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新昌:深化省级“五水共治”体制机制创新区建设,永葆绿水青山

  新昌:深化省级“五水共治”体制机制创新区建设,永葆绿水青山

  乐翠球 陈全苗 陈 烨 章巧秋

  人气高涨的玻璃栈道、声名鹊起的大佛龙井、遍布各地的影视基地、终年不断的游客……这一切,都有赖新昌令人艳羡不已的绿水青山,有赖“国家生态县”这一金字招牌。

  而为这一切“背书”的,是新昌这些年的强力治水。

  绿水青山,本就是大自然赐予新昌的一张金名片。却不知,在早些年,只因一味发展经济,导致新昌江竟也一度成为了“红河”。也是从那时起,新昌立即启动了艰难的“治水征程”。

  失去的,才是最宝贵的。痛定思痛,“五水共治”战役打响后,新昌更表现出了非凡的热情,从政府、企业,到普通百姓,都以呵护绿水青山为“第一使命”,上演了一曲又一曲治水大风歌。

  三年治水,新昌收获颇丰。两捧“大禹鼎”,成为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绍兴市首个国家生态县,2009~2014年新昌江、澄潭江、黄泽江“三江”交接断面连续六年被省政府考核为优秀,2016年“三江”交接断面水质首次全部达到Ⅱ类水标准。

  2017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剿灭劣Ⅴ类水”的统一部署,新昌“灭Ⅳ增Ⅱ,全民会战”专项行动随之展开……

创新治水,终成“新昌模式”

  治水,新昌无疑走在了许多县市的前面。

  这是被“逼”出来的。缘因几年之前,“母亲河”新昌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污染事故,一度还被国家环保部“戴了帽”。正因为这样,新昌的治水意愿特别强烈,动作也特别大,早在“五水共治”之前,就启动了大规模的“双清”(“清洁家园、清洁河道”)行动,特别是强势整治了污染严重的医药企业。

  始于2014年的“五水共治”,更把治水行动推向了高潮。

  三年来,新昌全县上下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姿态,以“河长制”为核心,以部门、党员干部为主力,步步为营,又步步为进,从“清三河”“清淤泥”,再到“灭Ⅳ类”,一个个专项整治、专项行动轮番上演。

  仅在2016年,就展开了污泥浊水大整治行动、入河排污(水)口标识专项行动、园区污染整治专项行动,以及河道“一点一策”治理、雨污(水)排放口规范化建设、河道监管智慧平台建设,等等。

  事实上,早在2014年,新昌就全面启动了省级“五水共治”体制机制创新区建设,并在当年捧得全省第一批“大禹鼎”后,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争取成为全省治水的一个“实践样本”。

  这是基于新昌这些年治水的成功经验,而为自己设立的一根新标杆。

  最近几年,新昌县的“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已上升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一个“新昌经验”。在“五水共治”中,新昌也像抓科技体制改革一样,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建立更高效、长效的治水机制。

  比如,在深化河长制方面,通过河长通、微信群与微信公众号的“三位一体”,构建了新一轮的治水“倒逼机制”。

  与此同时,广大企业、民众的自觉参与,也成为新昌治水的一个成功经验,比如始于山区小镇小将镇的“河道认养制”,迅速成为全县的一个治水模式,至目前,全县共有127家企业和个人参与河道认养,认养资金达到了500余万元。

  同时,全县近2000名党员以91个假日支部为载体,设立了“红色河长”;团员青年则组建了“青春治水”团员青年突击队223支,认领“共青河段”16条。还有义工协会、民间志愿者、村嫂发起的护水系列行动。

  又比如,在农村治污方面,全面开展将治脏、治乱、治臭与村容村貌的提升结合起来的“三治一提升”,同时与农村道路硬化、立面改造、公厕改造、绿化工程等通盘规划、同步建设,实行“标准化改造”,整体推进,整体提升。

  完全可以说,三年治水,新昌已基本形成了以“多元化投入机制、市场化约束机制、常态化管理机制、集约化共享机制、社会化参与机制”为核心内容的体制机制创新模式。2016年11月,《新昌县推进“五水共治”体制机制创新区建设,提升治水工作实效长效》的做法,得到了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

美丽经济,花开一方

  漫山遍野的高山茶叶,从来都是新昌山区的“最爱”,茶文化节也举行了一届又一届,但“大佛龙井”这一新昌极知名的区域品牌,真正走向全国、全球,还是在最近两三年。

  道理不言自喻。除了新昌特有的土壤、气候等因素外,“中国生态县”以及持续不断的“五水共治”,更赋予了新昌茶叶以信心与底气——真正的“无公害”“原生态”。

  2017年4月,“中国最美十大茶乡”称号花落新昌,更使“大佛龙井”的品牌价值达到了34.94亿元,名列全国第四,成功跻身中国茶叶最具品牌带动力的三大品牌之一。

  治水,为的是什么?

