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专版

知行合一 勇立潮头

余姚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

  知行合一 勇立潮头

  余姚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个五年刚刚画上句号,宁波余姚又踏上了追逐新的五年目标的征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宁波市委确定了“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宏伟目标,今天的余姚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审视余姚自身,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不懈努力,总体上进入了由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跃升的新阶段,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余姚自觉对标、自我加压,把“在全国同等城市中争先进位”作为一种坚定不移的战略追求。根据浙江方位、宁波定位,重新审视余姚的区位优势、发展基础和未来趋势,明确方向、认准定位,提出建设经济活力强、品质环境优、人民幸福水平高的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今后五年,余姚将重点打造“两区三城”,即更具高端型、综合型的智能经济示范区;更强吸引力、竞争力的开放合作先行区;更高知名度、美誉度的历史文化名城;更加一体化、绿色化的生态品质之城;更有获得感、归属感的幸福和谐之城。这既是各成体系的目标定位,也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既是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待。

  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徐徐展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5%,居民收入提高与经济增长同步,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水平显著提升,县域竞争力、综合实力实现争先进位。

智能经济,提升发展能级

  余姚是传统制造大市,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7.1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3%,其中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9.6%,如何提升经济的发展能级,是打造“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需要垒实的经济基础。

  不久前,余姚市政府与浙江大学在杭州签署框架协议,决定共建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以推进浙大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和余姚市智能经济示范区建设,目标剑指国际一流的机器人专业研究院。这是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余姚后的又一个好消息。

  “以智能经济发展壮大为引领,集聚高端人才,强化多元创新,打造智能制造新高地,进而加快推进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为宁波建设名城名都贡献更多余姚力量。”余姚市委主要领导这样说。

  余姚坚持把智能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围绕“智能升级、智慧转化、智力集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信息化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切实加快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转型,积极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余姚由“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跃升。

  年初,余姚成为宁波市唯一入选首批“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的县级试点示范区。不久前,余姚出台《“中国制造2025”余姚行动计划》《余姚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市实施方案》,今后余姚将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和“两区三城”建设,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切实提升余姚制造业竞争力,力争将余姚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中高端智造基地,成为“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的标杆区县(市)。

  经济的展翅离不开高新技术人才的力量。已故“国千”专家黄大年生前唯一创立的公司宁波翔羽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就落脚在余姚。余姚已全方位升级扶持措施,助力其飞天圆梦。此前,余姚已经为翔羽公司落实了“3个500万”政策中的500万元扶持资金,积极协调落实了华夏银行2000万元免担保贷款,给予2年期银行基准利率全额贴息支持,加快成立黄大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并在该市科创中心落实了8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成立黄大年专家工作室。接下来,还计划为翔羽公司配备2名助创专员提供贴身服务,并协调相关专业机构为企业财务规范、上市辅导等提供专业服务。

  政府扶持升级的同时,研发团队的步伐也提速突进。目前无人机航空物探项目——“特种无人智能飞行机器人探测平台项目”仍处于研制状态,第一代样机将于今年9月试飞,明年实现小批量生产。

  一项数据可以显示成就:余姚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达到328家,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86项;高新技术企业13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5%;发明专利授权年均增幅超25%,各级名牌产品数量居宁波第一,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各类高层次人才超过5600人,其中“国千”专家50名。

城乡提质,打造“品质之城”

  城市品质考量着一座城市的眼光和布局。余姚加快推动城市化进程从注重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环境品质和服务品质。

  余姚大手笔布局城市功能区,比如,围绕“南闲、中城、北工”发展框架,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的设计水平和覆盖率,加快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及时修编完善各类专项规划,构建全领域、多层次、全覆盖的规划体系,并且深入推进多规融合,实现各项规划有效衔接,形成全市空间规划一张图。

  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杭甬高速复线、G228国道余姚段、胜陆公路余姚段、宁波-余姚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落地,打通一批“断头路”“卡脖路”,推动了整个余姚大市的交通设施完善和升级。余姚还按照“东泄、南蓄、北排(西分)、中疏、低围”治水思路,扎实推进城区包围、扩大北排、姚江西分等工程,完善提升排涝设施,探索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切实提高城乡防洪排涝能力……可以说,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为余姚城市品质建设添砖加瓦。

  品质城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西南组团、南雷路两侧等重点区块形象显现,万达广场、华润五彩城等项目建成开业,“智慧城管”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改造老小区140万平方米、危旧房24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扩大至50.5平方公里。

  城离不开乡。余姚打造品质之城的铿锵步伐从城市扩展到广袤农村,形成城乡一盘棋的格局。

  余姚提升城市副中心发展能级,深化泗门卫星城建设和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加快姚北新城产城联动,增强辐射能力,着力提高梁弄镇、陆埠镇、马渚镇综合承载和带动能力,精心培育一批特色风情小镇。

