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职业教育·温州篇

新德育体系构建和谐校园

工匠精神引领学生全方位发展

  以往,谈起中职生的德育教育,没有几个校长不挠头。旷课迟到、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这些中学生管理条例中严令禁止的事,在不少中职学校都有发生。而如今,在温州的中职校园,记者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瓯海职专负责德育工作的陈巨政老师介绍,从2004年起,瓯海职专开始探索名为“德育银行”的德育新模式,意在将现实银行中的存、支、贷等业务功能形象地用在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养成和管理上。学校给每名学生“存”一定量的德育学分,学生发生不良行为时便从所存学分中扣“支”,学分不足可申“贷”,而还“贷”方式是“以功抵过”。

  “德育银行”的基础分为200分,加分即“存入”,减分即“支出”;若扣分过多使德育学分低于最低控制线(高一、高二为160分,高三为180分)时,学生可申请“借贷”,但需签合同确认“偿还”方式和期限,并联系两名担保人;“还贷”时,学生可通过社会实践获得替代学分,或通过比赛获奖积累奖励加分等;除了在规定时间内“偿还本金”外,申请人还要“偿还利息”,否则将按规定惩处,担保人须承担连带责任。

  在“德育银行”实施过程中,瓯海职专结合职校特点,将德育评价内容细化为学校、企业、家庭、社区四方面十大板块,板块内容涵盖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只要想得到,都会被收录”。在完成德育评价环节规定动作的同时,“德育银行”还以加备注的形式留下详细信息,如加减分的补充原因、评价主体的主观感受等,使评价内容更翔实,学生更易接受。“我们这样做的初衷,就是要低起点、精准化,使学校德育不仅看得见,也摸得着,评价标准不落空。”陈巨政说。

  为了使“德育银行”评价操作系统便于使用,学校聚合各方资源,研发出一套客观、保密并且能够掌握学生和班级德育状态的动态评价软件。学校所有教师、值周班、各功能处室(如安保大队、图书馆、宿舍等)、家长和企业负责人等,可根据授权采集学生、班级信息,录入“德育银行”软件,使其自动量化为分数;学校坚持“谁负责谁录入,谁检查谁录入,谁碰到谁录入”的原则,要求评价主体及时录入信息,从而实现了德育工作“人人、时时、处处”的全程、全员化改革;“德育银行”数据库面向师生、家长、企业,甚至社区开放,学校将数据作为学生和班级评优评先的必要审核条件,招工企业可以经授权登录“德育银行”,查阅学生在校学习、在岗实习的动态表现。

  “德育银行”让学生在规范要求下匡正行为,在有效评价的潜移默化中变被动管理为主动进取,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道德情操。

  从一所校风和质量始终徘徊不前的农村职校,发展到今天的集团化办学,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校,陈老师认为,这与学校历经十二载的德育管理新模式探索分不开。

  而在鹿城职校的校园,记者也深刻地感受到学校“四成”教育(成人、成匠、成才、成器)全面育人理念已渗透到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走进鹿城职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穿着鞋子的大写“人”造型,寓意学校对学生“成人”教育的重视。校长王松说,从杭州武林门火烧温州鞋浮雕到从楠溪江运来类似鞋的石头摆放,学校希望将 “诚信”“踏实行千里”等做人的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

  作为中职学校,鹿城职校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提出“我行”德育理念,突显感恩、勤劳、合作、创新四大主题教育,培育有素养的职业人。在强化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学校着重学生学风建设、文化基础知识的教授和职业道德培养等。每天早读,《弟子规》诵读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隆重举行成人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在学校提倡的“四成教育”的理念中,成匠是“工匠精神”的指代。鹿城职校为了在学生中树立“工匠精神”的理念,除了建设“匠心亭”“天工廊”等将匠心融入校园文化外,更是在2015年9月全面推行课程改革,突出了“工匠精神”(精工意识)在课程改革中的融汇和体现。

  在育人方面,永嘉第二职业学校首创了面向中职学生的“永不落地”球类系列活动,向同学们传递“永不落地”的精神。

  在该校的广场上,错落地分布着5个羽毛球网架,球架的一端,挂着两只球拍和羽毛球,边上,一只透明的塑料卡片上写着“温馨提示”,大意是提醒同学们,球和球拍是学校的公共体育设施,欢迎同学们随时来玩球,建议大家注意保护,玩后放回原处,以便他人再来使用。

  该校副校长王寿斌教授是“永不落地”活动的创始人。谈起谋划“永不落地”活动的由头,王教授说,2015年8月永嘉二职实行改制,当时的学生管理状况令人头痛:打架频繁,课堂纪律更是难以维持,一些年轻老师甚至对走进课堂产生畏惧心理,课堂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一个偶然的机会,永嘉二职的羽毛球队应邀到永嘉中学进行球技“切磋”,高手之间的交流自然非常开心,可是,一向只谙学术研究而不擅运动的王寿斌教授却被“冷落”在一边。同行的一位处长鼓励他参与打球,并耐心地“陪练”。一个、二个、三个,球队成员齐声计数,竟然成就了史无前例的30个来回。这一意想不到的“成就”瞬时激发了王寿斌教授的灵感——让羽毛球“永不落地”!

  王教授表示,中职学生难于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正处青春期,学习没兴趣,玩起来又没目标,是典型的“不想学不会玩”,尤其是很多同学经受过以前学习和考试的挫折,自信心相当缺乏,不排除通过惹事闹事来“刷存在感”,在同学中“树威信”。要让这样的学生爱上学习、遵守纪律,首先必须让他们找回自信,而开展让羽毛球“永不落地”活动,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于是,一系列的“永不落地”规则被创新地改写了出来。原来的单打独斗变成了以小组为单位的相互成就,志同道合、性格相近、水平相当的同学可以自愿组成团队进行“挑球”比赛,比赛成绩也不再是单纯追求“置对方于死地”,而是关注在“让球永不落地”的前提下相互能够接到多少个球。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行区别化的训练,新的规则在时间限制、落球点限制等方面增设不同的难度,模仿围棋的段制对赛球进行了“分段”设计,让学生在持续不断的“打段升级”中找回自信。

  让羽毛球“永不落地”活动一经推出,很快受到学生的喜爱。为了促进这一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在广场上划出了许多场地,配置了免费使用、永不收回的公用球拍,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打球。同时,学校不仅向各班统一配发了球拍,还将平时各项活动的奖品统一变成了球拍,让尽可能多的球拍方便使用。

  经过一年多的改革探索,“永不落地”活动已经由最初的羽毛球,逐步拓展到乒乓球和篮球,学生的选择面越来越宽,参与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生从玩球中找到自信,学习的兴趣被深层次激发,课堂纪律明显好转。

  王寿斌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永不落地”的不仅仅是球,也不仅仅是学生的自信,更是一种改革的精神,只有改革的精神“永不落地”,改革的创新能够持续,中职教育才能有更大的希望。

  (记者 吴俏婧 通讯员 戴剑锋)


浙江日报 职业教育·温州篇 00017 工匠精神引领学生全方位发展 2017-05-06 浙江日报2017-05-0600007 2 2017年05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