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车”升级背后的创新姿势
刘雪松
一座城市要想在竞争中保持创新发展的领先地位,不能靠守,应该在竞争的风口浪尖搏击。随时把自己拉出来遛遛,才知道底气的长短、实力的强弱。
“小红车”升级背后的创新姿势
刘雪松
杭州市民引以为豪的西湖新名片——小红车,去年通过G20杭州峰会的国际舞台迅速名扬天下。然而,蜂拥而来的共享单车席卷中国各大城市,也将杭州精心打造多年的这款公共自行车围堵到了逼仄的空间。而今小红车以“新能源、新模式、新公交”为诉求,推出了全球首个公共自行车+移动能源共享系统,再次成为业界和市民关注的热点。
共享单车是为了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诉求而杀进杭城的。坐拥公共自行车这一“金字招牌”,杭州有无数个理由可以将共享单车“拍死”在萌芽状态。开放包容的杭州,没有选择这种护犊的姿势。
然而尴尬还是来了。共享单车因为“扫码租车”“随借随还”的便捷,迅速抢占了具有公益性质的小红车的用户份额。
是在市场的倒逼中消失,还是在创新中把名片擦得更亮,这是摆在小红车面前的一道智慧题。如今在尴尬中“低调”了半年左右的小红车,以创新升级的新版本面世,实际上给全球城市出行服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贡献了崭新的智慧。这便是,不在无解的“最后一公里”乱停乱放中找出路,而是在城市管理秩序的规范化与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人性化服务上寻找切入点。这一点,杭州公共自行车把脉非常准确。
新版小红车寻求的是人性化服务的全方位提升:由于加装了“电池宝”,可以在时速15公里时产生助动力,而且“不踩不动,一踩智动”,使得传统自行车一般3公里左右出行的范围,扩大到了10公里左右。而且,这块太阳能电池可以与手机等各种电器的充电接口衔接。至于费用,租车1小时免费不变,租电费用暂定半小时1元。
这只是升级版的杭州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的一个亮点。今天回头来看,没有共享单车杀进杭州,或许就不会有今天公共自行车全新的发明创造与服务升级。杭州公共服务机构,把市场竞争当成了检验公共服务到位程度的试金石,不以公共的名义让小红车独享市场,不为“金字招牌”受到市场冲击而设法“保全颜面”,而是倒逼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倒逼公共服务模式转型。这步棋虽然走得险,但走得相当自信。
转型升级之后的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依然还有提升的空间。对于一座城市的管理者来说,城市创新创造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迎接各种挑战的自信心。杭州公共自行车的进步带给人们的启示是,一座城市要想在竞争中保持创新发展的领先地位,不能靠守,应该在竞争的风口浪尖搏击。无限风光在险峰。随时把自己拉出来遛遛,才知道底气的长短、实力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