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人文世界

打开患者内心那扇窗

——记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创始人许毅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群中抑郁症占比8%、失眠率46%、重症精神病人数1600万,精神卫生现状严峻。虽然精神疾病的治疗还没有达到预期,但总有一些人,用毕生心血推动着国内精神医学弯道超车。

  许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从医30多年,他治愈了万千患者,为他们打开内心的那扇窗;许毅的从业生涯也伴随着浙江省精神卫生学科的起步、萌芽和发展,他根据患者需求,筹谋学科发展,将一个不起眼的小科室发展为浙江省第一、华东地区第四位的一流科室。

5年发奋

“着魔”精神病学

  在人生的多重机遇与可能面前,许毅总是遵从内心,从未计较与抱怨。

  1983年8月23日,23岁的许毅从当时的浙江医科大学毕业,怀着对精神病学的向往,放弃了在综合医院从事“热门”学科的机会,来到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茅草山——浙江省精神病研究所。

  “有好奇,也有憧憬”回忆初到茅草山的心情,许毅说。当时,内地精神病学发展滞后,治疗简单粗暴,还停留在通过塞把药或进行胰岛素休克,让病人“不吵不闹”、从“疯子”治成“呆子”的起步阶段。

  为了改变现状,许毅在茅草山开始了五年的“充电”。每天吃住在医院,除了研修“四合一”材料(四家国内比较大的精神病院联合主编的内部教材),许毅还阅读了大量精神病学、心理学、哲学、法学等方面的书籍,甚至手抄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与《精神分析简论》。

  1988年,许毅调入浙大一院。院方分配他到“人工肾”专业,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并参与肾移植。当时,浙大一院肾移植技术刚满十年,与当时零基础的精神卫生专业相比,正处于上升期,是妥妥的热门专业。

  但是,许毅发现,他并不喜爱“人工肾”专业,依然“着魔”于精神病学。于是,他向院领导建议开设治疗精神疾病的门诊。时任浙大一院院长的黄怀德教授与许毅探讨了几个月,经多次斟酌,决定于1989年正式推出“精神卫生”门诊。

  “我们做医生的,是病人拿生命在为我们交学费。我们的失误,意味着病人失去生命。你要经常回头看看。”老院长黄怀德的教诲,时刻提醒着许毅担起医生的职责、做一名无愧时代的好医生。从如何开具最适合病人的“第一把药”降低换药率、自掏腰包垫付患者医药费,到最终探索出精神卫生诊疗的多种方式,许毅一直在向前走并往回看。

10载坚守 一个人独自战斗

  推土机在外头轰响,窗边的知了扯着嗓子鸣叫,办公室老旧的空调吹出不太冷的风。在浙大一院城站院区3号楼4楼一间办公室内,记者见到坐在旧式实木方桌前的许毅。虽楼下因旧房拆除尘土飞扬,却依旧挡不住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患者,52张床位全满。

  如今的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早已褪去“冷门”的外衣。科室拥有52张病床,年均收治住院患者1400余人次,床位使用率达110%以上,年平均门诊量10万人次;拥有医护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38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人;开设精神科专家门诊、普通门诊和睡眠障碍专科门诊;学科下设精神医学教研室,重点实验室、心理测试室、司法鉴定室、神经脑功能检测室、物理治疗室。可谁能想到,从无到有,许毅坚守将近10年。

  1989年,医院虽推出“精神卫生”门诊,却还未建立精神卫生科。门诊正式开始后,许毅一个人每周门诊两次,每次就诊者10名左右。直到2000年,作为浙江大学唯一的精神病学硕士生导师的许毅,才招收了第一个全职硕士研究生黄满丽。同年,胡少华医生也来到了科室,让许毅结束“一个人战斗”的艰难历史。

  2001年12月18日,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在千呼万唤中成立,在当时的协作医院省邮电医院建立了36张床位。建科前,时任浙大一院的郑树森院长找许毅谈话:“我力排众议,在我们这样的综合医院建立精神卫生科,并开设病房。我不要求你们有经济效益,但不要亏得太难看。”

  这是鼓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许毅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该如何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更为精准的医疗服务,让他们走出痛苦的深渊?

