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个非遗项目展示江南民俗技艺
浙江非遗明珠耀香江
本报记者 胡昊
初夏六月,《根与魂——忆江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香港中央图书馆揭开美丽的面纱。
一个三进的传统庭院,将江南建筑之风雅、结构之巧妙完整地表达出来:客厅、书房和厢房,后面是厨房和后花园(小舞台),表现出日常生活中的安宁心境——为展现浙江非遗最具魅力、最动人的一面,本次非遗展示采用了灵性精致的庭院式布局,“见人见物见生活”,不仅展示非遗项目,更有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让人们看到悠久的民俗技艺与日常生活的融合。
听乡音 觅乡愁
据介绍,本次展览共有58个非遗项目,其中有9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除二十四节气无法展示外,浙江的人类非遗项目全部来到了香港。同时,63位非遗传承人或从业者参加。
每天上午香港中央图书馆一开门,进来参观的香港市民络绎不绝。
89岁的黄先生祖籍宁波,在香港生活了近60年。他第一天来看展览,看到宁波的十里红妆时,眼眶情不自禁就红了。“我小时候在老家就看到过十里红妆的大场面。”黄老先生拉着记者的手,一件一件解说这些展品的用途:“你看这双红鞋,结婚那天新娘子一定要穿的。”
小舞台上的浙江曲艺和传统戏剧表演,每天都吸引着黄老先生这样的戏迷。没有座位了,他们就站着,有的干脆席地而坐。参加评词表演的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演艺有限公司演员贺镭说,每天演出,前几排的几乎都是熟面孔。6月11日,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郭艺告诉记者:“香港市民通过口口相传或社交平台分享浙江非遗展信息,因此每天观者盈门,热闹不已。”
一对老夫妇看过展览后动情地说:“这么好的传统技艺一定要传下去,它代表着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忆江南 学技艺
香港不少社区和校园也留下了浙江非遗的足迹。从6月7日开始,浙江工艺美术大师把温州米塑和王星记扇子等送到了香港市民面前。
虽然第二天就要期末考试了,但香岛中学初一年级的80名孩子还是开心地上了一堂浙江非遗手工课,学习王星记扇子扇面的绘制和温州米塑的制作。女生毕加清在折扇扇面上画“雷峰夕照”的速度很快,别人都还在勾线条的时候,她已经在给雷峰塔上色了。“我没去过杭州,但看过电视,所以知道一点的啦。”小姑娘甜甜地一笑。
尽管动作快慢不齐,但每个学生都非常喜爱浙江非遗,自己做的、画的作品轻易不愿和别人换。那些做得较好的孩子,早早就把扇子和米塑收进了自己的书包。
温州米塑传承人董希造说,米塑考验一定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做一件东西很简单,但要做得逼真就没那么简单了。这些孩子学得很快、做得很好,让他非常满意。
学校副校长钟艳芬告诉记者,对于传统文化进校园,师生们都非常支持,孩子们说,马上要到父亲节了,这些作品可以作为礼物送给父亲。
香港观众对浙江非遗充满了好奇心,每位传承人每天都要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6月10日开始,主承办方在展馆内举办了3场讲座,分别是浙江曲艺、刺绣技艺和甬绍地区的婚嫁习俗,讲与演同时进行。6月11日下午,曲艺专家魏真柏老师搬了把椅子,坐在舞台一角,一边讲莲花落、温州鼓词、小热昏的历史和传承,一边请专业演员进行表演。这种随意的形式吸引了众多听众,现场掌声、笑声不断。最后的提问环节,一位老先生问:“何时才能再听到浙江曲艺?”魏真柏回答:“欢迎您到浙江来!”
识非遗 试身手
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把在工作间的工艺流程搬到了展览现场,进行“活态展示”。
记者在展馆内看到,浙派古琴、龙泉青瓷、杭罗织造、黄杨木雕、硖石灯彩等都有固定的活态展示席位,小舞台上每天都有昆曲、越剧、木偶戏、杭州评词、湖州三跳、温州鼓词、独脚戏等多种曲艺、传统戏曲现场表演。
杭州十竹斋木版水印工作台前聚集的观众总是很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立中鼓励观众自己上手来试试木版水印的操作。因为难度不大,不到30秒即可成型,成品还能作为纪念品带走,所以不少香港观众上来一试身手,带着木版画满意而归。
魏立中说:“让观众自己动手,就是一个让大家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最好机会。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本次非遗展由浙江省文化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承办,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等承办。6月17日和18日,浙东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红》还将在香港大会堂和荃湾大会堂演出。
(本报香港6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