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文化

我省高校创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儿科医生荒,不再那么慌

  本报杭州5月17日讯 (记者 陈宁 通讯员 李琦 于伟) 5月17日上午9时,杭州竹竿巷,汽车排起长龙,巷子中段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大厅内,一字排开的窗口前,是排着队等待挂号、付费的家长。

  多年来,这两支长龙曾引发人们的关注,折射出的是人们对“儿科医生荒”的隐忧。

  上午12时,省中医院,年逾七旬的省级名老中医专家俞景茂按照惯例清点一个上午的病人数量。“挂号的加上加号的,50位。”俞老从医55年,不久前,他酝酿了近35年的儿科专著《儿科各家学说及应用》一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我希望能够为儿科中医的传承留下一点什么。”

  传承中医儿科学科是这位老中医的心愿。他这样做,是因为中医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在浙江,比较资深的儿科中医师只有几十位。”俞老告诉记者。

  心存忧虑的不只他一人。

  “中医儿科医师的缺乏,只是全省儿科医生紧缺的一个侧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党委书记、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褚茂平说,去年,学会和温州医科大学启动了《浙江省儿科医务人员培养规划(2016-2020)》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我省0至14岁儿童为1146万人,现有儿科执业医师6748人,每千名儿童拥有0.59名儿科医师。如按每千名儿童0.8名儿科医师要求配置,全省尚缺少儿科执业医师2500名左右。

  根据报告估算,“十三五”期间,全省预计年均新增二十五六万“两孩”,“这意味着临床儿科医生人才紧缺问题将更突出。”褚茂平告诉记者,去年2月,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决定,从1998年起“叫停”的儿科本科专业恢复招生,为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带来了一道曙光。

  作为省内唯一一所获批恢复儿科本科专业招生的高校,温医大作出了详细的培养计划。“每年招收60名儿科本科专业学生,面向地方、区域乃至全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层次儿科医学专业人才。”褚茂平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缓解儿科人才紧缺的现状,在高等院校儿科本科专业“缺席”的17年间,我省高校、医院对儿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并没有停止。2002年后,温医大采取了“儿科分流人才”培养方式,每年从临床医学本科三年级学生中分流出二三十名学生,设立临床医学儿科方向班。

  今年夏天将成为研究生的叶纯静对记者说:“对儿科的热爱,都源于本科学习。”大四那年,叶纯静和其他27名来自温医大临床医学院的同学,经过遴选、面试考核,成为“儿科方向班”学生。从大四到大五,她变得异常忙碌。除了学习基础临床医学课程外,还需要必修《小儿外科学》《儿童保健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她告诉记者,经过一年多的专业课学习,毕业前夕,大部分同学都选择在儿科方向继续深造。

  灵活的儿科人才培养模式也出现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儿科教学内容一直融入常规临床医学教学中。”浙大儿院副院长龚方戚告诉记者,2015年起,浙大医学院专门设置了本科儿科方向,每年遴选出二三十名有志于从事儿科工作的大一新生,并设置了专门的“5+3”培养模式,“这意味着,每名学生都将完成5年本科和3年硕士的儿科专业课程,并配置一对一的导师。”龚方戚说。

  在记者采访中发现,工作量过大、护理要求高、薪酬待遇低,是导致儿科医务人员引进困难的主要原因。但令龚方戚欣慰的是,这一现状正在逐渐得到缓解。近日,省物价局、省卫计委、省人力社保厅已联合发文,自2017年5月10日起,我省将执行新的儿童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儿科门诊、住院诊查费均有上浮,调整项目全部纳入医保支付范畴。

  “儿科医生的劳动成果应该获得尊重。”龚方戚说,目前全省所有的省级、地区级、县级综合医院都设置了儿科,“儿科门诊量的需求仍在不断上升。正视、重视儿科医生将是全社会的趋势。”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9 儿科医生荒,不再那么慌 2017-05-18 3946760 2 2017年05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