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 超级“孵化器”
育出“核动力”
本报记者 戴睿云 唐骏垚 通讯员 余小平 宋桔丽
如果把杭州比作眼下中国经济的一个“箭头”,那么滨江,无疑就是这个箭头的“尖顶”。
两位数的高增长,对滨江来说,已是一种新常态。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过去五年,滨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高新区技术产业收入2016年比2011年增长90.9%。
滨江动能何来?因为这里走出了一条因产业而生、因创新而兴的蝶变之路。作为一个肩负国家使命的“孵化器”,滨江始终专注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构建适合高新企业生长的创新生态,形成以创新为核、澎湃不息的新动能。
弄潮信息经济
放眼全球,以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引领创新,方兴未艾。而由滨江本土培育的信息企业,如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新华三、中控科技、聚光科技、恒生电子、信雅达等,在国内外市场叱咤风云,掀起一股滨江旋风。
据统计,过去一年,滨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5.6%,其中,信息经济更是绝对主力,去年其增加值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0%。在高新区(滨江),信息经济已经形成了一条从关键控制芯片研发,到通信设备制造、制造软件、物联网系统集成,再到终端电子商务、网络运营服务直至大数据、云计算的各种应用服务的网络信息全产业链体系,成长为业界“小巨人”。
自主创新,是以信息企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立身之本。在滨江,企业和政府有共识:投资重点不是固定资产,而是高新技术和产品研发。以新华三为例,平均每个工作日专利申请量超过3件,累计超过7200件。过去五年,滨江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累计支出474亿元,占GDP的比例始终保持在13%以上,这个数据,是浙江均值的5.7倍。
集聚高新要素
5月中旬,滨江网络信息安全企业安恒信息因阻击“永恒之蓝”勒索病毒被中央网信办点名表扬。如今的安恒已成为全国信息安全业界的大佬。可就在2009年,作为滨江从美国硅谷引进的人才,安恒信息董事长范渊遇到了回国创业后的第一个“坎”:他不得不卖掉在杭州唯一的房子,延长公司的生存期。
滨江区人才办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主动为安恒牵线搭桥签下第一个创投项目,并提供了中财大厦一层楼3年的免费使用权。这种“雪中送炭”,让范渊深刻体会到滨江对人才的重视。
信息经济在滨江的崛起,并非偶然。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滨江的定位一直瞄准“高”与“新”。很多滨江干部有一句体现发展理念的口头禅:“把人才搞得多多的,把技术搞得棒棒的,把产业搞得强强的。”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滨江连续8年实施招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5050计划”,截至目前,滨江累计拥有海外高层次人才5100余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0人、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125人。2016年度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超千万企业75家、超亿元企业22家。
孵化美好未来
今年3月,滨江六和桥孵化器的第120场路演,首次迎来了国际专场:英国伦敦的智能城市安全、3D无人机地理建模等6个项目向投资人卖力自荐。
如果把这些怀有梦想的国内外创业人才比作“种子”,那么,滨江已准备好了创业所需的“土壤”“阳光”还有“水”。缺资金,滨江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缺团队,专业人士帮你组建;缺经验,有创业导师团解疑释惑;还有住房、就医等一大波政策为你量身定制……
播下一粒粒“种子”,收获的是一个个潜力甚至领军产业。滨江的耀眼,在于这里不止一个阿里巴巴,而是大中小企业梯队和谐发展。这背后,是业已形成的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
创新生态使滨江成为超级“孵化器”:六和桥、贝壳社、西湖创客汇、“王道互联网+”等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在滨江遍地开花,并向专业化、投资型转型升级;一个“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业路线图计划已经在滨江实施……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把滨江这种“聚集高端创新要素、成功培育内生动力”的本土培育模式,称为继珠三角“三来一补”发展加工贸易、苏南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园之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他评价,“第三代样本呼之欲出,对其他地区有复制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