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一图绘就绿色未来
“多规合一”试点破解空间规划掣肘,全面促进生态富民
本报记者 李丹超 县委报道组 吴莉莉 程磊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2014年8月,开化县被列入全国28个“多规合一”试点市县之一。开化下定决心从根本上破解各类空间性规划掣肘打架的“瓶颈”制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多规合一”。
“多规合一”,是指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
现在看来,开化“多规合一”试点,是一场先谋“棋局”再落“棋子”的改革。
一张蓝图 立足生态推动发展
“从去年‘十一’开业至今,每周都有上千人来游玩、住宿,每月营业额大概二十万元以上。”近日,在开化县音坑乡姚家村特色民宿“红窑里”,“红窑里”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姚金水正忙着招待一批批远道而来的客人。
在此之前,姚金水的主业并不是旅游,而是砖瓦烧制。“红窑里”的前身,便是一座运营了近30年的砖瓦厂。两年前,开化县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要求全县黏土类企业全部关停,姚金水开始谋划把原本污染严重的砖瓦厂变为生态化的民宿。
这一转变,得益于“多规合一”的功能分区。
2014年4月14日,开化县入选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名单,第一次给了开化县明确的县域建设定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同年8月,开化县被列入全国28个“多规合一”试点市县之一,开化将整个县域划分为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对应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以及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姚家村位于农业空间,主导用途是农业生产生活,不适宜发展红砖等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姚金水说,红砖厂面临着关闭搬迁,这才有了如今生意红火的“红窑里”。
今年2月,省发改委在开化县组织召开《开化县空间规划〈2016—2030年〉》咨询论证会,一致同意《开化县空间规划》通过论证。今年5月,《规划》顺利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审核,已提交省政府报批。
“这是一个规划延展的逻辑关系:主体功能区明确了开化的县域定位,‘多规合一’则是将整个县域划分为三个功能区,理顺政府各类空间规划的关系,解决部门规划间的冲突。”开化县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下,开化哪些项目该发展、什么行业该淘汰,一下子清晰明了:只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才是开化发展的正路子。
在这张“蓝图”的指导下,近年来,开化县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2016年开化的出境水Ⅰ类、Ⅱ类水质占比95.6%,地表水水质常年在Ⅱ类以上,生态空间由50.8%提高到80.3%;在这张“蓝图”的指导下,近年来,开化县树立了生态旅游发展的大旗,发展得有声有色,2016年,开化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2.7%和25.4%。
一本规划 空间治理提质增效
一张蓝图绘到底,离不开政府、社会、群众同心同向行动,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
在传统的规划工作中,普遍存在几个问题:期限上,发展规划短,城乡、土地、环保等规划长,前者难以指导后者;内容上,发展规划偏重任务和目标,对国土空间开发的约束性偏弱;地位上,发展规划缺乏专门的法律支撑;审批上,发展规划审批层级低,其他空间规划审批层级高,存在一定错位。
开化县华埠镇华民村的一个健康养老项目就碰到了类似问题。“这个区块牵扯到的土地都是属于建设用地,符合用地条件,但在国土的土地利用规划中,有35亩是一般农田,城建和国土两个规划出现了矛盾。”开化县城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状况在开化县的很多建设项目审批中都会碰到,国土、城建、农业、水利、交通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规划图,这就造成了一个项目需要多个部门一起协商。
“多规合一”在开化试点以来,不仅统一了技术指引和规划语言,明晰了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更提升了审批时间与效率。最重要的是这张“多规合一”的“蓝图”,明确了开化全域作为一个大公园来规划、建设的定位,让老百姓知道“全域景区化、景区公园化”的县域发展方向,从而提高了各类投资的针对性,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
改革的涟漪,为开化生态建设带来新活力。一大批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创意农业、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在开化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近十年来,因环保不达标被开化拒之门外的项目有248个,涉及投资总额近21亿元。
如今,在开化县文化艺术中心,有一个特殊的展览馆,叫“多规合一”展览馆。除了展示开化好山好水好地方的生态本底外,还描绘了在“多规合一”试点指引下开化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