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职业教育·宁波篇

深耕职教创新园地 潜心播种创新种子

  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手电筒,打开开关后,竟“摇身一变”成了手穴按摩器,手机没电的时候它还可以当作充电宝,当你换上小风扇,它又变身为广告电扇……这款多功能按摩器出自鄞州职教中心学生之手,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作品交流赛一等奖。近五年,鄞州职教中心学生参加区级以上各类创新大赛,获奖448人次,其中获全国和省级一等奖13项,获得国家专利20多项。

  一所中职学校,为何有如此亮眼的创新佳绩?用潘美祥的话说就是:创新的种子已经植入了老师和学生的心里。

  作为浙江省中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潘美祥一直秉持“通过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达到师生教学相长,使教育教学成为师生都快乐的生命成长过程”的教育理念。从1998年开始,他在学科教学、技能辅导、课程改革、德育管理、教育科研、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1年他参编的《创新教程》在全省中职学校推广应用,开启了中职学校创新课程进课堂的普及创新之路。

  “播种创新种子的关键是教师,瓶颈也在教师。”潘美祥说,目前我们的教师都是传统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创新能力普遍不足,无法有效开展创新教育,满足不了学生创新成长的发展需求。2012年,他在鄞州职教中心创建了创新创业教研组和科技创新协会,组建了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团队教师创造性地开出了10多门创新创业类选修课,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中职学生能创新吗?很多人对于创新的认识存在误区,以为创新就是高科技、就是创造新产品,个别专家甚至怀疑中职学生能不能创新。潘美祥推行的“五小”微创新或许是对这一疑问的最佳回答。该校借鉴企业“五小”创新活动竞赛,在学生中全面开展“五小”微创新活动。从小问题入手,进行头脑风暴,收集小建议,提出小创意,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小制作,再改进完善和创新,实现小发明,简单易行,容易上手,打破了创新的神秘感,播撒了创新的种子。

  为了替父母解决生煎制作太过费力问题而设计的高度可调节省力生煎底盘、为了清理钳工实习时留下的细小铁屑而发明的铁屑清理收集器、为了保管钱卡等贵重物品而设计的宿舍抽屉式保险箱……一批源自生活和学习的小问题征集了大批小建议,形成了小创意,运用专业技能制作成小制作,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变成了小发明,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新的种子植入学生心里后,学生不但能把想到的创意说出来、画出来,还能利用专业技能做出来,这就是中职学生的特色——拥有一双“会思考的手”。

  创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生活自信,也带动了学生的技能创业。14级计算机班的学生吴能宝,从小就对计算机网络十分感兴趣,在13岁时便设计、开发了龙腾网——一个综合性的门户网站。进入高中后,他成为该校蓝鸟信息创新创业工作室的主力成员,在各类技能竞赛中摘金夺银,并成功创业,成为杭州北径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据了解,该公司于去年注册,先期投入300万元,吴能宝以技术参股的形式获得公司50%的股份。吴能宝说,下半年他就要到杭州去上大学,学用结合,边学习边创业。

  “中职创新不能急功近利,短期内不一定有显性成效。但是我坚信,只要将创新种子播种下去,不久的将来,创新种子必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今,特级教师潘美祥的“创新种子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相信随着创新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他们将用那双“会思考的手”为社会、为自身创造更大的财富和价值。 (记者 欧阳贝璐 通讯员 潘美祥)


浙江日报 职业教育·宁波篇 00013 深耕职教创新园地 潜心播种创新种子 2017-05-06 浙江日报2017-05-0600006 2 2017年05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