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联内畅达江海 良法善治谱和谐
本报记者 丁谨之 张帆
这是一片勇于改革的土地。这是一片敢于创新的土地。这是一片孕育奇迹的土地。
一个资源小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机遇,主动应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挑战,完成向市场大省、经济强省的蜕变。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浙江奋力挣脱“先天不足”束缚,营造良好软硬环境,让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如地平线上跳动的朝阳,喷薄而出。
历史的发展,发人深省。浙江凭什么取得如此成就?这串密码,烙印“八八战略”的深刻内涵,折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汇聚民智民力的探索奋进。
这里有一道道神笔绘就的弧线——跨海大桥飞架天堑,高铁动车纵横贯通,能源网络星罗棋布;
这里有一行行求索进取的足印——2004年,习近平同志作出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此后浙江一手抓“经济报表”、一手抓“平安报表”,让百姓享有“全国最安全的省份之一”的成果;2006年,习近平同志为建设法治浙江起笔擘画,历届省委一以贯之,令浙江成为全国法治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两项建设,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浙江探索、浙江经验,也为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夯基垒台。
通江达海
内联外畅
翻山、过江、跨海,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征服自然阻碍;100公里、200公里、300公里,风驰电掣的现代速度催动建设热潮。
过去14年,是浙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从2003年提出积极推进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建设,到“十三五”规划的万亿交通项目,浙江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持续加码,投资总额在全国始终位居前列。
14年来,一个个“交通圈”,完成从弱到强的跨越。
从以高速公路为依托的“四小时公路交通圈”,到建设中的以高铁、机场为骨架的“一小时交通圈”,浙江的基础设施建设,拉近时空距离,方便百姓生活,正迈向多元、立体、现代化的未来。
14年来,一座座跨海大桥,完成从无到有的跨越。
2003年1月,习近平同志前往舟山调研,实地考察施工现场,作出重要指示。在他的关怀下,连岛工程被列入省重点工程,投资结构从而得到相应调整。自此,工程进度大大加快。2009年12月25日,舟山连岛跨海大桥正式开通,“登陆”梦想得以实现。
2008年5月1日起,比例为1:50万的浙江地图上,杭州湾跨海大桥跨过了一寸多宽的蔚蓝色。这座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建成的。
盛世造桥,矗立起浙江发展的新地标。杭州湾新区已累计引进各类产业项目540余个,总投资超1900亿元,逐步构建起汽车、电子电气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大桥时代的舟山,不仅跻身国家级新区,更相继迎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波音公司首个海外生产基地的落户。
14年来,一步步的全面推进,完成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
面向大海,浙江建设全国首条30万吨级人工航道虾峙门航道、全国最大原油码头大榭实华二期45万吨原油码头;为求开放,浙江增加港口建设投入,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已连续8年居世界首位,外贸货物吞吐量、年集装箱吞吐量已超过上海、香港;着眼能源,浙江已成为我国特高压电网的主要落点省份,遍及全省的天然气管网建设正加速推进。
伟大的时代造就宏伟的工程。所有跨越,仿佛彩虹,承载梦想,实现追求。
民富境安
和谐有序
每逢节假日,20省道浦江段都会迎来自驾游的车队。浦江县杭坪镇杭坪村村民蒋星剑记得,14年前,习近平同志下访时拍板,改建了这条崎岖山路,20余万名农民直接受益。
如今,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已成为我省平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大接访机制,通过源头预防矛盾、就地化解纠纷,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成为现实。
“好日子”是什么?是富足的生活,也是满满的安全感。平安,是百姓亘古不变的期盼,也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4年起,浙江以“平安浙江”的重大战略决策起笔,描绘安居乐业的图景。2016年,我省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6.43%,再创历史新高。
十多年来,平安浙江的创建载体和参与者,日渐多元。
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深化、完善,探索民生热线、网上信访等经验做法,完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诉求表达机制;
平安建设中,不分本地群众与外来务工者,两万多支、40多万人的专兼职或义务治安巡逻队与专业力量一起,守护共同家园;
继承发展“枫桥经验”,全面建成县、乡、村三级调解工作平台,7220余个行业性专业调解组织高效运转,全省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保持在97%以上;
建设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探索基层治理新体系;
深入推进平安浙江建设,离不开法治引领和保障。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的基层探索,已在浙江基层社会治理中普遍推行——全省所有行政村、社区都拥有了各自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
13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提出,平安浙江中的“平安”,不仅是治安好、犯罪少的狭义“平安”,还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平安”。
为创建大“平安”,我省加强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收入分配机制创新,增进人民福祉。
当“平安”的涵义更为丰富,更大的治理之“网”也在织就。作为全国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试点省,我省开发平安建设信息系统,已覆盖所有县(市、区)、乡镇(街道)和90%以上村(社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推及全省所有行政村、社区,10.9万个网格、23.4万余名专兼职网格员,构建起网上网下联动的社会治理机制。
2015年5月,习近平同志考察浙江时强调,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2017年3月,我省颁发首批“平安金鼎”,平安浙江建设站上新起点。
良法善治
行稳致远
2017年全国两会,浙江代表团全体会议现场,金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锦朝带来一份自豪:该市首部实体地方性法规——《金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
浙江已迈入法治浙江建设的第11年。2006年4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建设法治浙江的重大决策,率先启动法治中国建设在省域层面的实践探索。从此,法治浙江的战略部署次第展开。
法治浙江建设,是为构筑最佳发展环境的有效之举,是着眼于社会长治久安的深远筹谋,也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将中心工作作为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大平台、试验田、试金石和活教材,出台违法建筑处置条例、保障“五水共治”依法推进的意见等;“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先后启动改革,浙江通过立法,推动依法实施;从全国第一部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到全国第一个全面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出台,浙江人深切感受到,法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目前,浙江已基本形成具有特色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制定先行性立法100余件,建立立法工作制度30多项,所有设区市均出台了本地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富春江畔的一座小城,在2014年引发了一场有关法治与权力的深刻思考。那年,富阳“晒”出全国首份县域行政“权力清单”。随后,我省“晒”出首份省级“权力清单”,率先启动“责任清单”编制。围绕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等短板,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审计监督。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也在浙江稳步推进。
让司法更公正,我省出台预防冤假错案33项新制度,建立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令司法更透明,率先建立浙江法院“阳光司法”指数评估体系,省检察院推进执法过程公开,省公安厅制定刑事执法公开工作意见。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浙江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让更多人享受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