  许毅一直在寻找引发各类精神疾病的物质基础,不管是从患者的职业、生活、经历来分析,还是与脑外科结合从大脑神经领域来研究,他都遵循“任何精神现象,都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有物质基础”这句话,试图在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里找到那个物理“诱因”,并依靠这一准则治愈了无数的病人。

  此外,许毅还紧跟国际,在国内首批引入重复经颅磁刺激仪用于临床治疗,首次引入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仪用于脑功能检测,并引入神经定向导航rTMS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为国内精神疾病的评估和疗效预测提供了先河。

  在医院内部,因为一件事,许毅在各个科室“一下子出名了”。当时,一位胆囊炎患者在手术后,忽然不会说话了。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医院找来了许毅。到现场后,许毅与患者讲了几句话,然后到药房配药,“把药注射进去就可以了。”当周围人还将信将疑时,患者竟然真得开口说话了。“我只是调动了患者的神经调节功能。”许毅说。自此之后,“有难题找许毅。”当其他科室面临患者术后精神问题时,都会想到找许毅试试。

一声感谢 无愧白衣无愧心

  曾经,精神科在外界看来,似乎不登“大雅之堂”。建科时,招来的医护人员都遭到家人的反对,本人也时有犹疑。“精神科好可怕的,会被打。”“精神科啊,不能去啊,以后找不到男朋友的。”刚来的护士陶思怡被家人反复在耳旁絮叨,自己也以为很快会离开精神科,可最后,他们都被许毅的认真、执着所感染,最终凝聚成一股绳,“所向披靡”。

  每天,许毅早上7点到办公室,召集科室开完会后亲自查房。“有没有好一点?这两天好像胖了嘛……”病床前,许毅像探望老友般谈笑风生。

  “许毅对科室的任何事都亲力亲为,对工作要求非常高。”护士长黄金文说,比如,病房安装窗户的防护栏固定在窗户上不能动,许毅觉得不够人性化,便要求重装,直到符合要求。

  确实,多年来,许毅从未放弃初衷,始终践行着对那身白衣的庄严承诺。“病人将生命交到你的手上,你要无愧于心!”

  在许毅左手中指部位,有一道深深的疤痕。在病房开设没多久的时候,一个病人忽然病情发作,抄起一旁的水果刀将另一名病人劫持,逼到病房一角。当时110警察和医院保安都来了,却依旧僵持不下。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又不能采取强制手段,怎么办?许毅来了。他与这个病人从8点一直谈到11点,趁停歇的几秒钟,许毅隔了两张床飞也似地冲到病人面前,一把夺下水果刀,刀片硬生生划破了半个指头,留下了这个疤痕。

  时至今日,许毅办公室的座椅还专门配备滑轮,以备不时之需。后悔从事精神科么?面对这个问题许毅哈哈大笑,“正因为难,所以更不能放弃啊。”

  这些年,许毅已经记不清为多少患者解除了烦忧,但他永远记得,每一名病人康复后的喜悦。

  多年前,许毅收治了一位65岁左右的女性抑郁症患者。她被抬进门诊后,对许毅说了一句话,“我已经把墓地找好了。”通过心理治疗、药物配合,两个月后,这名患者竟奇迹般地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有一天,这位阿姨买了串香蕉,直接拎到了门诊室。“许主任,刚好路过,买点香蕉给你润润喉。”为了不伤患者的心,平日里不吃香蕉的许毅收下了这串饱含感激之情的香蕉。

  还有一名患了8年精神分裂症的姑娘经许毅的治疗,半年后回归正常生活。随后的一年春天,姑娘带来茶叶,无论如何要让许毅收下。“这是我亲手摘亲手炒的茶。”看着包装粗粝的茶,许毅立刻当着姑娘的面冲泡了一杯。

  “他们的这声感谢,是发自肺腑的,我不能拒绝,不能伤了他们的心。”许毅说。

  救一个人容易,可是拯救一个群体不易。精神卫生健康关乎每个人。为了让更多的人直面精神疾病,许毅在工作之余还兼职做了10年的电台主播,从参与创建杭州人民广播电台的《悄悄告诉你》、西湖之声的《孤山夜话》,到后来参与创建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神力一加一》《零点接触》,主持浙江电视台《心理档案》等心理学和精神医学节目,许毅的精神卫生科普之路,一直不曾停歇。

  如今,为了让更多人清晰地认识自己,许毅团队还成立了“心悦”工作室,正在研发一套适合于各个年龄阶段、不同职业背景的线上心理测试软件。“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拥有澄澈健康的心灵,不因社会的浮躁、外界的改变而蒙尘。”


浙江日报 深读·人文世界 00011 打开患者内心那扇窗 2017-07-21 浙江日报2017-07-2100008;4593229;浙江日报2017-07-2100009;浙江日报2017-07-2100011 2 2017年07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