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美丽乡村

农民的笑脸,
是最好的答案

  生态洗衣房,这是继农村垃圾分类后,金华人再度创造的一个经验。

  采访归来,一个画面,始终印刻心底:在浦江岩头镇,洪家村的妇女们蹲在石板边,有说有笑地捶洗衣物。两个孩子坐在石板上,把小脚伸进水里玩耍嬉戏。尽管烈日当空,但有顶棚遮阴、河水相伴,这里清凉有余。

  似乎什么都不曾改变,却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洗衣污水经由湿地净化,再回到蜈蚣溪中;农妇洗衣不再风吹日晒,有了更舒适的场地。

  河塘洗衣,这是千百年来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道乡村风景。浙江,典型的江南水乡,人们依水而居,与水相依相伴,生产生活方式也与之息息相关。在诸暨,“西施浣纱、沉鱼落雁”的美丽传说,至今印刻于浦阳江畔,为游人倾心缱绻。

  然而,时代变了,河道旁聚居的人口、工厂越来越多,工业化学用品的使用日渐频繁,河塘洗衣的生活方式成了生态环境的一大负累:洗涤污水,裹挟着工业洗涤剂,不断流入水中,破坏着水生态;饱受污染的河道,自净能力越来越差,已无法分解和净化越来越多的洗涤污水。河塘洗衣,成了导致水质反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总是习惯正向思考问题,因此很多地方出台政策法规,对河塘洗衣一禁了之。这背后,忽略了很多必要的诉求,比如,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部分农户或不舍得用自来水;有些村民家还没有洗衣机;水槽洗涤大件衣物并不容易,由此,也造成了“你管我躲、你走我来”的被动局面。

  就在河塘洗衣屡禁不止、矛盾日渐对立激化之时,金华探索建设生态洗衣房的做法,瞬间击中我们的内心。

  这是对农民诉求的重视。治水剿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尤其是沿着河道建设生态廊道的做法,拉近了人与水的距离。眼下,如何让治水效益最大化,是必须思考和实践的新命题。河塘洗衣,看似小事,却事关农民传统生活习惯。为巩固治水剿劣成果,是否就有理由予以轻视?面对百姓诉求,金华堵疏结合,正面积极地回应、解决问题,而非简单地下一纸禁令,赢得了百姓的拍手称赞。

  这是对基层创造的尊重。如同农村垃圾分类的创新处理,生态洗衣房的出现,也是镇村两级干群“头脑风暴”的成果,是当下符合农村实际的解决方案。眼下,浙江各地农村大多截污纳管,有的还建有生态湿地,在此基础上,建设生态洗衣房已是水到渠成。看到兰溪、浦江等地的实践后,金华市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但又反复强调因地制宜、推陈出新,是对基层创造的极大鼓励。

  面对热点、难点民生问题,基层能否迎难而上、科学应对,不回避、不蛮干?需看百姓在干部心头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有多深。面对河塘洗衣污染水体问题,当地善于从百姓的立场和视角看问题、想办法,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惜自我加压,探索建设生态洗衣房,既呼应农民群体的需求,又破解了洗涤污染的难题。一个个生态洗衣房,承载着“百姓事无小事”的理念。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生活方式在转变。总有一天,河塘洗衣的景象将不复存在。但我们终会记得,曾有一方小小的洗衣房,为母亲遮过风、挡过雨,盛装着一村人的欢声笑语,也引发过人们对党委、政府实干创新精神的点赞声。


浙江日报 深读·美丽乡村 00011 农民的笑脸,
是最好的答案
2017-07-18 浙江日报2017-07-1800006 2 2017年07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