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政治纵深

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版型设计师廖云飞

毫厘之间求极致

  工匠精神是一种坚守,一种坚持的倔强,一种传承的使命,更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一种精益求精的升华。它不仅是个人的精神,还代表了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气质。

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版型设计师廖云飞

毫厘之间求极致

本报记者 董 洁

  “在毫厘之间追求极致。”廖云飞身边的人常这样评价她。作为一名已有20年经验的服装版型设计师,经她之手设计的衣服,总能更加舒适美观。

  一开始,她的求职路并非坦途。1996年,廖云飞从服装专业毕业时,服装业正处于低谷。“全班同学里98%改了行,但我不想放弃,一直在找本专业工作。”幸运的是,廖云飞遇到了师傅——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林霞,进入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工作。

  “当时,企业经营很困难,正从以外销为主转为品牌化经营。”也是从那时起,廖云飞想到用工艺创新来帮助企业转型。一把剪刀、一块面料,加上悉心钻研,目前她共研发出新工艺40余项,并在各式各样的服装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工艺专门针对服装行业“老大难”问题,如防抽纱、羽绒服防跑绒、解决面料拉缝起拱工艺等。

  在新工艺研发过程中,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针对柔软疏松易抽丝面料的弧形下摆处理工艺。几乎每件衣服都要处理下摆的边沿,“弧形下摆处理工艺中最常见的是撬边,但如果下摆比较大,撬边就会费时费力,影响产量和质量。”廖云飞说。

  服装生产通常是成批量制作的,一个批次少说也有几百件,万一用了不成熟的创新工艺,后果难以想象。因此,在这一工艺创新的过程中,她在厚、薄、实、松、宽、窄、弧等30多种不同的布料上分别做了试验,试验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新工艺终获成功。从廖云飞展示给记者的样品上看,通过这一工艺处理的折边从正面完全看不到走线,边口光滑精致,而且要比传统工艺节省三分之一的工时。

  廖云飞目前已是国家二级技师,她坚持做“会裁缝的设计,懂设计的裁缝”。在配合师傅林霞完成台绣作品《吟玉咏兰》旗袍的过程中,廖云飞负责纯手工缝制旗袍下摆的月牙和里衬,这一步骤的工艺难度非常高,“如果缝得太紧,里衬会露出来,缝得太松,下摆也会不平整。”她能让针脚精确到0.1毫米。这件旗袍的制作耗时1年,目前已被国家丝绸博物馆收藏。

  “只有将传统的工艺知识与年轻人善于创新的精神结合起来,才能让台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魅力。”廖云飞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这些年来,她曾获浙江省服装行业“十佳制版师”等荣誉,还带领团队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


浙江日报 深读·政治纵深 00011 毫厘之间求极致 2017-04-27 浙江日报2017-04-2700010;3513891 2 2017年04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