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f0026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特刊

山海对接,推动乡村复兴

  初夏时节,夕阳的余晖为衢州开化下淤村村口的巨石披上一抹金色。巨石左上角,“开化·桐乡”的大字和由山水元素组成的“山海协作”标识格外引人注目。

  2015年12月,全省唯一一个以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园——开化-桐乡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应运而生。距离开化县城不远的下淤村,被列入示范区的发展范围之内。

  从开化县城驱车6.5公里,沿着霞洲大桥便可驶入下淤村。桥下,马金溪缓缓流淌;岸上,游步道两旁绿树成荫。

  “下淤村的风景原本就很美,但美中不足的就是缺少规划、乱搭乱建,找不到发展方向。”已经连续当了16年村支书的叶志廷说,在全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下淤人也紧抓机遇,村里的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2013年,开化和桐乡两地携手开展“山海协作”。第二年,下淤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以此为基础,开化和桐乡于2015年正式签署共建协议,打造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论。

  示范区由双方共同出资,按照国家公园建设要求,秉持全域旅游理念,采取“一园多点”开发模式。其中,“一园”为示范区主体区块,“多点”是指在开化其他地段开发区块,结合当地特色产业、现状资源,做好乡村旅游、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等产业发展。作为“多点”区块之一,下淤村的3A景区综合提升工程入选首批意向建设项目。

  “去年,山海协作管委会补助村里350万元,改造房屋外立面、游步道、文化广场,建设夜晚亮灯工程。”叶志廷说,通过项目扶持,村容村貌得到提升,有了更好的接待条件,去年就接待游客35万人次。

  夜幕降临,马金溪畔的汉唐香府传统文化体验馆内古筝悠扬。伴着沁人心脾的檀香,老板段书权正在接待一位从杭州赶来的好友。

  “我外婆家在下淤村,从小喜欢这里的水。”在外经营多年的段书权说,4年前他看中了村边荒废的水泵房,投资上千万元打造成现在的文化体验馆。这两年,段书权关注到“山海协作”项目对下淤村的扶持,这让他对村庄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期待。

  据统计,该村集体收入从2013年的20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125万元,全靠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房屋租金和物业收入。

  “开化有优美的环境和生态,桐乡有相对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开化-桐乡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管委会产业合作科科长李国清认为,两地的产业和要素资源可以完美对接,山海协作也已经不再是人们想象中“一边倒”,而是合作共赢,优势互补。

  如今,下淤村拥有32家农家乐,每天最多可以满足1500名游客的餐饮需求。“以前村里条件不好,村里人都去外面打工,现在都回来了。”叶志廷介绍,如今,960多名村民当中,有200余人从事与旅游相关工作,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2万元。

  皓月初升,村口那块巨石正中的红字依稀可辨:“丙申年夏,下淤景区提升工程,其旨与山海协作所谋相符,故将其纳入‘多点’之一,斥资相助。修桥筑路,整缮民居,靓丽水岸,旬月功成。既造福一方民众,亦添国家公园新色,立石以记。”


浙江日报 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特刊 f0026 山海对接,推动乡村复兴 2017-06-11 4040189 2 2017年06月1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