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浙江“夜考”
《县委书记赶“夜考”》
在浙江,始于三年前的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视频会议已成为常态,每季度举行一次。因为每次会议都安排在晚上,每次只有10名县(市、区)委书记发言,然后由省委领导进行点评,被广大干部群众称为“县委书记赶‘夜考’”。
1月9日晚上6时,浙江省第15次工作交流会召开。
电视屏幕另一端,浙江全省89个县(市、区)四套班子成员,以及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列席视频会议。
和往常一样,这次也有10名县(市、区)委书记在各分会场发言。县(市、区)委书记发言后,浙江省委领导在主会场点评、总结。
这虽是一场会议,但在浙江省四大班子领导和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座位前,没有会议材料,只有一杯清茶。
参加发言的县(市、区)委书记,每人时间最多6分钟,也不许念稿子。
早在2013年浙江省委决定召开这样的工作交流会之初,省委书记夏宝龙就表示:“讲五六分钟真话,比讲一大堆没有用的‘正确的话’更有意义。要敢讲、真讲,不要怕讲错!”
有了这一前提,视频会议另一端的县(市、区)委书记看似减轻了压力,其实不然。要在6分钟内讲好一项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实践,真正做到信手拈来。
发言人选是在浙江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推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工作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并结合日常工作情况和实际确定的。
发言的主题聚焦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比如1月9日的交流会上,10位县(市、区)委书记围绕“勇夺发展全年红”“城乡环境整治在行动”和“县乡换届换出战斗力”三个主题展开了发言。
并不是每一个县(市、区)委书记都有发言机会。浙江省在确定发言人选时,既考虑代表一定的面,也坚持不搞各市平衡、不搞轮流排队。
正是这种制度设计,既让各县(市、区)委书记有了交流工作的机会,同时,又让各县(市、区)委书记压力倍增,丝毫不敢懈怠。
被选中发言的,需面对省委领导、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及所在县市区干部,所讲内容需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自然需言之有物。
正是这样,看似普通的一次视频会议,对于各县(市、 区)委书记来说却是非同寻常的“考试”。
通过这种公开“夜考”传导的,既是压力更是动力,因为,心有所想,事要真干,说真话,干实事,有实效,让百姓满意,才有机会参加考试,也才能考出好成绩。
据2017年1月第2期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浙江:县委书记赶“夜考”》
这是一场夜谈,也是一场赶考。
2013年7月开始,浙江省委推出的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都在这里举行,除了主会场里的省委领导和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全省89个县(市、区)委书记都守在电视屏幕那一端,10个县委书记在各自会场发言,省委领导在主会场点评、总结。交流会每个季度一次,每次都在工作日晚上,因此也被称为“书记‘夜考’”,3年多来,已成为一项制度。
不看稿子,不讲套话,发言直奔主题。
每次“夜考”,都会确定会议主题,尽管考题各异,但都聚焦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是县(市、区)委书记需要带领干部群众做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这次的主题是“勇夺发展全年红”“城乡环境整治在行动”“县乡换届换出战斗力”。
在各个分会场,同样6分钟的发言,没有发言稿,都是开门见山,说的是日常工作的“干货”。
据悉,每次交流会前,先由省委组织部牵头,会同省有关部门认真分析各县(市、区)落实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情况,再结合组织部门平时了解的履职情况和表现,综合比选发言的书记。不发言的不等于不优秀,但发言的一定是干得好的。
据2017年1月11日《中国青年报》
《五六分钟真话,比“长篇大论”更有效》
没有厚厚的讲话材料,只有淡淡的清茶一杯。25日晚,浙江省委只用了1小时34分钟,以视频会议形式,开完了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
在深入贯彻“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下,这次特殊的会议透出,改作风、正会风已在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悄然展开。
视频上显示,发言者几乎都没有念讲话稿,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有的谈“三改一拆”、环境治理,有的谈如何扩大有效投资、吸引浙商回归,有的谈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有的谈如何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建设一支过得硬的、能打胜的干部队伍。
“大家听会时有的点头,有的露出会心的笑容,有的皱眉头,这说明大家都听进去了。”夏宝龙说,“发言的县委书记都是各个市推荐,并由省里选出来的,他们今年以来围绕省委中心工作,带头冲在一线,工作力度都很大,工作很出色。”
“没有上来讲的,并不代表你的工作没做好;但上来讲的,肯定是工作做得好的!”夏宝龙说。
据2013年7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