西,建德多坡地。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这里的独特城乡景观:道路高低起伏,房屋依山而建,爬坡上坎几乎成了每一位建德人的“必修课”。

  有人曾说,想要了解建德,千万别只看地图,因为地图是平面的,而这里却是3D的,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个转角将会遇见怎样的地形。

  然而,对于土生土长的建德人来说,这样的“风景”,有时却是一种负担。

  除去上坡下坡、费时费力的苦恼以外,更让他们焦虑的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的愈加严格,无论是居民建房还是产业发展,全市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

  陈旭升所在的胥江村,近年来人口不断增长,宅基地审批却愈加困难,村里的无房户,以及兄弟几家共同挤在一幢老房子里生活的建房困难户不在少数。

  前几年,陈旭升在镇上买了间商铺,住房问题暂时得到缓解,但他一直寻找着回村居住的机会:“毕竟,我是在这里长大的,总想叶落归根。”

  而在大慈岩镇的飞凤心灵农场里,年轻的农场主王波夫妇俩,用心经营着1000余亩鱼塘、茶山、旱粮及四季果蔬乐园。但如何在有限的土地空间里,建造办公用房、深加工基地以及精品民宿,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却一直困扰着他们。

  相比之下,占全市总面积88.6%的山地和丘陵,显得过于“空闲”,特别是其中那些海拔较低、起伏不大的低丘缓坡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统计表明,建德现有低丘缓坡51000多公顷,但截至2015年底,已开发利用的面积不足1500公顷。

  “减少各类建设对平原优质耕地的占用,建设一批‘房在林中,园在山中’的生态型村镇和产业园区,这是我们开展‘坡地村镇’试点的主要目标。”建德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甘伟说。

  机遇,始自2015年全省“坡地村镇”建设用地试点工作的启动。随后,建德市积极对接,成为全省首批7个试点县市之一。

  两年多来,建德的8个试点项目,根据试点政策,在仅有295.8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情况下,得到了2017亩可开发利用的项目区面积,不仅合理节约了项目建设用地的“占补平衡”指标,也科学有效地发挥了低丘缓坡资源的整体效益。

  总面积为215亩的乌石滩区域旅游开发试点项目是全省首家点状供地的“坡地村镇”试点地块。如果按照以往平地建房的方法,意味着要占用同等大小的土地面积。而成为试点后,项目的实际建设用地仅约56亩,其他则被视为生态保留用地,通过向村集体租赁的方式来使用,极大地节省了用地指标。

  从山下到山上,从平原到坡地,坡地这个沉睡已久的宝贵资源,正在悄然苏醒。

看着漂亮,住着舒适——

在林下见匠心

  坡地上建房子,省出的是紧缺的土地资源,考验的则是设计师的智慧与匠心。

  回想起第一次来到胥江村的山坡,来自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公司的一级建筑工程师何金超,就被漫山的茶园吸引住了。作为胥江村“杭派民居”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他已经在建筑设计业磨砺了10多年,还是头一回接触“坡地村镇”。

  “把民居建在缓坡上,既要保证居住的舒适度,又要保留原有的自然生态,对设计来说是个挑战。”何金超说,坡地北靠元宝形的山体,南面是片茶山,近有溪流潺潺,远有青山叠翠,是一处风景宜人的宜居之地。

  随后,整个设计团队先后派出30多名设计师,开展为期半年多的实地走访和数据采集。在测绘图上,一处处密集的等高线,让大家又喜又忧。

  喜的是,地势起伏形成的高度差,有利于营造梯田式的田园景观,打造别样精彩的村庄公园;忧的是,坡度变化没有规律,也给房屋搭建带来不小的困难,30度以上的坡度地带就不适宜打造民居了。

  “根据山地的不同地形,我们给每栋民居的施工图都做了单独的设计和建模。”何金超介绍,为减少民居对山地的占用,他们将建筑设计成“L”形的格局。这样一来,每栋民居就分解成了两栋小民居,同时还有了一个半开放的院子。

