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深读·经济瞭望

发展民宿
民字当先

  当前,乡村民宿“热”得炙手,是有着一种时代的必然性——凝结着城里人对乡土文化的回归情愫。这种回归,不只是单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乡愁,而是对快速、嘈杂、冷漠的工业化和城市生活的一种“逆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逆城市化方式。

  众所周知,我们的人口规模、空间资源、城市格局、交通条件、产权制度,特别是城乡仍有一定差距的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城里人即便有着强烈的回归意愿,也不可能实现像欧美国家那样的逆城市化——每天在城市与郊区之间钟摆,而只能在周末或节假日短暂地“逆反”一下,体验一回宁静、舒适、悠然的乡村生活,借以找回与城市喧嚣生活之间的平衡。于是,一种结合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及人文资源,提供具有乡村意象和休闲度假功能的住宿场所——民宿便应运而生。

  很显然,民宿不同于农家乐,不只是简单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而是一种乡村生活、乡土文化的深层次体验,不但需要美景、美屋、美食去支撑,还要有一个好环境、好故事、好人情,提供“家”一样的场景体验。

  基于此,先行一步的台湾民宿,在行业管理中引入“好客民宿”认证,从“亲切”“卫生”“友善”“干净”“安心”五个方面进行引导,努力让民宿有温度起来——通过环境营造、特色挖掘、主题策划,尤其是相关业态的开发,让客人感受到主人的用心所在,在主客互动中体验民宿的温暖、温馨、温情。

  眼下,在大江南北的古村、旧村,不但有一茬接一茬的小团队纷至沓来,带着资金和资源,参与乡建、开发民宿;还有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地方政府纷纷介入,主体多元化、投资金融化、行动标准化、空间集聚化,已然成为民宿发展的未来趋势。有业内人士惊呼,如此一哄而上地发展,民宿的同质化在所难免,故事性缺失、人文性流失、地方性消失、乡村性遗失,犹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千城一面”,最终也难逃“千村一面”的厄运。

  顾名思义,民宿“民”字当先,发源于乡村,由乡村闲置房屋改造而成,其周边环境和建筑形态,都具有浓郁的乡村风貌,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传递着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特色。无疑,这种乡土文化是民宿的灵魂,民宿的物质形态和精神气质,都必须带上自然而朴素的乡土韵味。在此基调之上,再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老屋、古村,通过融入现代技术,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将当地的乡土材料进行现代陈设,在装修风格、空间营造、文化氛围的打造上,把民宿主人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融入,营造出一种个性化的乡居生活空间。

  这样的民宿,既体现乡村的自然性,又适应时代的生活方式,是一个能够提供慢生活、家服务、趣体验的无景点度假场所。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浙江日报 深读·经济瞭望 00010 发展民宿
民字当先
2017-05-05 浙江日报2017-05-0500006 2 2017年05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