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勇立绿色发展潮头
创建浙江“大花园”
衢州:勇立绿色发展潮头
创建浙江“大花园”
“衢州市将新建杭衢高铁,杭州到衢州才48分钟,而且在西区将建高铁小镇”“衢州是全域旅游的国家试点市,将来是长三角的后花园,这里的民宿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我将在七里打造超过100幢的各类民宿”……
衢州新的五年发展蓝图刚刚绘就,不仅让市民振奋,也让市外嗅觉灵敏的经济主体看到了衢州即将到来的“点绿成金”投资大机遇。
今天的衢州,新的发展机遇期正在到来,将迎来一次发展的裂变,正按照“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要求,向着加快建设浙江生态屏障、现代田园城市、美丽幸福家园的目标大步迈进,用实际行动践行“八八战略”,全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人民共享绿色发展红利的“衢时代”列车正缓缓驶来。
依靠“绿水青山” 求得“金山银山”
让绿色成为衢州最鲜明的特征、最靓丽的名片。近些年,衢州“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生态文明组合拳打得虎虎生风、有声有色,打出了声势、打出了章法、打出了成效。
作为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浙江的重要生态屏障,衢州用实际行动兑现了“钱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送下游”的庄严承诺:以治水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开展“共建生态家园”行动,率先建成智慧环保平台和环境医院,率先实现全域河流告别劣Ⅴ类,连续三年夺得“五水共治”大禹鼎……
走进龙游县大街乡贺田村,青山如黛,竹林掩映,溪流淙淙,群山环绕。一幢幢红蓝琉璃瓦顶的乡村楼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条条硬化的水泥路面村道干净整洁、串联村庄。贺田村创造性地建立了“垃圾源头分类可追溯”机制。这套机制的核心是把垃圾处理工作重点从终端处理转到农户源头分类减量上来,要求农户把垃圾细分为有机垃圾、可回收垃圾、建筑垃圾、有害垃圾。有机垃圾尽可能地还山还田;可回收垃圾组织清卖;建筑垃圾设低洼点集中堆放,用作填坑造地备用;有害垃圾定点投放,保洁员及时清运。“贺田模式”已在衢州全面推广。
蓝天作幕,绿野为席。依托生态优势,借绿建景,在自然美中挖掘乡村文化底蕴,植入文化元素,寻找、发现、展示美丽乡村内在美,着力打造“一村一景”“一线一韵”,衢州打造出一批批有特色亮点的美丽乡村。
江山耕读村曾有“水泥村”之称,如今走进村里,绿树掩映,水果挂满枝头,游客穿梭其中。“这样的场景,要在从前可想都不敢想。”眼前的景色,让村民深有感触。
以前因为水泥厂工艺水平低,村里的烟囱日夜浓烟滚滚,空中粉尘弥漫,种的菜叶子上总有一层灰,怎么也洗不掉。水泥厂被整顿关停后,村里的植物仿佛也洗去了“灰”, 村民从卖水泥开始转向卖风景了。仅去年一年就办起了10家农家乐、12家民宿,接待了近20万人次游客,村民人均年收入超1.9万元,比上年增长10%。
拖累转型的坛坛罐罐必须坚决打破。近年来,衢州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834家,积极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等创建,不经意间,衢州长出一个“涉水产业”,旺旺、娃哈哈、伊利、均瑶等知名企业慕名而来,一批奔着好水而来的项目纷纷落地。
创新发展动能 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衢州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偏重,高校院所特别是高端人才相对匮乏。如何补齐科技创新这块短板?衢州市眼睛向外、另辟蹊径,建设创新飞地,借力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生态体系。
初夏的杭州未来科技城衢州海创园内,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正在进行。这里每月有十余场类似的活动。衢州海创园1号至3号楼主要功能为产业研发、孵化,4号楼主要功能为创业投资、吸引金融资本。研发总部入驻海创园可享受杭州“同城待遇”,产业落地衢州可享受衢州优惠政策。开园一年来,衢州海创园已招引84个项目,其中产业项目60个、金融基金项目24个,申报“省千”人才2名、“国千”人才1名,储备“省千”人才3名、“国千”人才1名。目前,衢州海创园二期已在谋划启动。