  此外,余姚还加强农村自然风貌、传统建筑和农俗文化保护,深入实施农村“安居宜居美居”专项行动,积极打造美丽乡村示范镇、示范村、风景线,并注重网格化、智慧化、精细化、常态化管理,强化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和小城镇环境等综合整治,落实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规范物业管理,不断提高城乡管理水平。

  过去五年,余姚着力推进城乡建设,在细节处勾勒了城乡未来的发展,成效显著。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进入全面融合阶段,城市化率达到60.5%。泗门镇已经成为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梁弄镇荣获全国文明镇称号,陆埠镇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余姚被评为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市,并创建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省森林城市和省环保模范城市。

文化强市,厚植城市文明

  文化浸润城市。不久前,余姚市委宣传部专门组织该市从事或热心阳明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共同座谈,讨论今年的阳明文化传播弘扬工作,听取大家意见,为余姚打造“阳明故里、心学圣地”积累智慧。

  王阳明是余姚四大先贤之一。作为王阳明的故乡,余姚始终把传承弘扬阳明先生思想贯彻于施政施策、推动发展的全过程,修缮了王阳明故居、阳明先生讲学处等史迹,推出了阳明讲堂、阳明文化日等一系列活动,多措并举,努力使阳明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如今,阳明元素越来越多地在余姚这座城市闪现。

  阳明特色小镇是余姚当下重点打造的一大城市新地标。目前,余姚市政府与中财经文化资产管理(深圳)有限公司、中财城市管廊先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投资主体的合作开发方案已初步确定,拟实施总投资200亿元的重点项目11个(其中起步区总投资额不少于50亿元),其中阳明塑像、阳明洞天、阳明阁等3个项目的策划设计已基本完成。

  阳明文化的发掘是余姚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余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融入宁波东方文明之都建设,以文化特质引领现代文明,不断增强推动发展的文化力量。

  余姚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这里的祖先就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在文化源远流长、经济繁荣发展的土壤上,余姚加快市公共文化中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均衡覆盖,健全送文化下乡长效机制和公共文化产品“订单式”配送机制,办好百姓文化节等活动,提供更多“余姚原创”精品供给,这些文化惠民工程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了人民不同的文化需求,同时使城乡文化氛围、人民精神面貌、地区发展实力都得到了有力提升。

  文化的振兴让余姚这座小城充满活力,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在这里,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一批文化产业项目、一批文化产业品牌成长了起来;在这里,一些创新供给旅游产品又推动了文旅互动融合,优化了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在这里,构建起了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如今的余姚因为根植的文化而充满生命力。

绿水青山,增加幸福资本

  在新一轮的生态型品质城市的建设中,余姚绘出了一道道美丽的绿色风景。

  余姚坚定不移地深化推进全民共建“美丽家园”,实施美丽建设行动,不断改善宜居环境,让生态环境成为发展的“绿色资本”。

  水是一个城市的魂。“五水共治”便成了余姚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抓手。余姚持续开展“五联五促”专项活动,市领导坚持沉到一线抓落实、挺在一线扛重担、冲在一线破难题。今年,余姚又根据宁波“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攻坚行动安排和余姚市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进一步拓展深化“五联五促”,全面打响破解治水难题的攻坚战。

  剿灭劣Ⅴ类水攻坚行动出征战役打响之后,各大行动正在四明大地迅速铺开,形成燎原之势。

  余姚境内现有河道2333公里,河面约40.3平方公里。今年是“五水共治”决胜之年,该市继续加大投入,计划实施“五水共治”项目125个,总投资25.17亿元。

  在近日出台的《余姚市全面剿灭劣Ⅴ类水体工作实施办法》中,余姚提出将坚持“水岸同治、标本兼治,线面结合、流域治理”理念,打好“截、清、治、修、拆、管”剿劣组合拳,计划7月底前完成3个劣Ⅴ类县控断面的剿劣任务,9月底前剿灭全部220个劣Ⅴ类小微水体,其他劣Ⅴ类水体完成达标申报工作。今年,余姚还实施了最严的考核办法,将剿灭劣Ⅴ类水体工作完成情况作为2017年各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的重要考核指标,在年度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余姚还健全完善生态保障机制,加强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设,加快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化步伐。同时,完善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实施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优化反映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推广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制度,进一步巩固了绿水青山的成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余姚定下目标:到2021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71000元和43000元,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力争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建成更高品质的民生幸福城市。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9 余姚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 2017-06-12 浙江日报2017-06-1200004;浙江日报2017-06-1200006;浙江日报2017-06-1200012;浙江日报2017-06-1200015;浙江日报2017-06-1200008;浙江日报2017-06-1200010 2 2017年06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