  不为作秀,不为政绩,为的是让青山绿水真正成为让百姓得到实惠的“金山银山”。对于新昌这样一个山区小县,更是如此。

  极为丰富的山水资源,无疑是新昌的一大“先天优势”,但其“后发优势”却一直未能彰显,山区农村的小溪小河,大多都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久而久之,“垃圾遍地”已成为“青山绿水”的代名词。

  新昌持续不断的治水、治污,才让一切变了样,不但改变了山水环境,也改变了民众的观念。

  如今,新昌山区群众不但在茶叶、水果,还在民宿、乡村旅游等方面,无不尝到了“五水共治”的甜头。特别是外婆坑、横渡桥、斑竹、梅渚村等村的乡村旅游,几乎已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的一个个样板。

  县政府更是顺势而为。2016年,又在全县开展了“治水美村(居)”评选活动,同时,新引进的乡村旅游项目达21个,总投资接近6亿元……

  特别是县里最先提出河道认养的小将商会,在2017年又创新提出了乡旅“认筹制”,成立了旅游发展公司,通过旅游公司独资开发高端民宿、旅游公司与村集体合资开发民宿等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其全面打造的旅游度假项目也即将竣工。

  治水,让山区百姓真正尝到了“靠山吃山”的万千美味,直接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从共护青山到共富乡里的延展,并成为撬动民间治水热情的一个重要杠杆。

  治水,带来的生态红利不断显现。新昌全县的旅游经济,更是焕发了“第二春”,长年游客不断,仅在2016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1.74亿元,增长15.21%。“无烟工业”“美丽经济”正如日中天。

拉高标杆,

打响“灭Ⅳ增Ⅱ”攻坚战

  2017年刚开年,“剿灭劣Ⅴ类水”战役又在新昌全面打响。

  这是一次从水体表面的整治,向水质全面提升的一次大转变,昭示着持续三年的“五水共治”开始向纵深推进。

  既尝到了治水甜头,又有3万多名干部、群众参与治水,更有着两尊“大禹鼎”作底,这一次,新昌更是自我加压,拉高标杆,为自己的“灭Ⅴ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不仅要在5月底前全面剿灭Ⅴ类、劣Ⅴ类水,更要在年底前力争全面剿灭Ⅳ类水,全县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其他河流沟渠达到Ⅲ类水标准。

  为此,新昌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以城镇截污纳管行动、河湖清淤(污)行动、工业污染整治行动、农业污染防治行动、农村污染治理行动、入河排放口整治行动、地下水污染防治行动、生态配水与修复行动为核心的“八大”攻坚行动,重点抓住“截、清、治、修”四个环节,实现从污水控源、污水处理、污泥清理到水体修复全过程、全系统、全方位的治理,全面提升水质。

  一张张“作战地图”又开始张挂,一个个专项行动又全面展开。

  在完成劣Ⅴ类水体全面排查,制定县、镇两级详细周密的作战图,明确作战计划和作战方案等工作之后,还明确了“日程表”。同时在责任落实、要素保障、河长管理、督查考核与宣传引导等方面,予以全力保障。

  按照计划,3月20日前制定每一个劣Ⅴ类、Ⅴ类、Ⅳ类水剿灭方案,做到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明确项目表、时间表、责任表;3月中旬~5月底全面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集中攻坚;6月份查漏补缺,开始报结;7月份迎接市级验收考核。

  同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是实施行动方案的责任主体,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牵头抓总、立军令状、挂图作战、对表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河长是包河治水的第一责任人,牵头组织实施“一河一策”“一区一策”精准治理,全力提升水质;县治水办、县环保局作为总牵头单位,负责加强组织协调、督查指导;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全力推进劣Ⅴ类水剿灭战役。

  在行动中,同时注重“灭Ⅳ增Ⅱ”与“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的有机结合、协同推进。

  为保证“八大”攻坚行动的顺利开展,不断创新手段,加强资金、政策、技术、执法保障,加大截污纳管、生活污染整治、河道清淤、生态治理等的资金投入,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各类工程项目顺利建设。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和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水环境治理。加强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及时评价水质变化情况和治理效果,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实行严格的水环境监管制度,对违法行为零容忍。同时,充分发挥“五水共治”专家智囊团作用,建立重要水体治理首席技术专家制度,加大技术指导与服务。

  治水,没有休止符。新昌,依然在路上……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新昌:深化省级“五水共治”体制机制创新区建设,永葆绿水青山 2017-04-21 浙江日报2017-04-2100005;浙江日报2017-04-2100006;浙江日报2017-04-2100012;浙江日报2017-04-2100016;浙江日报2017-04-2100009 2 2017年04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