近4年来,衢州市北上南下,在杭州、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打造创新飞地。这些创新飞地,正逐渐成为衢州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项目的“新高地”、带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转型不停步,创新无止境。近年来,衢州市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全面布局。钱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获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默默无闻的小山城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国家“多规合一”试点成效获中央深改组和中央领导的肯定,并向全市域推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为绿色发展提供指引。目前,有28项国家、省级以上的改革试点落户衢州,它们都是启动衢州加快发展的重量级引擎。
“今年招商引资形势出乎意料的好,很多企业都是看中了衢州的好山好水好服务。”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负责人说。
总投资200亿元的衢州中来光伏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建成投产后有望实现我国光伏发电领域的重大突破,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亿元、税收12亿元。
总投资50.5亿元的中浙高铁龙游高端轴承产业园项目成功落地。该项目由中机、中车等大型央企和龙游县一家民营企业合资投建,建成投产后可实现我国高铁轴承、高端精密轴承全面国产化。
韩国晓星、华友钴业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表示,将继续在衢州追加投资。
构筑绿色生态 全力锻造衢州铁军
当前,衢州正挺立在绿色发展的潮头上,要继续勇立潮头,抓住机遇和完成这项使命,必须努力营造山清水秀的绿色生态,真正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受重用,锻造一支忠诚担当、善打硬仗的衢州铁军。
“山清水秀”的绿色生态,不仅是干部干事创业的“定盘星”,更是一个地方持续发展的“压舱石”。衢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能力不足而“不能为”、动力不足而“不想为”、担当不足而“不敢为”等“为官不为”问题,在全市干部中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为官不为”专项整治行动。连续出台《衢州市党政领导干部履职问责办法(试行)》《衢州市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实施办法(试行)》和《衢州市整治“三不”干部实施办法》,框定了“为官不为”的基本标准,明确了“为官不为”的具体体现,让“庸、懒、散、怯”的干部坐不住、藏不牢。
近年来,衢州市本级共选派13批次1700多名干部到重点项目、信访维稳、农村基层等“五个一线”实战平台的各个岗位经受磨炼、以长才干。同时,探索实施实绩“优先提名”和“落后否决”制,对经实战考核确属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德才兼备的干部,优先作为提拔对象;对考核排名靠后、实战任务完成不佳的干部,进行诫勉谈话、通报批评。据了解,截至目前已连续曝光12起“为官不为”案件,共涉及干部51人。
为引导干部积极作为、敢于作为、愿意作为,衢州市专门出台支持改革创新建立容错免责机制的实施办法,以容错免责的实际行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市各级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创造良好环境。
通过对“为官不为”的整治,衢州市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形成不能不作为、不想不作为、不敢不作为的良好态势,有效提升了干部队伍“精气神”。
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在选准人、用好人上下功夫,引导干部以德才取胜,凭实绩进步。
“在选优配强班子中,坚持铁军标准,突出担当实干导向,坚持实绩选才。”衢州市委组织部领导说,在“拆治归”等工作中考察班子、识别干部,把届末考察与日常考核、任职考核情况结合起来分析,全面客观地评价干部。结合年度考核,组建高素质考察组,制定考核方案,明确职责任务,组织开展对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届末考察。全面贯彻《干部任用条例》,注重打好“上、下、管、育、爱”的干部工作组合拳,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敢担当、重实干、有作为,努力锻造一支忠诚担当、善打硬仗、勇立绿色发展潮头的衢州铁军。
打造“两山”特色品牌
共享绿色红利
当前,衢州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了新高度,经济转型升级见到了新曙光,如何进一步打开“两山”转化新通道,开创衢州绿色发展新局面?