  眼前的杭派民居,打破了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建筑格局,以自由的姿态矗立在坡地上,每一处的朝向和开合都不尽相同;马头墙、直屋脊、披檐窗等江南传统民居元素,被巧妙融入一排排茶田与绿树丛中;而独立车库、小型停车场的修建以及电线、煤气管道和光纤网络的入地处理,又让这里充满了时尚而现代的生活气息。

  对设计团队来说,打造这个依山就势的建筑空间,比想象的要困难得多。何金超记得,位于一期项目最西边的一处民居,光是设计庭院就改了三稿,“最开始,院子是朝东南的,景观不好,建筑还给人以高不可攀之感”,随后院子朝向便改为西南。

  坡地民居看着美,住着也要舒服。设计团队按照“三代同堂、双子女”的农村主力家庭,规划了五室一厅一堂的户型。其中,每间卧室都预留了独立卫生间。

  “每栋民居里,还设计了独立的库房和私人庭院。”何金超说,为避免附加设备乱搭乱建,他们进行了专项优化设计,如屋顶统一采用太阳能光伏板、统一设置安装空调外机等。

避免削峰填谷、大开大挖——

让山水更清丽

  夏日午后,行走在乌石滩区域旅游开发项目——春江开元芳草地乡村度假酒店施工现场,若不是不时传来的机器轰鸣声提醒,很难发现这是一个正在火热推进、计划明年初正式开业的建设项目。

  “会不会觉得纳闷,一眼望去几乎看不到施工场景?”酒店总经理吴文君神秘地一笑,随即揭开谜底:“这就是坡地建房的神奇之处。工人和机器都藏在这些茂密的山林中呢!”

  清澈的小溪、成片的茶田、各式的果树,还有不经意间从眼前跳过的野兔……在当地村民看来,这里只是三江交汇处一片再普通不过的无名山地,而在初来乍到的项目部工程师何王钱眼中,这种独特的自然风貌与野趣,才是乡村生活和旅游的魅力所在。

  如何将酒店的修建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巧妙融合,成了他重点考虑的问题:橘树、梨树、山核桃树等野生树木,绝不允许因施工而被随意砍伐;早些年前村民进山伐木时自制的电动缆绳,将被保留下来作为环保“教材”;房间内外的一些装饰品,也多就地取材,使用茅草、蒲葵等加工制作而成。

  一次“考验”就发生在不久前。一幢原定为两层楼高、共4间客房的民宿,修建到一半时被两株杨梅树挡住了去路。是砍树建房,还是保护树木、修改设计图纸?

  几乎没有犹豫,公司上下一致选择了后一种方案。于是,这片区域所在的建筑群里,便出现了这样一幢“特立独行”的房屋——同样是两层楼高的房子,其体积却只有相邻建筑物的一半大小;而在它的一侧,两株枝叶茂盛的杨梅树相互倚靠,嫩绿的新芽已经冒出了头。

  “保护好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是建德在发展过程中的首要考量。‘坡地村镇’项目的推进,避免了过去‘削峰填谷、大开大挖’的建设方式,力争将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这也是当下建设‘大花园’的题中之义。”甘伟说。

  终年碧绿的大慈岩镇吴山村内,去年被列入“坡地村镇”试点项目的飞凤心灵农场,已经展开了一张全新的发展蓝图。

  总面积约105亩的试点项目,紧紧围绕大慈岩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依坡而建,曲折绵延,通过自然风光、农事体验及其一系列相关的衍生服务,实现农业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让每一片低丘缓坡都能诗意栖居,这是王波们的梦想,也是建设“坡地村镇”的初心所在。


浙江日报 深读·美丽乡村 00010 山坡上的诗画村庄 2017-08-15 浙江日报2017-08-1500016;浙江日报2017-08-1500021;浙江日报2017-08-1500024;浙江日报2017-08-1500013;浙江日报2017-08-1500023 2 2017年08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