生态优势,就是发展资本。旅游景区建设已在衢州串点成线,画线成面:以“桃源七里”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游,以江山廿八都、龙游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游,以江郎山、三衢石林为代表的自然观光游……首个国家休闲区试点落户衢州,开化国家东部公园开始启动,“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养生”“旅游+研学”日渐兴起。小到一个村庄,大到一个县区,衢州因地制宜,以富民为导向推动三产融合,形成旅游形态“百花齐放”,全域旅游新业态正在不断涌现,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比翼齐飞。
在衢江区莲花镇现代农业园区的陈建海家庭农场,与一排排连栋大棚相对应的,是一大片集农家土灶饭、烧烤、垂钓、划船等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区。游客可以在田间采摘各种新鲜蔬菜,在土灶上亲手烹制一桌美味饭菜,最后再选择各自喜爱的游乐项目,在这里度过一整天的田园时光。
“我们种蔬菜的效益,比农民单家独户种要高多了。”农场主陈建海说,衢州空气好、污染少,利用设施和科技,种出来的果蔬更受欢迎,效益更好。
环境美了,客人来了,农民致富的办法也多了。三衢大地上,“点绿成金”、生态富民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位于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县龙门村,打出了“九溪龙门”的招牌,办起了40多家农家乐和民宿,带动了400多户农民增收。龙门村的村民已经习惯在家门口看到上海、杭州的大巴,土蜂蜜、番薯干、茶叶都成了抢手的“伴手礼”。
常山县黄塘村原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很少有游客踏足。村两委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乡贤和村民入股,搞起了漂流、滑草等项目。一到节假日,村里到处都是自驾游的游客,村集体收入超过了2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三年就翻了一番。
曾经饱受养猪污染所累的柯城区石梁溪、庙源溪,通过流域禁养、治水造景,新整修了20多道景观堤坝,引进了花海等项目,摇身一变成了“最美两溪”。一到夏天,这里就被前来游泳的市民挤得满满当当,日均接待游客近万人。
五年间,衢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159元增加到18421元,年均增长10.5%,增幅连年位居全省前列。
建设现代田园城市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每天下班,家住衢州西区玉龙湾的严女士都要到小区不远处的市民公园锻炼身体,这是几年来她雷打不动的习惯。用她的话说,一天不走进公园里呼吸新鲜空气,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每天都要让肺洗个澡。”严女士的话道出了衢城百姓的心声。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现代化城市的美好画卷。
近年来,衢州全维度擦亮“绿色名片”,把全市域当作大景区来谋划和建设,推进城市景点化、郊区田园化、小镇特色化、乡村休闲化,城乡之间河道相通、绿道相连,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加快建设具有衢州特色的现代田园城市。
截至目前,全市新建园林绿地面积4800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市民从家门口出发步行300米即进入公共绿色空间,城市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全城皆园”的景观,真正实现了“城在绿中”,青山绿水特色进一步显现。
水亭门下穿隧道实现上行下穿,水亭门和北门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游客必到之处,天王塔和文昌阁时隔多年重现,延续了历史文脉,留住了乡愁。每逢节假日,上下街、坊门街人气爆表,“十里长街”再展新姿,人气、商气加速集聚;城市绿道,犹如一张巨网四通八达延伸向公园、景区、社区等城市各个角落,为市民出行提升了不少幸福指数;西区花园东大道绿道、鹿鸣公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以建设严家淤活力岛为核心,以打造全民健身公园和美丽信安湖为重点,开展衢州市城市核心圈层建设提升城市能级……精致、和美、儒雅的现代田园城市触手可及。
2016年衢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72天,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36.8%,降幅居全省第一。今年4月,空气质量达标率达100%,再次在全省拔得头筹。
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美丽幸福家园,其落脚点就是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切实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政府服务也随之转型。从2016年开始,衢州市启动开展“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试点,平均审批时限缩短了30%以上。依托乡镇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建设,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引来百姓纷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